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副溶血弧菌與溶藻弧菌毒力基因分布與抗生素耐藥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16 16:15

  本文關鍵詞:副溶血弧菌與溶藻弧菌毒力基因分布與抗生素耐藥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毒力相關基因 耐藥性 分型


【摘要】:兩種主要食源性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都是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廣泛分布的正常菌群,同時也是重要的病原弧菌,不僅能使水產養(yǎng)殖動物患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能導致人類食物中毒和胃腸道感染,危害人體健康。鑒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具有高度同源性,而現有研究集中在前者,對于溶藻弧菌的致病機理缺乏了解。本論文在毒力相關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兩方面的特性比較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過分析與比較兩種弧菌毒力基因分布情況及多藥耐受現象之間的異同,為了解這兩種弧菌的致病機制、耐藥機制、流行病學研究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指導,主要結果如下:1.針對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溶血素基因(trh、tdh、tlh)、毒力調控基因(tox R、tox S)和毒力貢獻基因(Collagenase、Ure R、Fla A、omp W、Asp A、fur)構建了兩套多重PCR體系并運用于從環(huán)境和水產品(青口、白貝、和貴妃蚌等)分離的248株副溶血弧菌和128株溶藻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調查,發(fā)現這11種毒力相關基因在兩種弧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tlh、Collagenase、Fla A、omp W和fur基因在兩種弧菌中分布較廣,tox R和tox S基因次之;而且兩種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情況都有各自的特點:副溶血弧菌的分離株不攜帶tdh和trh基因,Asp A、tox R和tox S基因的攜帶率均超過90%;溶藻弧菌則相反,tdh和trh基因的攜帶率高達38.28%,Asp A、tox R和tox S基因的攜帶率遠低于副溶血弧菌。本論文所構建的多重PCR體系以水煮法提取的細菌DNA為模板同時檢測兩種弧菌的多個毒力相關基因,具有低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通量的特點,可用于基層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毒力相關基因發(fā)布調查。2.結合表型分型技術和分子分型技術,通過PCR反應篩選與致病性高度相關的O3、O4型副溶血弧菌后輔以血清凝集實驗加以驗證,從收集到的248株副溶血弧菌中篩選出8株O3型副溶血弧菌和9株O4型副溶血弧菌,通過限制性內切酶SfiⅠ酶切后進行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分型,為環(huán)境副溶血弧菌致病株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3.本論文采用Kirby-Bauer紙片擴散法研究上述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分離株對水產養(yǎng)殖業(yè)中常用的18種抗生素(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羧芐西林、頭孢噻吩、頭孢哌酮、頭孢呋新鈉、頭孢唑啉、慶大霉素、鏈霉素、阿米卡星、萬古霉素、多粘菌素B、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紅霉素、環(huán)丙沙星、利福平和克林霉素)的耐藥狀況,發(fā)現兩種弧菌都對多種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多藥耐受情況十分嚴重,以溶藻弧菌為甚。基于環(huán)境中溶藻弧菌的存在比副溶血弧菌更為普遍而且對其研究相對不足的現狀,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不僅能用于指導水產養(yǎng)殖行業(yè)抗生素的合理規(guī)范應用,還能促進對病原弧菌尤其是溶藻弧菌耐藥基因定位和耐藥機制的研究。
【關鍵詞】: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毒力相關基因 耐藥性 分型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378;S941.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22
  • 1.1 弧菌9-10
  • 1.2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10-13
  • 1.3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致病因子13-16
  • 1.4 弧菌的耐藥性16-17
  • 1.5 弧菌的分型方法17-21
  • 1.6 本論文立題依據及研究內容21-22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與溶藻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調查22-34
  • 2.1 實驗材料22-24
  • 2.2 實驗方法24-26
  • 2.3 實驗結果與討論26-33
  • 2.4 本章小結33-34
  •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O3、O4型菌株的PFGE分型34-45
  • 3.1 實驗材料34-36
  • 3.2 實驗方法36-40
  • 3.3 實驗結果與討論40-44
  • 3.4 本章小結44-45
  • 第四章 副溶血弧菌與溶藻弧菌的耐藥性研究45-52
  • 4.1 實驗材料45-46
  • 4.2 實驗方法46-47
  • 4.3 實驗結果與討論47-50
  • 4.4 本章小結50-52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52-54
  • 5.1 主要結論52
  • 5.2 創(chuàng)新點52-53
  • 5.3 研究展望53-54
  • 參考文獻54-65
  • 附錄65-67
  •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加的會議67-68
  • 致謝68-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學貴;周永燦;歐陽吉隆;戴小連;王世鋒;謝珍玉;;海南地區(qū)溶藻弧菌耐藥性及其質粒多樣性的研究[J];水產科學;2012年01期

2 朱海明;鄧峰;嚴紀文;馬聰;宋曼丹;賴蔚傮;楊冰;王海燕;何冬梅;王建;柯昌文;;廣東省副溶血性弧菌rDNA指紋圖譜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6年06期

3 陳茂義;胡婕;陳婷;胡靜榮;姚永祥;;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研究進展[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3年03期

4 胡南霞;馬聰;李艷君;;溶藻弧菌分子分型技術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13期

5 江曉;任春華;胡超群;;分子分型技術在弧菌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海洋科學進展;2010年04期

6 林業(yè)杰,林勇,林金財,歐劍鳴;海產品攜帶溶藻弧菌調查[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7 王斌,王翔,王莉明;我國主要養(yǎng)殖貝類微生物性疾病研究進展[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2年03期

8 陳強;鄢慶枇;馬u!;;溶藻弧菌致病性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6年08期

9 張秋鵬;李華敬;;一起由溶藻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調查[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2年06期

10 王中強;邱少富;王勇;孫巖松;宋宏彬;;多位點序列分型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1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趙永剛;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基因敲除對其溶血活性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芮浩鵬;從魚到人:主要病原性弧菌的致病機理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韓佳麗;溶藻弧菌毒力相關基因的檢測與保藏方法的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11年

2 魏霜;溶藻弧菌及其毒力相關基因的檢測[D];暨南大學;2013年

3 李林桂;海水弧菌耐藥性I類整合子分析與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6842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6842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889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