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DF-15、cTNI聯(lián)合檢測與心肺復蘇患者心功能及其近期預后的關系
【圖文】:
附圖3組患者的生存曲線計學意義(F=97.263和116.672,均P=0.000);②3組不同時間的LVEDD、LVE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4.247和147.437,均P=0.000);③3組LVEDD、LVEF變化趨勢有差異(F=52.632和136.685,均P=0.000)。見表4。2.4生存曲線的繪制及生存率的比較每15天進行1次隨訪,隨訪6個月,A組患者無死亡,B組患者死亡15例,C組患者死亡5例,其中11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5例死于再次猝死,2例死于呼吸衰竭。A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與B組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738,P=0.001),A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高于B組;A組與C組6個月生存率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40,P=0.097);B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與C組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3,P=0.009),B組生存率較C組生存率低。見附圖。表23組不同時間的GDF-15水平比較(ng/L,x±s)組別即刻12h24~48hA組(n=31)659.003±175.641667.324±151.8811)677.131±222.9781)2)B組(n=34)475.062±198.7641808.168±192.1321)3)3155.714±390.5821)2)3)C組(n=37)542.033±170.3791743.442±233.601938.003±295.1821)2)4)注:1)與即刻比較,P<0.05;2)與12h比較,P<0.05;3)與A組比較,P<0.05;4)與B組比較,P<0.05漿GDF-15和cTNI水平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①3組GDF-15、cTNI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40.968和6.313,P=0.000和0.003);②3組不同時間的GDF-15、cTNI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45.456和306.275,均P=0.000);③3組GDF-15、cTNI水平的變化趨勢有差異(F=8.515和4.900,P=0.001和0.009)。見表2、3。2.3CPR后各時間左心室舒張?
附圖3組患者的生存曲線計學意義(F=97.263和116.672,均P=0.000);②3組不同時間的LVEDD、LVE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4.247和147.437,均P=0.000);③3組LVEDD、LVEF變化趨勢有差異(F=52.632和136.685,均P=0.000)。見表4。2.4生存曲線的繪制及生存率的比較每15天進行1次隨訪,隨訪6個月,A組患者無死亡,B組患者死亡15例,C組患者死亡5例,其中11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5例死于再次猝死,2例死于呼吸衰竭。A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與B組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738,P=0.001),A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高于B組;A組與C組6個月生存率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40,P=0.097);B組患者6個月生存率與C組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3,P=0.009),B組生存率較C組生存率低。見附圖。表23組不同時間的GDF-15水平比較(ng/L,x±s)組別即刻12h24~48hA組(n=31)659.003±175.641667.324±151.8811)677.131±222.9781)2)B組(n=34)475.062±198.7641808.168±192.1321)3)3155.714±390.5821)2)3)C組(n=37)542.033±170.3791743.442±233.601938.003±295.1821)2)4)注:1)與即刻比較,P<0.05;2)與12h比較,P<0.05;3)與A組比較,P<0.05;4)與B組比較,P<0.05漿GDF-15和cTNI水平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①3組GDF-15、cTNI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40.968和6.313,P=0.000和0.003);②3組不同時間的GDF-15、cTNI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45.456和306.275,均P=0.000);③3組GDF-15、cTNI水平的變化趨勢有差異(F=8.515和4.900,P=0.001和0.009)。見表2、3。2.3CPR后各時間左心室舒張?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大蘭,黃鷺,胡桃紅;進行有創(chuàng)操作或心肺復蘇時是否許可家屬在現(xiàn)場[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10期
2 朱紅陽,李冬玲;心肺復蘇成功4例報告[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代京美,王華卿,張娟;心肺復蘇成功病人腦復蘇的治療[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2年05期
4 陸將,柴青煥,何保健;電擊傷后心肺復蘇成功1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9期
5 申屠光明,李新禾;心肺復蘇90例臨床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3年03期
6 史淑英,白春娟;心肺復蘇中兩種給氧途徑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3年12期
7 王維展;王嵐;王學忠;;心肺復蘇幾個觀念的探索[J];臨床急診雜志;2005年02期
8 沈洪;王一鏜;;中國心肺復蘇的發(fā)展[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6年01期
9 黃春艷;李志輝;黃艷芳;;對工廠工人進行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的方法及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07年03期
10 邵朝朝;尤榮開;;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對心肺復蘇后腦復蘇預后的評估作用[J];浙江醫(yī)學;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立祥;;心肺復蘇共識再認識[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吳儀;;猝死的心肺復蘇搶救[A];全國首屆急診醫(yī)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3 楊立憲;;心肺復蘇失敗的原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五次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4 劉保池;李富琴;;競賽—普及心肺復蘇技術的有效方法[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2006年
5 王遠龍;鐘敬泉;陶文;侯雪梅;孟祥林;張運;;主動性心肺復蘇自動儀效果的評定[A];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八次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朱小燕;謝麗琴;康亞嬋;鄭素珠;;“比賽加點評”在護士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效果觀察[A];全國“新一輪醫(yī)院評審新思路”研討會、第4屆全國自然災害護理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7 季勇;黃亮;李閩云;曹春水;徐敏;;高頻程序通氣在心肺復蘇中呼吸支持作用的臨床觀察[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八屆組稿會暨急診醫(yī)學首屆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8 顧言;陳建榮;;心肺復蘇藥物治療新進展[A];第五屆全國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暨常州市醫(yī)學會急診危重病及災害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首屆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9年
9 王建強;李國民;袁冬;萬健;;超長心肺復蘇成功3例分析[A];第五屆全國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暨常州市醫(yī)學會急診危重病及災害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首屆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9年
10 賴榮德;梁子敬;李奇林;;心肺復蘇臨床研究進展[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小飛邋陳軍;心肺復蘇時應注意什么[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2 武警總醫(yī)院急診科主任 王立祥;解讀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專家共識[N];健康報;2013年
3 楚杰;心肺復蘇有效的體征[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4 王立祥 程顯聲;超長心肺復蘇應予重視[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5 北京紅十字會衛(wèi)生救護培訓中心 孫長怡;急救“生存鏈”第二環(huán)節(jié)——早期心肺復蘇[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6 佚名;雙人心肺復蘇搶救法[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7 黃旭;心肺復蘇四步曲[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8 吳一!《螘院;心肺復蘇100次/分最佳[N];健康時報;2009年
9 廣東省中醫(yī)院大學城醫(yī)院心臟五科主任醫(yī)師 李松;心肺復蘇動作要規(guī)范[N];健康時報;2008年
10 肖平田 袁靜;對超長心肺復蘇者及早加用高壓氧[N];健康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碧華;心肺復蘇后早期EEG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相關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6年
2 刁孟元;基于Akt/GSK-3β/Nrf2通路探討低溫對心肺復蘇后腦損傷的保護作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3 張和華;胸阻抗信號監(jiān)測心肺復蘇質(zhì)量的方法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4 李永勤;心肺復蘇自動化過程中的關鍵算法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潘昊;外源性硫化氫對心肺復蘇后腦線粒體的作用及其機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6 張浙;頸部降溫通過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減輕心肺復蘇后兔腦損傷及抑制凋亡的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7 張錦程;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與心肺復蘇后腦損傷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8 宋鳳卿;腎上腺素在心肺復蘇中的負面效應及低溫對其干預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勝勇;急診科心肺復蘇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2 趙赫;辛伐他汀對家兔心肺復蘇后腦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3 周鑫華;茶多酚對心肺復蘇大鼠生存時間和腎損傷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方東明;茶多酚對窒息大鼠心肺復蘇后腦損傷的保護作用[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王國濤;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急救儀的臨床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范志寬;吸氣阻力閥對心肺復蘇質(zhì)量影響的Meta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于虎;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率的相關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武巧月;規(guī)范化團隊合作對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5年
9 金金花;心臟病患者家屬心肺復蘇認知現(xiàn)狀及培訓需求的調(diào)查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劉國強;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在心肺復蘇中的應用價值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572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255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