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鈣復合材料構建模式對頜骨缺損修復效率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2-26 03:30
本文關鍵詞: 骨替代材料 模塊化設計 自固化磷酸鈣(CPC) Ⅰ型膠原(Col-Ⅰ) P物質(SP) 出處:《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多肽P物質(SP)及Ⅰ型膠原(Col-Ⅰ)復合自固化磷酸鈣(CPC)構建模塊化生物活性骨替代材料對其修復頜骨缺損效率的影響。方法:制備對照組單純CPC以及試驗組共價交聯SP/Col-Ⅰ復合CPC、SP/Col-Ⅰ溶液混合CPC、SP溶液混合CPC再復合Col-Ⅰ海綿顆粒、SP溶液混合CPC、Col-Ⅰ溶液混合CPC材料試件,掃描電鏡觀察材料超微結構。將材料分別植入兔下頜骨缺損區(qū)(n=5),術后8周處死取材Micro-CT檢查,觀察各組材料降解及骨缺損重建情況。結果:掃描電鏡檢查顯示Col-Ⅰ溶液混合CPC可改善材料微孔隙結構,Col-Ⅰ海綿顆粒則可于材料內部形成300μm的大孔隙結構;術后8周Micro-CT及組織學檢查示SP多肽和Col-Ⅰ均可改良CPC復合材料成骨活性,兩者交聯后活性顯著減退;SP溶液混合CPC再復合Col-Ⅰ海綿顆粒材料誘導骨再生能力及生物降解速度顯著優(yōu)于其余5組材料(P0.05)。結論:模塊化設計骨替代材料利于移植應用,SP多肽、Ⅰ型膠原、CPC模塊化復合材料構建模式對其生物活性有顯著影響,SP釋放及材料孔隙結構是決定其引導和誘導骨再生能力的關鍵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dularized bioactive bone substitute material constructed by 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SP) and collagen 鈪,
本文編號:15363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5363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