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多巴胺受體DRD2基因外顯子突變檢測
發(fā)布時間:2020-09-28 14:48
抑郁癥(Depression)是以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思維遲緩、悲觀厭世、缺乏主動性、睡眠飲食差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嚴重精神障礙,反復發(fā)作,研究顯示約有15%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行為,在所有自殺事件中約有66%的人為抑郁癥患者。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調查結果顯示,其全球患病率約為3.1%,在精神疾病中其發(fā)病率僅次于精神分裂癥。美國哈佛大學、WHO和世界銀行合作開展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預測,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負擔疾病。因此,抑郁癥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抑郁癥的發(fā)病機理至今未明,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該病是由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些年來,關聯(lián)和連鎖分析,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其發(fā)病機理相關的候選基因和染色體區(qū)域。 多巴胺D2受體基因(DRD2)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癥與抑郁癥的重要易感基因。定位于人類染色體11q23.2,多巴胺通過DRD2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與藥物成癮、學習、記憶以及神經(jīng)精神疾病的發(fā)生有關。 目的 對抑郁癥患者DRD2基因外顯子進行突變篩查。 方法 階段一:選擇2006年-2010年在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住院的抑郁癥患者238例隨機分為96例,96例和46例三組;正常對照者1095例,分為95例和1000例兩組。取自山東省血液中心獻血者。 階段二:將DRD2基因的9個外顯子合成15對引物,對238例抑郁癥患者與1095例正常對照者的DNA樣本分別進行聚合酶鏈擴增后,通過高分辨率熔解曲線(HighResolution Melting, HRM)方法對擴增產(chǎn)物進行突變檢測。 結果 用HRM方法對238例抑郁癥患者和1095例正常對照著的DRD2基因外顯子擴增產(chǎn)物的熔解曲線分析未發(fā)現(xiàn)兩者的熔解曲線存在差別。 結論 本實驗結果表明,在238例抑郁癥患者中未發(fā)現(xiàn)DRD2基因外顯子存在突變。山東省抑郁癥的病因可能并非源于DRD2基因外顯子的突變。
【學位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R749.4
【文章目錄】:
研究生導師及課題組成員簡介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號表
前言
第一章 抑郁癥介紹
1 抑郁癥及其診斷標準
1.1 抑郁癥概述
1.2 抑郁癥診斷標準
2 抑郁癥的致病因素及假說
2.1 流行病學
2.2 遺傳因素
2.3 環(huán)境因素
2.4 病因假說
2.5 抑郁癥的基因學研究
2.6 抑郁癥的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
3 抑郁癥的遺傳學研究
3.1 遺傳病
3.2 遺傳學研究方法
3.3 抑郁癥研究進展
第二章 實驗
1 DRD2 基因外顯子突變檢測
1.1 DRD2 基因簡介
1.2 HRM 簡介
1.3 實驗材料和方法
1.4 實驗結果
1.5 討論
1.6 結語
1.7 DNA 混合池簡介
1.8 COLD-PCR 簡介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2828918
【學位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R749.4
【文章目錄】:
研究生導師及課題組成員簡介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號表
前言
第一章 抑郁癥介紹
1 抑郁癥及其診斷標準
1.1 抑郁癥概述
1.2 抑郁癥診斷標準
2 抑郁癥的致病因素及假說
2.1 流行病學
2.2 遺傳因素
2.3 環(huán)境因素
2.4 病因假說
2.5 抑郁癥的基因學研究
2.6 抑郁癥的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
3 抑郁癥的遺傳學研究
3.1 遺傳病
3.2 遺傳學研究方法
3.3 抑郁癥研究進展
第二章 實驗
1 DRD2 基因外顯子突變檢測
1.1 DRD2 基因簡介
1.2 HRM 簡介
1.3 實驗材料和方法
1.4 實驗結果
1.5 討論
1.6 結語
1.7 DNA 混合池簡介
1.8 COLD-PCR 簡介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鶴展,賈福軍;甲狀腺激素與抑郁癥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3年01期
2 盧蘊容;李惠春;;抑郁癥的遺傳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基礎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7年01期
3 屈婭,馮正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在抑郁癥發(fā)病中的作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4年01期
4 張選紅,江開達,左傳濤,王立偉,曹秋云,趙軍;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局部腦葡萄糖代謝的PET初步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4年03期
5 袁勇貴,張心保,吳愛勤,張石寧,陳月琴;抑郁癥患者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與血脂的相關性[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3年02期
6 楊進,謝忠禮;菖歡1號對大鼠抑郁癥模型腦內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的影響[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5期
7 張鳳國;唐劍;陳星;常學潤;陳剛;;山東省98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年06期
8 謝毅;郭媛;陳剛;李繼福;朱海寧;魏然;王博;欒萌;;山東地區(q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3號染色體基因掃描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1期
9 高霄飛,王雪琦,何成,路長林;抑郁癥單胺類遞質受體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02年01期
10 張鳳國;陳剛;;抑郁癥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年01期
本文編號:28289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8289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