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抑郁癥靜息態(tài)EEG前后部腦電活動

發(fā)布時間:2018-05-26 00:11

  本文選題:抑郁癥 + 靜息態(tài)EEG; 參考:《智能系統(tǒng)學報》2014年02期


【摘要】:抑郁癥病人靜息態(tài)EEG存在左右腦半球神經(jīng)電活動強度不對稱的現(xiàn)象。分析了抑郁癥的大腦前后部腦電信號不對稱性的變化,并在正常組、抑郁癥未用藥組和抑郁癥用藥組三組被試中進行了分析。分析過程首先將靜息態(tài)EEG進行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將時域的EEG信號轉(zhuǎn)換為頻域的相關信息。將頻域劃分頻帶,導出各個頻帶各個通道的電壓密度后,用電壓密度值計算比較腦前后部神經(jīng)電活動的相對強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正常人腦前部神經(jīng)電活動強于腦后部,抑郁癥未用藥病人腦前部神經(jīng)電活動弱于腦后部。用藥的抑郁癥病人腦前后部神經(jīng)電活動的相對強弱有所改善。該結(jié)論有助于基于生物標記的抑郁癥自動診斷和和治療效果預測。
[Abstract]: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e intensity of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is asymmetrical in resting EEG. The asymmetry changes of EEG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were analyz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 untreated group and the depressive medication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he EEG in the rest state is firstly transformed into the FFTT, and the EEG signal in the time domain is converted in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fter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divided into frequency bands and the voltage density of each channel is derived,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i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voltage density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normal human brain was stronger tha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and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depressive patients was weaker tha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was improved in depress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drugs. This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automa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based on biomarkers.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國際WIC研究院磁共振成像腦信息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
【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助項目(2013DFA3218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272345) 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chuàng)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資助項目
【分類號】:R749.4;R741.04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雷;楊萌;韓卓;周仁來;崔紅;;額葉EEG偏側(cè)化預測情緒靈活性[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4年06期

2 王春方;張力新;劉爽;孫長城;王勇軍;趙欣;綦宏志;周鵬;萬柏坤;杜金剛;明東;;基于去趨勢波動分析(DFA)的腦卒中后抑郁癥靜息腦電特征提取與識別[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3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玉霞;趨近—抑制氣質(zhì)類型幼兒的堅持性特點[D];浙江大學;2013年

2 黎源;基于腦電的功能網(wǎng)絡非線性構(gòu)建和統(tǒng)計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3 劉梓瑩;微博互動中消費情緒對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濟南大學;2013年

4 張建英;不同動機趨近積極情緒對工作記憶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曙,歐紅霞,張寧;強迫癥狀對抑郁癥影響79例對照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孫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0年13期

3 趙晉華,林祥通,江開達,昂秋青,施慎遜,薛方平;抑郁癥的基礎與認知激活腦血流灌注異常類型[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0年04期

4 余海鷹,崔庶,王宏,汪廣劍,張理義,陳方斌,高志勤,范慶祝,高柏良;抑郁癥患者睡眠行為及睡眠生理障礙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1期

5 關恒永,武浩然;抑郁癥死亡尸體解剖一例[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2期

6 趙菊叢,徐虹;反復發(fā)作抑郁癥1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0年06期

7 童亞芳;護士對癌癥病人抑郁癥的認識[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1期

8 霍平,鄭紅光,孫麗麗,徐曉麗,程顯山;人際關系對抑郁癥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過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癥患者的特征[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年01期

10 李洪榮;自殺在抑郁癥亞型中的分布特點及預防[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培;;就診于口腔科的抑郁癥12例臨床分析[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芮曉東;;老年人首發(fā)抑郁癥頭顱影像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關于建立抑郁癥科學防治體系的幾點建議[A];2010中國科協(xié)科技工作者建議匯編[C];2010年

4 孫淑斌;;抑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A];第四屆全國老年醫(yī)學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劉西躍;齊延昭;;中藥百合理郁湯合并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A];第八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精神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鈕富榮;;單次發(fā)作抑郁癥的五年隨訪[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李躍華;張?zhí)m鳳;;抑郁癥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目標探討[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丁堅偉;;失眠門診與抑郁癥[A];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樊浩華;;抑郁癥患者的人身安全監(jiān)控[A];河南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6年

10 許學明;陳統(tǒng)獻;湯義平;;封閉與開放管理抑郁癥患者生活滿意度對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 逍遙;抑郁癥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報;2005年

2 ;抑郁癥病因多[N];保健時報;2005年

3 ;抑郁癥康復需要他人關懷[N];保健時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王華;警報抑郁癥日益增多[N];北京社會報;2005年

5 楊詠梅;直面抑郁癥[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記者 任一 采寫;給心靈安個家[N];重慶日報;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癥的咽喉[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早報記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萬抑郁癥患者[N];東方早報;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醫(yī)院 陳福新;抑郁癥:癥狀改善后還要用藥[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10 黃光;抑郁癥……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N];廣東科技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軍;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馬瑩華;大學生抑郁癥的認知加工腦機制及干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釋傳根;電針結(jié)合慈經(jīng)音樂療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醫(yī)學文化觀照下的抑郁癥[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李建軍;青年抑郁癥患者腦的三維磁共振氫質(zhì)子波譜和擴散張量成像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王姍姍;人體下丘腦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亂與抑郁癥[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7 郭琴;抑郁癥患者情緒障礙的腦結(jié)構(gòu)及功能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桂立輝;瀏陽市農(nóng)村居民抑郁癥流行病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周甜;抑郁癥相關蛋白樹突細胞核蛋白-1對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釋放激素調(diào)節(jié)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牟君;抑郁癥的腦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組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圣海;青島市城鄉(xiāng)居民抑郁癥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劉巧艷;抑郁癥患者情感體驗和心理干預的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癥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棟;抑郁癥相關基因和蛋白質(zhì)數(shù)據(jù)庫的構(gòu)建[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畢涌;抑郁癥皮膚交感反應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王步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及生物學機制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趙麗娜;抑郁癥患者的人格特征、應激與其發(fā)病關系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朱俊娟;綜合醫(yī)院門診對抑郁癥識別和處理的對照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預合并中藥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李艷艷;抑郁癥復發(fā)的臨床因素分析[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2年

,

本文編號:19351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19351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aee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