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神經中央軟骨生長干預以構建脊柱側彎動物模型的初步實驗研究研究背景早發(fā)性脊柱側彎指5歲以前發(fā)生的脊柱側彎,通常畸形進展迅速,影響胸廓發(fā)育,因而需要早期干預。包括生長棒技術、人工鈦肋技術等在內的非脊柱融合手術等治療手段,均無法有效控制頂椎旋轉,使得脊柱畸形難以控制。構建生長特性類似于人類患兒的早發(fā)性脊柱側彎動物模型,以用來探索新型的矯形技術治療早發(fā)性脊柱側彎,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神經中央軟骨是位于椎體及椎弓根交界處的一對三維結構軟骨板,其作用是促使幼兒(動物)雙側椎弓和椎體的生長。既往研究證實破壞單側神經中央軟骨會引起脊椎旋轉,提示神經中央軟骨的不對稱生長既可能是早發(fā)性脊柱側彎重要的始動因素,還可能是影響側彎畸形加重的重要因素。研究目的通過在動物脊柱中單側置入椎弓根螺釘,誘導神經中央軟骨不對稱生長,產生頂椎旋轉進而造成脊柱側彎,以此建造早發(fā)性脊柱側彎模型;研究方法采取健康3周齡長白豬進行實驗,構建脊柱側彎模型:將實驗動物分為2組,手術組6只和假手術組4只,手術組實驗豬在胸腰椎右側連續(xù)植入5枚椎弓根螺釘,假手術組實驗開始單純暴露不置釘。所有動物均觀察3個月,脊柱側彎模型評價采用側彎Cobb角和椎體旋轉度,每月行CT檢查,觀察脊柱畸形和椎體旋轉情況;實驗結果構建脊柱側彎模型實驗中1只實驗組因脊髓損傷終止觀察,其余實驗豬均完成3個月的觀察。術前手術組和假手術組實驗豬體重和體長未見顯著差異(P0.05)。第1月平均側彎Cobb角為10.5°±3.20°,第2月平均側彎Cobb角為23.1°±7.03°,第3月側彎繼續(xù)進展,平均側彎Cobb角為31.4°±6.51°,各時間點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手術組實驗豬置釘椎體旋轉角度較第1月相比,第2月和第3月所有置釘椎體旋轉角度均顯著增加(P0.05)。假手術組實驗豬術后脊柱未見側彎畸形。結論通過破壞動物椎體一側NCS使其單側生長受限,而對側NCS正常生長可產生類似于EOS的脊柱側彎動物模型;干預NCS的生長可直接誘導椎體旋轉和脊柱側凸,且不破壞胸廓的正常結構,理論上更符合EOS的生長特性。第二部分低齡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長節(jié)段融合術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發(fā)生率、危險因素和轉歸分析研究背景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是脊柱畸形融合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既往關于PJK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少年或成人脊柱畸形,在成人中發(fā)生率約為26%~39%,在青少年人群中約為8.1%~46%。發(fā)生率的高低與病因學、內固定系統(tǒng)類型、PJK的定義和隨訪時間等相關。PJK在成人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包括高BMI、骨質差、高齡、融合至骶骨、胸廓成形術、過度矯正矢狀面平衡和術前胸椎后凸大等;谂R床隨訪觀察,PJK也同樣見于行脊柱長節(jié)段融合術的低齡兒童。理論上低齡兒童患者特征和致病因素與成人或青少年人群有較大差異,但既往關于低齡兒童術后PJK多集中在行生長棒或人工鈦肋技術術后,關于先天性脊柱畸形后路融合術后PJK的研究較少;目的分析低齡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后路脊柱長節(jié)段融合術后PJK的發(fā)生率、危險因素和轉歸;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至2013年期間在本中心接受后路脊柱融合術的低齡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兒。納入標準如下:(1)年齡小于10歲;(2)后路融合節(jié)段≥4個;(3)最上端固定椎位于T1~T12之間;(4)術后規(guī)律隨訪大于2年且有完整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排除標準:(1)綜合征引起的脊柱側彎;(2)既往有脊柱手術史;(3)UIV的不良置釘。術前、術后及隨訪期間對患者進行影像學觀察,測量指標包括近端交界角、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矢狀面平衡和腰椎前凸角。結果共113例患兒納入本次研究,手術時平均年齡為6.6歲,平均隨訪時間為48.8個月;21(18.6%)例患兒發(fā)生PJK,其中19例(90.5%)的PJK患者發(fā)生時間為術后3個月,最常見的PJK類型為Ⅰ型(后方韌帶破壞);與非PJK組患者相比,PJK組患者有較大的胸椎后凸角(45.9°vs.37.3°,P=0.027)、較長的融合節(jié)段(6.6vs.5.4,P0.01)和較大的局部后凸矯正(30.1°vs.11.2°,P=0.002)。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局部后凸矯正30°和術前TK40°是術后PJK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PJK組,近端交界角由術前的7.3°增加至術后3月的19.7°,至末次隨訪時減少至末次隨訪時18.9°;8例患者因PJK接受支具治療,所有患者均未接受翻修手術。結論低齡兒童先天性脊柱側彎半椎體切除短節(jié)段融合術后PJK的發(fā)生率約為18.6%,至末次隨訪時未見PJK持續(xù)加重;PJK主要發(fā)生于術后3個月之內,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包括胸椎后凸過大、過度后凸畸形矯正和后方軟組織破壞;早期積極干預有助于預防PJK的進展。第三部分四棒交替加壓矯形技術治療休門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是改善手術效果和預防術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有效術式研究背景既往治療休門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手術策略包括單純前路手術、前路松解聯合后路脊柱融合手術,但是增加前路松解并無顯著提高矯正率。因此,為了降低前路手術額外增加的手術創(chuàng)傷、失血量和圍手術期系列并發(fā)癥,單純后路Ponte截骨脊柱融合術目前被廣泛應用于休門氏病的手術治療。后路多節(jié)段Ponte截骨可有效提升脊柱的柔韌性,達到縮短后柱和張開前柱的目的。但是單純Ponte截骨聯合傳統(tǒng)的雙棒矯形技術也同樣不能有效改善矯正率,且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如矯正丟失、近端和遠端交界性后凸也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目的比較四棒交替加壓矯形技術和傳統(tǒng)雙棒矯形治療休門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手術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至2014年在我院接受四棒交替加壓矯形技術治療的休門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例患者,納入標準如下:(1)所有患者均符合休門氏病的診斷標準,即至少有連續(xù)三個或以上椎體楔形變5°,同時可伴有椎體終板的不規(guī)則和Schmorl結節(jié);(2)采用后路Ponte截骨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3)隨訪時間大于24個月;颊咄瑫r合并有脊柱冠狀面?zhèn)葟澔?0°、腰椎滑脫、創(chuàng)傷、腫瘤、手術史以及合并脊柱其他疾患排除此次研究。根據上述的納入和排除標準,本次共22例使用四棒交替加壓矯形技術的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同時在納入時間段,將采用傳統(tǒng)雙棒技術的患者根據年齡(3歲)、后凸頂椎位置(胸椎或腰椎)和后凸畸形程度(10°)進行等比例匹配。最終22例使用四棒交替加壓技術和22例使用傳統(tǒng)雙棒技術的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結果兩組在術前患者因素(年齡、性別、后凸角度和SRS-22評分)、手術因素(手術時間、失血量、截骨節(jié)段和融合節(jié)段)均未見顯著差異(P0.05)。四棒交替加壓技術組術前平均后凸角為73.1°±12.4°,術后矯正至32.3°±8.7°;傳統(tǒng)雙棒技術組術前平均后凸角為71.2°±14.1°,術后矯正至38.4°±7.9°。四棒交替加壓技術組患者矯正率為55.4%,顯著高于傳統(tǒng)雙棒技術組的46.2%(P0.05)。至末次隨訪時四棒交替加壓技術組矯正丟失顯著低于傳統(tǒng)雙棒技術組(1.0°vs 2.4°,P0.01)。四棒交替加壓技術組患者SRS-22評分中疼痛改善和對治療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雙棒技術組(P0.05)。兩組均出現1例傷口并發(fā)癥,未見假關節(jié)、斷釘和斷棒等并發(fā)癥。四棒交替加壓技術組1例出現近端交界性后凸,顯著低于傳統(tǒng)雙棒組的7例(P0.05),遠端交界性后凸的發(fā)生率未見顯著差異(P0.05)。結論四棒交替加壓矯形技術治療休門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是改善后凸畸形矯正和患者滿意度的有效術式,其優(yōu)點在于增加內固定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增加承重能力,同時有效分散每根棒的應力,有效預防了術后PJK的發(fā)生。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26.8;R-3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樹春;;特發(fā)性青年椎柱側彎的肋骨畸形[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88年03期
2 曾巖;馬越;孫垂國;李危石;陳仲強;齊強;郭昭慶;;體感誘發(fā)電位監(jiān)測在胸腰椎后凸矯形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年08期
3 徐云峰;秦石磊;王偉平;;改良V形截骨矯正胸腰椎后凸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年23期
4 王小平;;經皮椎體后凸球囊擴張成形術與保守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8年26期
5 王嵐,周張嘉;對用撐腰法防治腰椎后凸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1995年05期
6 孫祥耀;張希諾;海涌;;后路短節(jié)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段骨折取出內固定后再發(fā)后凸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7年09期
7 周秉文;第101例 以腰椎后凸為主要體征的腰_5骶_1椎間盤突出癥[J];頸肩腰腿痛防治通訊;1983年04期
8 劉曉君;范平;劉海江;劉珠彩;葉建明;袁若平;;腰椎后凸矯形機械手的研制[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07年11期
9 張必濤;角平分線攝影法在脊柱畸形和肘關節(jié)彎曲時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87年04期
10 劉福云;夏冰;牛學強;董延召;李新偉;;一期后路手術治療兒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軍;王自立;;胸腰椎骨折后凸趨勢的遠期觀察[A];寧夏醫(yī)學會骨科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夏才偉;邱勇;王斌;俞楊;朱澤章;錢邦平;朱鋒;馬薇薇;;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選擇性融合術后遠端交界性后凸發(fā)生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劉福云;夏冰;牛學強;董延召;李新偉;;一期后路手術治療兒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A];河南省預防醫(yī)學會小兒肢體畸形防治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第二屆國家級脊髓栓系綜合征診治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4 ;經皮椎體后凸成行術術后結核感染[A];2015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脊柱專題[C];2015年
5 成浩;吳恙;馬安軍;付馳;李興中;;后伸復位結合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高度嚴重丟失的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短期臨床療效[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6 劉福云;夏冰;牛學強;董延召;李新偉;;一期后路手術治療兒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A];第十九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0年
7 葉秀益;袁耀;周云斌;;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A];浙江省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30年慶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葉秀益;袁耀;周云斌;;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A];2012年浙江省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學術年會暨《骨質疏松癥診治進展》專題研討班論文集[C];2012年
9 沈淼達;王躍;李喜功;徐三中;林向進;;經皮椎體后凸成行術術后結核感染[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10 劉世瓏;劉鵬;孫波;;后凸成型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體會[A];第二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骨傷科學術年會、第十九屆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朱夢秋;青島利群更名背后凸顯全國戰(zhàn)略雄心[N];中國商報;2018年
2 李勤余;“奇葩回應”背后凸顯真問題[N];中華工商時報;2018年
3 劉超;“凡人善舉”全國矚目背后凸顯的是城市新風[N];蘭州日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李彬;“雙十一”爭議漸多背后凸顯新電商生態(tài)[N];人民政協(xié)報;2015年
5 吳學安;“招工難”背后凸顯新課題[N];工人日報;2009年
6 王捷;“倒奶”風波背后凸顯產業(yè)“硬傷”[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15年
7 耿聯;“一蠢再蠢”背后凸顯作風問題[N];新華日報;2013年
8 記者 李強;黑龍江:行政審批改革后凸顯三大變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9 郭嘉軒;我國汽車產業(yè)繁榮背后凸顯創(chuàng)新不足[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10 記者 郭冰;“申遺”成功背后凸顯責任[N];亞洲中心時報(漢);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曦;神經中央軟骨生長干預以構建脊柱側彎動物模型的初步實驗及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臨床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姚子明;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整體矯形方案[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3 張建兵;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髖臼部假體安裝的相關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汪學松;PUMC ⅡD_Ⅱ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相關生物力學分析[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國勇;骨填充網袋與球囊椎體后凸成形修復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隨機對照研究[D];濱州醫(yī)學院;2017年
2 拓源;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骨不連伴傷椎失穩(wěn)的評估與治療[D];延安大學;2018年
3 李輝;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矯形生物力學研究和臨床療效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7年
4 吳建平;經皮球囊椎體后凸彌散成形術治療椎體壓縮骨折的回顧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5 周英杰;先天性胸腰段脊柱側后凸的前路手術18例臨床分析[D];鄭州大學;2006年
6 陳辰;腰部洗劑治療經皮后凸椎體成形術后殘留腰背痛早期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7 侯鵬飛;探究壓縮骨折Denis分型對不同椎體成形術恢復椎體高度、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療效的影響[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8 孫守峰;經皮后凸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D];蘇州大學;2014年
9 桑莉莉;PVP、PKP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療效對比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10 曾國輝;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矯形術療效與腰椎前凸的相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7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