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下頜第一磨牙釉質(zhì)帽與牙本質(zhì)核三維形態(tài)的初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ernal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ical pattern of enamel cap and dentin nucleus in mandibular first grinding. Methods: twenty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were scanned and reconstructed by microC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ulp angles of pulp chamber and their respective cusps and cusps were measured in reverse engineering softw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volume and area of enamel cap, dentin nucleus and pulp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3D model of enamel cap and dentin nucleus of human mandibular first grinding tooth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olume and area of dental pulp tissue (P0. 05).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pulp angle and its corresponding dentin tip was the largest in the distal lingual dentin tip. In turn, the distal and distal cusps of dentine and the distal cusp of dentin and the tip of distal tongue, distal buccal and distal cus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oximal tip of tongue and proximal tip of buccal,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tal tip of tongue, distal point of cheek and distal tip of distal cheek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oximal tip of tongue and proximal point of buccal dentin. The distance from each pulp angle to the corresponding cusp wa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the distal tip of the tongue near the distal tip of the tongue and the proximal point of the distal tip of the cheek (P0. 05),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Conclusion: the accurate 3D model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and the internal 3D morphology of enamel cap and dentin nucleus was preliminarily concluded.
【作者單位】: 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修復科軍事口腔醫(y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370950)
【分類號】:R7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蔚;王美青;;第一磨牙牙釉質(zhì)及牙本質(zhì)厚度測量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年02期
2 王旭;牙髓組織的增齡性變化[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1期
3 張賢華,安倩,馬軍萍,孫玉靜,陳嶸,石莉,王曉玫,王美青;第一磨牙的生理性磨耗[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9年04期
4 孟蕾;邵金陵;段小紅;劉呆運;鄧邦蓮;王培歡;;Micro-CT測量三千年前人上頜第二前磨牙釉質(zhì)厚度的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1年03期
5 顧永春;朱琦;周培剛;廖珍貴;陳花花;張燕萍;;利用顯微CT及三維重建軟件Mimics測量牙根表面積[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3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香菊;邵金陵;段清波;盧娟;;兩千年前人與當代人上頜第二前磨牙牙釉質(zhì)厚度和密度的對比觀察[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2 劉元中,李海鷹,胡春梅;創(chuàng)傷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分析[J];廣東牙病防治;2001年01期
3 陳慶光;林斌;劉大海;王輝;沈煥波;;牙齒組織自體熒光光場仿真分析[J];光學技術(shù);2010年05期
4 陳宏宇;林春華;;固定義齒修復第一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評價[J];廣西醫(yī)學;2008年07期
5 陳慶光;林斌;;牙齒組織光學穿透深度有限元仿真分析[J];光子學報;2010年04期
6 張倩倩;李悅;高姍姍;;天然牙摩擦磨損的評價[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年05期
7 魏婷;唐衛(wèi)容;吳友農(nóng);汪婷婷;顏雯;;后牙折裂發(fā)病及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口腔醫(yī)學;2012年04期
8 劉蔚;王美青;;第一磨牙牙釉質(zhì)及牙本質(zhì)厚度測量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年02期
9 楊香菊;邵金陵;段清波;盧娟;;兩千年前人與當代人上頜第二前磨牙牙釉質(zhì)厚度的測量觀察[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09年12期
10 彭紹斌;邵金陵;段小紅;段清波;周濤;石颯颯;李琳;;西安地區(qū)出土2000年前人牙三維模型的建立[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孟勇;陜西出土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牙齒結(jié)構(gòu)、組成及病理特征的對比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李冰;利用牙齒、腭皺及顱面骨骼特征進行法醫(yī)學同一認定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上堯;人牙縱剖面牙釉質(zhì)納米劃痕損傷及其再礦化修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玲香;山東地區(qū)漢族中老年第一前磨牙解剖形態(tài)測量及觀察[D];青島大學;2011年
3 于世賓;承載環(huán)境與牙齒磨損關系的形態(tài)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4 譚艷軍;基于石英晶體壓電傳感器和Labview的牙齒咬合力測量儀的研究與開發(fā)[D];吉林大學;2006年
5 劉蔚;自然牙牙裂綜合征臨床及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6年
6 侯秀娟;冠延長及牙本質(zhì)肩領的應用對不同樁核修復后牙根抗折性能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7年
7 魏明銳;基于LabVIEW的牙齒綜合測量儀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楊香菊;兩千年前人與當代人牙釉質(zhì)厚度和密度的對比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9 谷子芽;改良式無鞍基烤瓷可摘義齒臨床應用前景[D];浙江大學;2009年
10 柳雯;52顆中國人單根管下頜第一恒前磨牙根管錐度值測量[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雨;徐莉;孟煥新;呂培軍;王勇;趙一姣;;單根牙牙根表面積的測量與估算[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1期
2 范蘆芳;徐浩銅;張正治;劉毅川北醫(yī)學院附屬南充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吳毅;劉光久;李穎;張紹祥;;利用Mimics軟件構(gòu)建人顱骨缺損區(qū)植入體的參數(shù)設置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19期
3 周秀坤,唐淑儀,葉長根,唐雪華,周觀華;恒牙列錯鉭的調(diào)查[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85年03期
4 文玲英,陸先韞,王志良,馬福成;牙髓組織增齡變化的組織學定量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92年04期
5 高潔,張陸莊;人上頜切牙鄰面牙釉厚度的X光片比較[J];解剖科學進展;1999年02期
6 劉蔚;王美青;;第一磨牙牙釉質(zhì)及牙本質(zhì)厚度測量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年02期
7 洪瑾,夏文薇,朱亞琴,王曉儀,熊煥國;有限元法建立下頜第一磨牙模型及受力分析[J];上?谇会t(yī)學;2001年04期
8 吳仲愷;尹元正;;從附著水平高度評估牙周膜剩余面積[J];上?谇会t(yī)學;2010年02期
9 王惠蕓,陳一懷,劉繼光,錢宗才,齊春;生理鉭咬合接觸點的計算機圖像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7年01期
10 張賢華,安倩,馬軍萍,孫玉靜,陳嶸,石莉,王曉玫,王美青;第一磨牙的生理性磨耗[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嘉德,R.Hume;酸和堿性物質(zhì)與牙本質(zhì)滲透性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0年01期
2 孟令強;平雅坤;;遺傳性牙本質(zhì)生成不全一家族報告[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1992年04期
3 段建民;對牙本質(zhì)橋作為活髓保存成功標志的辯證認識[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6年02期
4 王雙運,聶解初,賓麗華,胡安元,趙海興;部分脫抗原牙本質(zhì)移植后光鏡電鏡觀察[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4期
5 趙高峰;黃向東;汪昌寧;宋亞玲;邊專;;牙本質(zhì)發(fā)育異常家系調(diào)查和表型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年04期
6 王浩洋;崔英霞;黃宇烽;;牙本質(zhì)發(fā)育異常和牙本質(zhì)發(fā)育不全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9年01期
7 胡鑫瑜;王浩洋;夏毅;;牙本質(zhì)唾液酸焦磷酸蛋白和牙本質(zhì)[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0年12期
8 葉德臨,張尚慧,,張建海,李光碧,杜傳詩,趙云鳳,魏治統(tǒng),陳頻;人牙本質(zhì)泊松比的測定[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1995年01期
9 蔣維中;介紹一種新的牙本質(zhì)掃描電鏡樣品的制備和觀察方法[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5年02期
10 李海清;牛玉梅;線恒澤;;氯化鈉溶液對牙本質(zhì)再礦化作用的影響[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國斌;李彥;;均衡樣本剩余牙本質(zhì)厚度組間差異的實驗探討[A];第六次全國口腔修復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2 張彥博;李彥;;水儲存對牙本質(zhì)樹脂粘結(jié)耐久性的影響[A];第六次全國口腔修復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3 崔英霞;侯燕寧;王云華;郝麗君;拜紅霞;李芳秋;黃宇烽;;1個牙本質(zhì)生長不全Ⅱ型家系疾病基因的連鎖分析[A];第十屆全軍檢驗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李秋紅;王如;;兩種粘結(jié)系統(tǒng)對牙本質(zhì)處理獲得混合層不脫鈣磨片觀察[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shù)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胡曉莉;彭延文;Sum Cheepeng;凌均h
本文編號:2170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17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