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經口咽下頜骨劈開中上頸椎前路手術的應用解-剖目的為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入路和經口咽下頜骨劈開擴大入路處理中上頸椎腹側病變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對8例成人頭頸部解剖標本模擬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及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手術,進行逐層的顯微外科解剖,觀察咽后壁的層次、兩側頸長肌起點及分布、兩側椎動脈的走行及與鉤椎關節(jié)、頸長肌的位置關系、中上頸椎前方兩側的解剖毗鄰關系,以及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及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的矢狀位和冠狀位顯露范圍,并測量相關解剖參數。結果 1.咽后壁軟組織解剖觀察咽后壁至椎體骨面的解剖層次依次為:粘膜層、粘膜下層、咽縮肌、頰咽筋膜、椎前筋膜、前縱韌帶,咽后壁椎前血管,其分布兩側密中間疏。2.椎動脈相關解剖參數測量結果左右兩側椎動脈外徑、椎動脈距同側頸長肌內緣距離、椎動脈距同側鉤椎關節(jié)距離測量結果,經配對t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合并統(tǒng)計量,兩側椎動脈外徑在C2平面2.92±0.44mmm,C3平面為3.01±0.49mmm,C4平面為3.15±0.41 mm,C5平面為3.24±0.51mm。左右椎動脈間距在C2平面32.67±6.98mmm,C3平面為32.34±3.56mmm,C4平面為31.34±2.56mm,C5平面為33.12±4.58mmm:椎動脈距同側頸長肌內緣距離在C2平面9.85±0.43mmm,C3平面為8.67±0.61mmm,C4平面為7.73±1.19mm,C5平面為8.36±1.54mm;椎動脈距同側鉤椎關節(jié)距離在C2平面1.38±0.32mmm,C3平面為1.47±0.50mmm,C4平面為1.44±0.46mmm,C5平面為1.40±0.59mm。3.頸長肌相關解剖參數測量結果左右兩側頸長肌寬度測量結果,經配對t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合并統(tǒng)計量,頸長肌寬度在C2平面19.98±5.24mm,C3平面為20.71±4.82mmm,C4平面為21.45±3.97mm,C5平面為21.39±5.04mmm,;兩側頸長肌內緣間距在C2平面8.73±2.56mmm,C3平面為10.24±2.13mm,C4平面為11.41±2.60mmm,C5平面為12.02±2.48mm。4.兩種經口咽擴大入路的矢狀位顯露范圍 經口咽-下頜骨劈開擴大入路的矢狀位顯露角度為(62.49±3.70)。,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的矢狀位顯露角度為(72.06±2.74)。,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其顯露范圍比經口咽-下頜骨劈開擴大入路擴大了9.57。,兩種經口咽擴大入路矢狀位顯露角度,經配對t檢驗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分析,兩種經口咽擴大入路矢狀位顯露角度具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口咽-下頜骨劈開擴大入路最大可顯露范圍為斜坡至C5上終板,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最大可顯露范圍為斜坡至C6上終板。結論 1.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及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行中上頸椎前路手術是安全可行的,適用于斜坡、上頸椎病變同時累及下位頸椎的長節(jié)段椎體腹側病變和彌漫性脊髓腹側病變(如脊柱原發(fā)腫瘤、脊柱轉移瘤、脊柱結核、脊柱畸形、脊柱骨折),以及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張口受限或先天性口裂狹小的而不能完成手術的患者(如脊柱原發(fā)腫瘤、脊柱轉移瘤、脊柱結核、脊柱畸形、脊柱骨折)。2.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及經口咽-下頜骨-舌劈開擴大入路行中上頸椎前路手術向兩側顯露的邊界應以椎動脈作為其安全邊界,頸長肌內側緣,鉤椎關節(jié)分別是頸前路手術顯露的第一、第二安全顯露解剖定位標志。第二部分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入路異形鈦籠內固定重建術治療中上頸椎腫瘤目的探討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入路異形鈦籠內固定重建術治療中上頸椎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自2009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5例中上頸椎腫瘤患者,其中頸椎原發(fā)腫瘤5例。均采用經口咽下頜骨劈開腫瘤切除、自體髂骨填充異形鈦籠植骨融合內固定,聯合后路腫瘤切除枕頸融合內固定的手術方法,術前J O A評分平均(9.80±2.68)分。結果術后2周患者切口均獲甲級愈合,術中未出現脊髓、血管神經損傷及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隨訪12~27個月,經平均(18.4±6.15)個月,術后近期療效滿意,局部疼痛和神經癥狀改善,術后J O A評分為11~16分,平均(13.4±1.82)分。術前、術后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1例孤立性漿細胞瘤(SPB)術后27個月發(fā)展為多發(fā)性骨髓瘤(MM),轉外院治療。所有患者術后隨訪復查頸椎正側位X線示內固定穩(wěn)定,位置滿意,術后3-6月均獲得骨性融合。結論經口咽下頜骨劈開入路異形鈦籠內固定重建術,一期聯合后路病灶切除枕頸融合內固定的方法治療中上頸椎腫瘤近期療效滿意。第三部分上頸椎前路融合內固定器的初步設計目的:對上頸椎前路融合內固定器作書面初步設計方法:在上頸椎前路鋼板系統(tǒng)的基礎上,根據上頸椎病灶清除、椎體重建以及內固定需要進行設計改進,運用CAD軟件繪圖。 結果及結論:初步設計出上頸椎前路融合內固定器。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82.4;R322
【圖文】:
圖1邐圖2逡逑

圖3邐圖4逡逑

圖7邐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海英;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2年05期
2 韓梅 ,趙逢玲 ,張艷平;頸椎前路手術的配合與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2年11期
3 郭美云;頸椎前路手術的配合[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趙艷玲,王會杰,李莉,王宇;頸椎前路手術后病人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yī)學;2004年05期
5 李小娥,農秀芳;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年11期
6 徐愛榮;蔡曉芳;吳倩;;頸椎前路手術46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年04期
7 王月梅;鄒文珍;呂愛君;;頸椎前路手術92例圍術期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7年14期
8 張立峰;;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的早期觀察與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下半月刊);2007年11期
9 陳慧;;頸椎前路手術圍術期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08年36期
10 董文華;劉朝鳳;葛霞;;頸椎前路手術13例護理體會[J];農墾醫(yī)學;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斌;王濟緯;張立巖;樊理華;;帕瑞昔布鈉用于頸椎前路手術后鎮(zhèn)痛的臨床研究[A];2013中國工程院科技論壇暨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王紅梅;;康復指導在頸椎前路手術中的應用[A];全國第九屆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羅卓荊;陶惠人;;頸椎前路手術并發(fā)食管瘺[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秦瑞云;張勇奇;王茜;;頸椎前路手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的觀察與康復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第11屆全國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5 ;頸椎前路手術后硬膜外血腫[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王圣林;王少波;馬慶軍;劉丹丹;;頸椎前路手術并發(fā)食道瘺的診斷與治療[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汪四花;林芬;;頸椎前路手術早期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A];全國第八屆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祝翠霞;;頸椎前路手術的術后護理[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八卷 護理分卷)[C];2006年
9 史曉娟;張瑤;劉建華;劉新育;;頸椎前路手術患者舒適度的探討與護理[A];泛長江流域骨科新進展暨第九屆全國骨科護理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彭智;李波;周焯家;羅春山;簡月奎;;頸椎前路手術后翻修術的原因及對策[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第二次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克平;經口咽下頜骨劈開中上頸椎前路手術的解剖研究與臨床應用[D];蘭州大學;2015年
2 鄒小麗;術前肌注長托寧患者行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胥世凡;兩種頸椎前路手術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病的對比[D];吉林大學;2015年
4 李小斌;頸椎前路手術對食管壓力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8年
5 陸凌云;內窺鏡下頸椎前路手術應用解剖學研究及初步臨床應用[D];南華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
2761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276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