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生過程中tau蛋白影響囊泡轉運體亞型的相關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19 01:22
本文關鍵詞: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生過程中tau蛋白影響囊泡轉運體亞型的相關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血管性癡呆 Morris水迷宮實驗 T水迷宮實驗 tau PSD-95 vAChT vGluT_1.vGluT_3 血管性癡呆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性Vascular dementia (VaD)癡呆,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由于慢性腦血流降低(CBF)而導致的認知功能的障礙,是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的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第二大疾病,發(fā)生于約20%的癡呆患者中,到2050年,預計這些數字還會增長3倍。因此,血管性癡呆嚴重威脅著世界。然而,給予血管性癡呆一個明確的,易接受的,統(tǒng)一的診斷和治療的標準目前任然十分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復雜的腦血管病理條件,風險因素,進程及嚴重程度下,血管性癡呆可以表現為多樣性及復雜性。為了更好地理解血管性癡呆,動物模型常常作為研究血管性癡呆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的實驗基礎。我們的研究是通過腹腔注射硝普鈉及間斷大鼠雙側頸總動脈結扎(BCCAO)建立慢性缺血狀態(tài)下的血管性癡呆模型,探討tau蛋白,PSD-95, vGluTs, vAChT, vGAT與血管癡呆發(fā)病的可能機制。實驗一、慢性缺血致血管癡呆性大鼠模型的制備一.研究目的觀察慢性腦缺血致血管癡呆性大鼠行為學變化的特點。二.研究方法2.1實驗動物及分組:選取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實驗前,將大鼠置于水迷宮內自由游泳30s,排除有游泳障礙的大鼠。隨機將大鼠分成正常組,假手術組及VaD模型組(模型組為術后12周,BCCAO)。VaD模型組:模型組在夾閉雙側頸總動脈之前腹腔注射硝普鈉(2.0mg/kg),逐層鈍性分離雙側頸總動脈(Commo Carotid Artery, CCA)。用無創(chuàng)性動脈夾可逆性夾閉雙側CCA10min,再通5min,再夾閉10min,再通,連續(xù)3次。假手術組:步驟同上,僅分離雙側頸總動脈,但不阻斷血流。正常組:不做任何處理。去除死亡大鼠。2.2行為學檢測Morris水迷宮實驗:正常組,假手術組及VaD模型組均在術后三個月(93天到98天)進行Morris水迷宮檢測空間學習記憶的能力。記錄各組大鼠游行過程中的游行距離和時間(逃避潛伏期)。T迷宮實驗:水迷宮實驗后3天,進行T迷宮延遲交替實驗。將大鼠去對側1次記為正確1次,去同側1次記為錯誤1次,正確率的計算結果等于正確次數/(正確次數+錯誤次數)。連續(xù)記錄兩天的正確率,達到85%時開始進行全腦缺血實驗,缺血后第7天處死前再進行T迷宮測試實驗,記錄大鼠的正確率。2.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認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結果:1.Morris水迷宮實驗:Morris水迷宮實驗結果顯示:各組大鼠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多,逃避潛伏期明顯縮短。隨著測試時間的增加,癡呆性大鼠的逃避潛伏期較正常組及假手術較明顯延長(p0.05)。測試前三天,隨著測試時間的增加,各組大鼠與自身相比,逃避潛伏期明顯縮短(p0.05)。在探索試驗中,圓形平臺被放置對側象限時,癡呆組大鼠與正常組及假手術組相比,穿越平臺次數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5)。同樣,癡呆大鼠與正常組及假手術組相比,大鼠在象限中游行距離的百分比明顯縮短(p0.01)?梢暺脚_實驗結果顯示三組大鼠潛伏期(p0.05)和游泳速度(p0.05)之間均無明顯差異。2.T迷宮延遲交替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無延遲條件下(-1days), VaD模型組大鼠與正常組及對照組大鼠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延遲條件下(7-day), VaD模型組大鼠延緩交替作業(yè)較正常組及對照組的正確率明顯下降(p0.001)。四.研究結論:1.水迷宮試驗中,VaD模型組大鼠的逃避潛伏期較正常組及假手術組明顯延長(p0.05)。說明VaD模型組大鼠存在著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說明慢性全腦缺血致血管癡呆性大鼠無明顯視覺損害,但卻存在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或動機缺失。2.T迷宮實驗中,與正常及假手術組大鼠相比,VaD模型組大鼠延緩交替作業(yè)的錯誤率明顯增加,說明VaD模型組大鼠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工作記憶障礙。實驗二、Tau, PSD-95, vGluT.,vAChT及vGAT在血管癡呆性大鼠海馬中表達的研究一.研究目的慢性缺血致血管癡呆性大鼠海馬tau, PSD-95, vGluTs, vAChT及vGAT蛋白在海馬中表達的研究二.研究方法2.1實驗動物及分組:選取Sprague-Dawley。隨機將大鼠分成正常組,假手術組及VaD模型組共計3組(模型組為12周,BCCAO).VaD模型組:模型組在夾閉雙側頸總動脈之前腹腔注射硝普鈉(2. 0mg/kg),逐層鈍性分離雙側頸總動脈(Commo Carotid Artery, CCA)。用無創(chuàng)性動脈夾可逆性夾閉雙側CCA10min,再通5min,再夾閉10min,再通,連續(xù)3次。假手術組:步驟同上,僅分離雙側頸總動脈,但不阻斷血流。正常組:不做任何處理。去除死亡大鼠。2.2 Western blotting檢測大鼠慢性缺血12周后,tau, PSD-95, vGluTs, vAChT及vGAT蛋白在海馬中的表達。2.3免疫組化:分析vGluTs,vAChT及vGAT蛋白在血管癡呆大鼠海馬CA1-3中的表達。2.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p0.01被認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3.結果3.1磷酸化的tau蛋白在血管癡呆大鼠海馬中的表達研究中,我們發(fā)現與正常及假手術組大鼠相比,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缺血大鼠海馬中表達明顯增加,尤其在位點ser404/396。3.2 PSD-95在血管癡呆大鼠海馬中的表達與正常及假手術組相比,PSD-95蛋白在缺血組大鼠海馬內表達明顯下降。3.3觀察vGluT1, vGluT3和vAChT在VaD大鼠海馬中的表達變化Western Blotting結果顯示:與正常組與對照組相比,癡呆組大鼠海馬vGluT,水平較正常組及對照組(設作100%)明顯下降(p0.01)。癡呆組大鼠vGluT3水平與正常及對照組相比明顯下降(p0.01)。vGluT2的表達,正常組,對照組及癡呆組大鼠三者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癡呆組大鼠海馬中vAChT的水平與正常組及對照組相比明顯下降(p0.01)。而vGAT的水平:三者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3.4觀察vGluT1及vGluT3的陽性神經元數目在VaD大鼠海馬CA1-3區(qū)表達的變化免疫組化結果顯示:與正常組及對照組相比,癡呆組大鼠海馬CAl區(qū)vGluT1陽性神經元數量明顯下降(p0.01)。與正常組及對照組相比,癡呆大鼠海馬CA2區(qū)和CA3區(qū)中vGluT1陽性神經元的數量明顯下降(p0.01)。除此之外,與正常組及對照組相比,癡呆大鼠CA1區(qū),vGluT3陽性神經元的數量也明顯下降(p0.001)。另外,癡呆大鼠CA2區(qū)及CA3區(qū)中,vGluT3陽性神經元的數量明顯下降(p0.01)。而癡呆大鼠海馬CA1-3區(qū)域中vGluT2陽性神經元的數量:正常組,對照組及癡呆組大鼠三者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3.5觀察vAChT陽性神經元數目在MaD大鼠海馬CA1-3區(qū)表達的變化免疫組化結果顯示:與正常組及對照組相比,癡呆組大鼠海馬CA1-3區(qū)vAChT陽性神經元數量表達如下:海馬CA1區(qū):vAChT陽性神經元的數量明顯下降(p0.001)。海馬CA2區(qū):vAChT陽性神經元數量的表達下降(p0.01)。海馬CA3區(qū):vAChT陽性神經元數量的表達下降(p0.01)。海馬CA1-3區(qū)vGAT陽性神經元的數量:正常組,對照組及癡呆組大鼠之間三者無明顯差異(p0.05)。四、研究結論1.tau蛋白在突觸后膜上的過度磷酸化,PSD-95蛋白水平下降,突觸密度的減少,囊泡轉運體水平(尤其vGluT1, vGluT3及vAChT的)的變化是血管性癡呆發(fā)生的可能機制。2.除此之外,海馬CA1,CA2以及CA3環(huán)路的損壞在慢性全腦缺血大鼠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發(fā)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 Morris水迷宮實驗 T水迷宮實驗 tau PSD-95 vAChT vGluT_1.vGluT_3 血管性癡呆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49.13
【目錄】:
- 中文摘要7-11
- 英文摘要11-17
- 綜述17-20
- 符號說明20-21
- 前言21-23
- 實驗一 慢性缺血致血管癡呆性模型的制備及其行為學表達的研究23-27
- 材料和方法23-24
- 結果24-26
- 討論26-27
- 實驗二 Tau,vGluT.,vAChT及vGAT在血管癡呆性大鼠海馬中表達的研究27-45
- 實驗材料與儀器27-29
- 實驗方法29-31
- Western blotting檢測31
- 免疫組化檢測vGluTs、vAGhT及vGAT在VaD大鼠海馬CA1-3的表達31-33
- 結果33-40
- 討論40-44
- 結論44-45
- 附加實驗一:黃芩莖葉黃酮對血管癡呆性大鼠學習記憶障礙的影響45-60
- 前言45
- 資料和方法45-47
- 結果47-57
- 討論57-59
- 結論59-60
- Part three The effec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flavonoids on spatial learningand memory in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induced vascular dementia of rats60-65
- 參考文獻65-72
- 致謝72-73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的課題及發(fā)表的論文73-74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74-75
- 英文論文175-88
- 英文論文288-106
- 英文論文3106-11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陳圓;宮澤輝;蘇瑞斌;顏玲娣;;囊泡谷氨酸轉運體抑制劑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4年04期
2 Qiang Liu;Juan Zhang;;Lipid metabolism i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science Bulletin;2014年02期
3 夏志明;胡雅兒;;突觸囊泡再循環(huán)與阿爾茨海默病[J];生理科學進展;2012年01期
4 秦建全;沈曉云;;蛋白磷酸酶2A的亞基功能[J];生理科學進展;2011年03期
5 孫蓉;張昱;張馨;;Tau蛋白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年01期
6 ;The effect of cdk-5 overexpression on tau phosphorylation and spatial memory of rat[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4年03期
,本文編號:10582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10582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