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臟協(xié)會建議抑郁癥應歸為心臟病危險因素
本文選題:抑郁癥 + 危險因素。 參考:《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年03期
【摘要】:正近期,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發(fā)布科學聲明,建議把抑郁癥正式歸為心臟病危險因素,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吸煙等放在同等位置(Circulation.2014年2月24日在線版)。這一建議基于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RobertM.Carney等開展的一項文獻分析而提出。分析覆蓋北美、歐洲和亞洲,結果顯示,抑郁癥與心臟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風險增加有關。Meta分析表明,抑郁癥可促使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風險分別增加0.8~1.6倍和1.3~1.9倍。Carney指出,目前還不能確定治療抑郁癥能否改善生存率,以后會在這方面持續(xù)研究。
[Abstract]:Recentl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released a scientific statement recommending that depression be officially classified as a risk factor for heart disease and placed on the same footing as obesity,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smoking (Circulation.2014 online). The proposal is based on a literature analysis by Robert M. Carney and ot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overing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showed that de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death and cardiogeni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Depress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all-cause death and cardiogenic death by 0.80.6-fold and 1.31.9fold respectively. Carney noted that it is not yet certain whethe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studied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國循環(huán)雜志》編輯部;
【分類號】:R541.4;R749.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愛勤,,吳彩云,汪康平,陳酌,黃儉,劉高金;室性心動過速心冠心病后抑郁關系的探討[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4年04期
2 吳同果;抑郁癥與高血壓病[J];山東醫(yī)藥;2001年10期
3 梁積英,胡才友,潘文晶,呂澤平,段小[?,史文,蘇衛(wèi)紅,陽初玉,楊秀塔;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癥的臨床特征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年10期
4 張志文;馬秀文;;抑郁癥對心血管疾病發(fā)展進程的影響[J];現代醫(yī)院;2008年02期
5 梁浩榮,諶劍飛,宋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風后抑郁癥28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9年03期
6 陳誼;抑郁癥與冠心病心臟壓力反射調節(jié)降低的關系[J];國外醫(y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2000年01期
7 孫寧玲;抑郁癥與冠心病[J];中華內科雜志;2002年11期
8 郭藝芳;;加強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的防治[J];臨床薈萃;2006年11期
9 張潔;趙興勝;;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年03期
10 戎順水!200093,畢瑛!200093,吳暉!200093,劉曉光!200093,朱志遠!200093,陳軍!200093,李穎!200093,楊麗萍!20009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氟西汀治療療效初步分析[J];上海醫(yī)學;200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森林;武海英;劉學英;武彩虹;;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抑郁癥臨床分析[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馬立芳;徐潔;付珩;何靄娜;周建軍;宿飛;;社區(qū)成人高血壓危險因素分析[A];上海市預防醫(yī)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王碩仁;;中西醫(yī)結合防治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的研究大有可為[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yī)師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4 劉曉方;王竟靖;;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特點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崔文欣;王莉;童琳;;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牟李紅;李革;唐曉君;盧仙娥;吳羽;張素華;任偉;李啟富;唐蘭;;重慶地區(qū)3717例高血壓現患的流行病學調查[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5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7 田作軍;劉磊;廖海星;湯慶;溫燕航;肖靄儀;董亞賢;李少明;邵明;;頸動脈斑塊形成與年齡、血壓關系的探討[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8 李覺;王勇;徐亞偉;布艾加爾;楊近剛;袁洪;胡大一;;中國自然人群下肢外周動脈疾病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老年醫(yī)學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全國老年動脈硬化與周圍血管疾病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馬立芳;周建軍;戴紅勤;徐潔;付珩;;上海市黃浦區(qū)社區(qū)居民高血壓危險因素初探[A];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公共營養(yǎng)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居民膳食與營養(yǎng)狀況變遷論文集[C];2005年
10 張茂玉;;小兒營養(yǎng)與動脈粥樣硬化[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三屆婦幼營養(yǎng)學會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余光明;高血壓與抑郁癥需同時治療[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2 張詠 國際在線;抑郁癥與心臟病關系密切[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3 ;心臟疾病,還常常導致抑郁癥[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4 ;外周血管病如何確診?[N];健康時報;2006年
5 王雪飛;高血壓是腦卒中主要危險因素[N];健康報;2006年
6 陳紀言 楊峻青;冠心病非傳統(tǒng)的危險狀態(tài)[N];健康報;2007年
7 陳玉其;高血壓初期別動不動就吃藥[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8 孟剛;高血壓是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N];中國消費者報;2006年
9 李美琳;我的血壓為何忽高忽低[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10 衣曉峰 靳萬慶 本報記者 李國棟;防止“再梗死”必須控制危險因素[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明揚;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與實驗室特點分析及動靜脈血栓形成獲得性/遺傳性危險因素篩查[D];中南大學;2010年
2 馬淑梅;應用冠狀動脈血管內視鏡技術對冠心病病人粥樣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龐文躍;踝臂指數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預測與診斷價值[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王爽;視網膜血管異常及其與高血壓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D];首都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楊曉敏;外周動脈病在中國高血壓人群中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其發(fā)病風險的關聯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王志永;1.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檢測對血液病患者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診斷研究 2.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侵襲性真菌感染及其危險因素分析[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米杰;胎兒生長發(fā)育與冠心病危險因素關系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8年
8 武陽豐;超重在我國中年人群的流行趨勢及與其它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關系[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6年
9 時學昆;新疆地區(qū)維漢民族血漿纖維蛋白原基因多態(tài)性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夏大勝;雄激素與男性冠狀動脈病變及血漿細胞因子水平關系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萍;冠心病與抑郁癥的關系及抑郁癥對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孫雪巖;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特點的關系[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2年
3 王守東;幽門螺桿菌與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D];青島大學;2003年
4 李剛;持續(xù)性房顫患者多因素分析對評估血栓栓塞危險性的臨床價值[D];鄭州大學;2005年
5 曾艾艾;廣州市越秀區(qū)居民高血壓的流行病學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黃榕;血清瘦素及胰島素抵抗與男性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孫寧;肱—踝脈搏波速度與老年男性冠心病的關系[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董寶國;高血壓社區(qū)防治策略的探討[D];青島大學;2006年
9 劉曉亮;急性白血病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陳雪琴;蒙古族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現況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06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10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