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抑郁癥治療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抑郁癥治療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抑郁癥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經顱直流電刺激(t DCS) 治療
【摘要】:已有的神經影像學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癥發(fā)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腦前額葉皮層結構和功能受損。經顱直流電刺激(t DCS)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腦刺激,選取前額葉皮層作為刺激區(qū)域,通過調節(jié)皮層興奮性來治療抑郁癥,能夠有效緩解抑郁癥狀和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療效明顯且持久穩(wěn)定。針對t DCS在抑郁癥治療研究中的問題,未來可從有效性、個體差異以及預防干預等六個方面進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為一種具有潛力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有更為廣泛地應用。
【作者單位】: 認知與人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關鍵詞】: 抑郁癥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經顱直流電刺激(t DCS) 治療
【基金】: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09SKB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WU110906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SFC31070900;NSFC31170983;NSFC31271087)
【分類號】:R749.4
【正文快照】: 1前言抑郁癥(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又稱抑郁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同時可能伴隨認知功能的損傷及軀體癥狀。抑郁癥終生患病率高達2%~15%,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是全球性的公眾健康問題(Moussavi et al.,2007)。世界衛(wèi)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潘能榮,楊小男,張承安,梅其一;電休克治療對抑郁癥的療效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年02期
2 譚俊華;姚志劍;韓穎琳;王麗;劉海燕;李宗鴻;劉文;;抑郁癥與正常人靜息態(tài)腦功能變化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年06期
3 顏文偉;;抑郁癥的藥物治療[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2年01期
4 鄒濤;姚樹橋;;抑郁認知易感性應激模式的研究:起源、發(fā)展和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05期
5 徐華春;黃希庭;柳春香;程科;;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論與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2期
6 李麗;董奇;;抑郁癥的腦神經結構和功能改變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01期
7 鄭會蓉;張麗;趙巍峰;鄒娟;傅錦華;李凌江;;青年難治性抑郁癥患者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01期
8 王希林;對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治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7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紅;馮正直;;抑郁無望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J];重慶醫(yī)學;2008年09期
2 張文波;劉衛(wèi)文;賀德輝;劉黎;;具有留守經歷的高職護生心理行為的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年08期
3 劉淑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09年12期
4 王金堂;顧廣善;;阿立哌唑聯(lián)合帕羅西汀治療抑郁癥對照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年33期
5 李新;孟紅旗;蒲凡;;抑郁性心理的研究進展[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繆光勝;;抑郁癥患者腦白質纖維的各向異性變化[J];放射學實踐;2011年03期
7 蘇泓尹;;淺議構建高校學生心理疾病干預機制[J];法制與社會;2008年28期
8 張春平;黃遠光;陳志興;林惠好;;改良性電抽搐與抗抑郁劑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廣東醫(yī)學;2008年04期
9 王西良;;抗抑郁藥臨床應用品種變化趨勢[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年10期
10 盧衛(wèi),林梅溪;門診心理咨詢150例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1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祺仁;靳三針結合中藥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朱雪玲;首發(fā)未服藥青年重性抑郁癥腦網絡連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3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發(fā)展及其與家庭、同伴和個體因素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楊會芹;中國湖南省城鄉(xiāng)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預測模型追蹤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郭琴;抑郁癥患者情緒障礙的腦結構及功能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薛云珍;認知偏差與抑郁癥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7 徐華春;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趙巍峰;慢性低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執(zhí)行功能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9 肖晶;大學生抑郁認知易感性—應激模型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俞少華;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面部情緒識別與述情障礙的執(zhí)行功能與人格基礎[D];浙江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建新,沈俊蓮;EEG監(jiān)護的電抽搐治療抑郁癥研究[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年04期
2 陳玨,張心保,翟書濤;生長抑素與抑郁癥[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9年03期
3 汪廣劍;雌激素與情感障礙的相關研究[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9年04期
4 朱敏捷,王祖承,徐鶴定;安慰劑效應的認識與臨床應用[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年01期
5 宋煒熙;突觸素與精神障礙[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年01期
6 劉衛(wèi);錢令嘉;;同型半胱氨酸與抑郁[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6年01期
7 陳玨,張心保,瞿書濤;褪黑素與抑郁癥[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年01期
8 范長河;G蛋白與情感障礙[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年04期
9 趙希武,任凱,姜曉巖;賽樂特合并小劑量維思通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療效觀察[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4年02期
10 李倬孫,林貞,王建平,張輝;電休克療法的今昔和評價[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剛;于兆海;;抑郁癥治療方法概述[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8年04期
2 周焱,董碧蓉;抑郁癥治療的系統(tǒng)評價證據(jù)[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年06期
3 代紅;劉鳴;;論抑郁癥治療的關鍵點[J];社會心理科學;2003年01期
4 龔傳鵬,向東方;迷信活動對抑郁癥治療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年05期
5 季建林;抑郁癥治療規(guī)范流程[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年03期
6 邢建麗;趙驥飛;;老年抑郁癥治療中的哲學問題[J];醫(yī)學與社會;2007年12期
7 張少麗;石少波;;抑郁癥治療的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年02期
8 朱華;黨海紅;;抑郁癥治療進展[J];新疆醫(yī)學;2008年01期
9 于志紅;張翠紅;曹長彬;張巋;;抑郁癥治療前后心理CT結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10期
10 姜玉龍;趙重波;;抑郁癥治療藥物發(fā)展[J];上海醫(yī)藥;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陳煒;;抑郁癥治療的再思考[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宋海東;;兒童青少年焦慮、抑郁癥治療進展[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譚仁祥;孔令東;羅蘭;;抑郁癥治療的中藥研究進展[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張慧敏;許晶;王俊平;;綜合醫(yī)院抑郁癥治療依從性的臨床干預實驗[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王秀鋒;;情志護理干預在銀屑病抑郁癥治療中的患者滿意度評價[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魯明源;;《內經》重陽思想對抑郁癥治療的啟示[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內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煒;;抑郁癥治療前后IL-18、MIP-1α、MCP水平的研究[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徐金勇;蔡榮鳳;李光武;任振華;劉莉茵;;嗅質通過嗅覺通路改善小鼠抑郁樣行為的實驗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金亮;抑郁癥治療有了新模式[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2 記者 李麗云;世界首臺抑郁癥治療儀在哈研制成功[N];科技日報;2011年
3 記者 彭溢;我省首創(chuàng)抑郁癥治療儀[N];黑龍江日報;2011年
4 記者 朱偉光 特約記者 朱偉華;我國研制出世界首臺抑郁癥治療儀[N];光明日報;2011年
5 記者 劉歡;首家抑郁癥治療中心開診[N];北京日報;2006年
6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yī)院 陳亞偉;走出抑郁癥治療誤區(qū)[N];保健時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曾亮亮;抑郁癥治療存有兩大問題[N];經濟參考報;2007年
8 記者 王小龍;抑郁癥治療找到新的著力點[N];科技日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邱爽;抑郁癥治療有了新模式[N];保健時報;2008年
10 欽文;抑郁癥治療藥物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葉青;抑郁癥治療儀的研制及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張慧敏;綜合醫(yī)院抑郁癥治療依從性的臨床干預實驗[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吳樟;抑郁癥治療的時間序列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濤;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對抑郁癥治療有效性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超;醫(yī)療體育對青少年抑郁癥治療效果的個案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968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96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