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動脈自旋標記技術的雙相障礙Ⅰ型與Ⅱ型抑郁相患者腦血流量差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動脈自旋標記技術的雙相障礙Ⅰ型與Ⅱ型抑郁相患者腦血流量差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雙相障礙Ⅰ型 雙相障礙Ⅱ型 抑郁相 動脈自旋標記技術 腦血流量
【摘要】:背景: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 BD) Ⅰ型與Ⅱ型抑郁相的神經(jīng)機制是否存在差異仍不清楚。一些證據(jù)表明,BD患者不同的臨床相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會有不同的變化,CBF改變可能映射出雙相障礙兩亞型之間的差異。多項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及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的研究均顯示BD患者CBF有病理變化。動脈自旋標記技術(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 L)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用以檢測CBF的技術,并且已被用于多項抑郁癥的研究,可能是闡明BD-Ⅰ型與Ⅱ型抑郁相神經(jīng)機制的有效方法。目的:采用ASL技術證實BD-Ⅰ型與Ⅱ型抑郁相CBF的不同,為BD-Ⅰ與BD-Ⅱ的分型提供生物學依據(jù)。方法:研究對象包括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修訂版(DSM-Ⅳ-TR)診斷標準的雙相障礙45名,其中有21名雙相障礙Ⅰ型抑郁患者(bipolar disorder type Ⅰ in depression, BD-Ⅰ-D),24名雙相障礙Ⅱ型抑郁患者(bipolar disorder type Ⅱ in depression, BD-Ⅱ-D)以及正常對照23名。所有研究對象均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結構像及ASL檢查。BD-Ⅰ-D與BD-Ⅱ-D患者的血流圖分別與正常對照的血流圖做雙樣本t檢驗分析,雙相兩亞型之間的血流圖也進行雙樣本t檢驗分析。分析三組CBF結果并分別與年齡、教育年限、心境障礙問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 MDQ)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評分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次分析結果以P0.05作為有顯著意義的標準。結果:與正常對照的血流圖相比,BD-Ⅰ-D患者在雙側尾狀核頭區(qū)有顯著的CBF增加(P0.05, AlphaSim校正,簇248),而BD-Ⅱ-D患者與正常對照相比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不同(P0.05)。 BD-I-D患者與BD-Ⅱ-D患者的CBF圖比較發(fā)現(xiàn),BD-Ⅰ-D患者在左側尾狀核、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及前額葉皮質(zhì)(prefrontal cortex, PFC)區(qū)域有顯著CBF增加(P0.05, AlphaSim校正,簇248)。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尾狀核、ACC及PFC的CBF的變化與年齡、教育年限、MDQ評分沒有顯著相關(P0.05),但尾狀核與ACC的CBF均與HAMD評分成負相關(P0.05),而PFC的CBF變化與HAMD評分沒有顯著相關(P0.05)。尾狀核與ACC兩區(qū)域的CBF隨著HAMD評分的增加而降低,HAMD評分為尾狀核(調(diào)整的決定系數(shù)=0.113, P=0.014)與ACC(調(diào)整的決定系數(shù)=0.082,P=0.032)兩區(qū)域CBF變化的唯一預測因子。結論:ASL可以作為區(qū)分BD-Ⅰ與BD-Ⅱ以及BD-Ⅰ患者與正常人的敏感指標;抑郁的嚴重程度可能會影響CBF。
【關鍵詞】:雙相障礙Ⅰ型 雙相障礙Ⅱ型 抑郁相 動脈自旋標記技術 腦血流量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49.4
【目錄】:
- 致謝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縮略語10-14
- 1 引言14-19
- 1.1 雙相障礙概述14-15
- 1.2 有關BD-Ⅰ與BD-Ⅱ的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15-16
- 1.3 BD的CBF改變16-17
- 1.4 動脈自旋標記技術的原理及優(yōu)越性17
- 1.5 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及研究目的17-19
- 2 對象與方法19-24
- 2.1 研究對象19-22
- 2.2 數(shù)據(jù)分析22-24
- 3 結果24-39
- 3.1 人口統(tǒng)計學和臨床特征24-25
- 3.2 血流圖比較25-27
- 3.3 BD患者尾狀核、ACC及PFC的CBF分別與年齡、教育年限、MDQ評分和HAMD評分的多元回歸分析27-35
- 3.4 常對照尾狀核、ACC及PFC的CBF分別與年齡、教育年限進行多元回歸分析35-39
- 4 討論39-42
- 5 結論42-43
- 6 創(chuàng)新性和局限性43-44
- 6.1 創(chuàng)新性43
- 6.2 局限性43-44
- 參考文獻44-54
- 綜述54-67
- 參考文獻60-67
- 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昊;;雙相障礙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6期
2 劉玉平;鄭洪波;肖愛祥;李俠才;劉恩益;;雙相障礙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年24期
3 周云飛;劉鐵榜;;雙相障礙臨床特征的遺傳學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年01期
4 王曉萍;王宗琴;;兒童及青少年雙相障礙的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年01期
5 黃楠;陸崢;;雙相障礙的遺傳學研究進展[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0年03期
6 倪紅;鄧鈞;;43例雙相障礙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0年21期
7 王曉萍;王宗琴;白雪光;;為什么青少年雙相障礙容易誤診?[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年01期
8 洪武;方貽儒;;雙相障礙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11期
9 胡鶯燕;方貽儒;;雙相障礙與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信號通路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11期
10 ;腦部掃描可診斷雙相障礙[J];中國信息界(e醫(yī)療);2013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司天梅;舒良;于欣;馬崔;王高華;白培深;劉協(xié)和;紀麗萍;師建國;陳憲生;梅其一;栗克清;張鴻燕;馬弘;;中國十省市雙相障礙患者藥物治療現(xiàn)況調(diào)查[A];中國神經(jīng)科學學會精神神經(jīng)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白燕;;雙相障礙新進展[A];玉溪市第四屆精神科學術年會暨心身疾病綜合治療研討會講義匯編[C];2010年
3 鈕富榮;錢敏才;;快速循環(huán)型雙相障礙的治療[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吳廷娟;關念紅;;雙相障礙患者自殺意念相關因素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汪作為;李則摯;王凌霄;吳志國;苑成梅;洪武;禹順英;方貽儒;;雙相障礙Ⅰ型患者治療前后微小RNA206基因表達水平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汪作為;李則摯;林治光;吳志國;苑成梅;洪武;李春波;方貽儒;;雙相障礙Ⅰ型患者治療前后血漿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水平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李則摯;汪作為;禹順英;張晨;易正輝;方貽儒;;雙相障礙外周血白細胞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基因表達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蔣澤宇;李水洪;劉文滔;肖,
本文編號:7182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71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