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口腔論文 >

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唾液的代謝組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6-21 14:02
【摘要】:目的利用基于液相-質譜聯(lián)用的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尋找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患者唾液中潛在的生物標志物。方法采用高分離度快速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RRLC/Q-TOF/MS)技術對OSCC患者和健康人的唾液樣品進行分析,分別獲得兩組樣品的代謝輪廓,同時運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技術對兩組代謝物進行分類,并尋找潛在的生物標志物。結果 RRLC/Q-TOF/MS檢測結果顯示,OSCC組和健康組人群唾液代謝輪廓存在明顯的差異,發(fā)現(xiàn)并鑒定得到了7個OSCC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分別為膽堿、葡萄糖、色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肉毒堿,與正常健康人相比,膽堿的代謝趨勢上調,其余代謝物的趨勢均下調。結論與健康人相比,OSCC患者主要存在著氨基酸代謝和能量代謝失衡的現(xiàn)象,同時三羧酸循環(huán)代謝異常,為將來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Abstract]:Objective to search for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saliva of patients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by metabonomics based on liquid phase mass spectrometry (LC-MS). Methods the saliva samples of OSCC patients and healthy people were analyzed by high separation rapid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RRLC/Q-TOF/MS). The metabolic profil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metaboli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lassifi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the potential biomarkers were foun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RLC/Q-TOF/M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liva metabolic profiles between OSCC group and healthy group. Seven OSCC related biomarkers were found and identified, which were choline, glucose, tryptophan, phenylalanine, glutamine and carnitin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rmal healthy people, the metabolic trend of choline was up-regulated and the trend of other metabolites was down-regulate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healthy people, OSCC patients mainly have the imbalance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metabolism, and the abnormal circulation metabolism of tricarboxylic acid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口腔醫(yī)學院;
【基金】: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2009-11-13)
【分類號】:R739.8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新勇;口腔鱗狀細胞癌18例病理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4年26期

2 王雷;高文信;馬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03期

3 吳修胤;佟冬冬;張風河;;微小RNA與口腔鱗狀細胞癌[J];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2011年01期

4 馬開宇;馬開陽;黎明;代曉明;李逸松;;基于形態(tài)學特征提取的人工神經網絡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刍;劉洋;周晶琳;;口腔鱗狀細胞癌機制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3年01期

6 楊成;新生血管在口腔鱗狀細胞癌擴散中的作用[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96年06期

7 簡衛(wèi)國,李凌,武培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1998年01期

8 趙世祿;程福強;史繁華;;口腔鱗狀細胞癌臨床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年07期

9 葉平,蔣澤先,張永福;口腔鱗狀細胞癌不同區(qū)域P~(53)和P~(21)表達差異[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1年04期

10 安榕榕,傅升,楊文英;腦電圖與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觀察口腔鱗狀細胞癌對腦功能的影響[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巍;郭傳tx;;口腔鱗狀細胞癌延誤診斷相關因素的前瞻性研究[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吳衍昌;李芳;;熱休克蛋白60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張強;張永福;卓夏陽;賈云香;;口腔鱗狀細胞癌不同區(qū)域病理分級及增殖活性的差異[A];第一屆全國口腔頜面部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4 僗承翰;林美灄;戴鑓;_5正琪;;發(fā)展奈米金結合傳統(tǒng)化療藥物以抑制口腔鱗狀細胞癌之協(xié)同療法(英文)[A];2013第七屆海峽兩岸毒理學研討會大會手冊[C];2013年

5 吳洪儒;劉曉勇;王鳳光;汪育苗;;口腔鱗狀細胞癌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七屆全國口腔病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劉曉勇;吳洪儒;汪育苗;王鳳光;;口腔鱗狀細胞癌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七屆全國口腔病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李明賀;張茹慧;吳國民;;CD44 podoplanin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張曄;郭傳tx;俞光巖;;口腔鱗狀細胞癌脂肪酸代謝的初步研究[A];第一屆全國口腔頜面部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9 郭傳tx;李羽安;高巖;;口腔鱗狀細胞癌頸淋巴轉移特征再探討[A];海峽兩岸2008口腔癌診治與修復重建新進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張偉偉;熊學鵬;何三綱;張文峰;;≤40歲年輕女性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臨床特點分析[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衣曉峰 喬蕤琳;哈醫(yī)大二院揭示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機理[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金火;Id1和NF-κB亞單位p65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病機制中的協(xié)同作用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鄭建偉;口腔鱗狀細胞癌差異基因的篩選驗證及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學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崔婧;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生物信息學分析[D];山東大學;2014年

4 孫曉菊;環(huán)氧合酶-2與口腔鱗狀細胞癌關系的初步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吳國民;口腔鱗狀細胞癌腫瘤干細胞的分選和鑒定[D];吉林大學;2011年

6 董作青;Id-1基因沉默抑制口腔鱗狀細胞癌生長轉移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張曉英;Gadd45a在口腔鱗狀細胞癌預后及治療中的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李男男;口腔鱗狀細胞癌中CADM1基因表達及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秋旭;口腔鱗狀細胞癌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及PTEN蛋白表達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景捷;TIMPs對口腔鱗狀細胞癌β-DG表達特征影響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璽章;P-gp、HIF-1α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癌組織中的表達和臨床意義[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馬賁;HPV感染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朗格漢斯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D];佳木斯大學;2015年

3 張強;口腔鱗狀細胞癌不同區(qū)域病理學分級及增殖活性的差異[D];江西醫(yī)學院;2000年

4 張建運;β-連環(huán)蛋白及其相關因子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殷樹勛;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表達的意義[D];青島大學;2001年

6 李秀;明膠酶及其抑制因子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表達的臨床病理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3年

7 周茜;上皮型鈣粘素及相關蛋白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D];武漢大學;2005年

8 杜格非;孟加拉紅染色用于早期口腔鱗狀細胞癌及癌前病變篩檢的臨床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9 葉平;口腔鱗狀細胞癌不同區(qū)域的p~53、p~21基因蛋白表達差異及臨床意義[D];江西醫(yī)學院;2000年

10 孫艷芳;樁蛋白(paxillin)在口腔磷狀細胞癌的表達及其生物學意義[D];吉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5041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5041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84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