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體STR突變率的研究
本文選題:短串聯(lián)重復序列(STR) + 親子鑒定。 參考:《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目的】觀察10 000例肯定親子關系的三聯(lián)體案例中STR基因座的突變事件,獲取STR基因座的突變率資料!痉椒ā坎捎肞owerPlexTM16系統(tǒng)進行15個STR基因座的檢測,從10 000例肯定親子關系的三聯(lián)體案例中篩查出包含STR基因座突變的案例,確定突變等位基因的來源和步數,統(tǒng)計各STR基因座特異性、父源和母源特異性及等位基因特異性的突變率及其95%置信區(qū)間,分析突變的特點!窘Y果】10 000例三聯(lián)體親子鑒定中檢出368例發(fā)生突變的案件,共計379個突變事件。突變案件的發(fā)生率為3.68%,15個STR基因座的突變率為0.10×10-3~2.30×10-3,平均突變率為1.26×10-3。各基因座的父源和母源突變率分別為0.05×10-3~1.35×10-3和0.05×10-3~0.70×10-3。統(tǒng)計FGA、vWA和D18S51等三個基因座一步突變的等位基因突變率分別為5.0×10-5~40.0×10-5、5.0×10-5~50.0×10-5和5.0×10-5~35.0×10-5。15個基因座的父源/母源突變比值為1.3∶1~17.0∶1,平均為3.57∶1!窘Y論】STR基因座突變現象普遍存在于親子鑒定中,各基因座的突變率、父源和母源的突變率、各等位基因的突變率均存在差異,獲取這些數據資料對于更準確地評判親子鑒定結果非常必要。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utation events of STR loci in 10 000 confirmed paternity triad cases, and obtain the mutation rate of STR loci. [methods] 15 STR loci were detected by PowerPlexTM16 system. Cases containing STR locus mutations were screened from 10 000 confirmed paternity triad cases, the source and step number of mutant allele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specificity of STR loci was counted. The mutation rate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specificity and allele specificity and i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368 cases (379 mutation events) were detected in 10 000 triplet paternity tests. The mutation rate of 15 STR loci was 0.10 脳 10-32.30 脳 10-3, and the average mutation rate was 1.26 脳 10-3. The parent and maternal mutation rates of each locus were 0.05 脳 10 ~ (-3) and 0.70 脳 10 ~ (-3), respectively. The allelic mutation rates of FGAVWA and D18S51 were 5.0 脳 10 ~ (-5), 40.0 脳 10 ~ (-5), 5.0 脳 10 ~ (-5), 50.0 脳 10 ~ (-5) and 5.0 脳 10 ~ (-5) N ~ (35) 脳 10 ~ (-5),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parent / parent mutation was 1.3: 117.01, with an average of 3.57: 1. [conclusion] STR locus mutation is common. In paternity testing, The mutation rate of each locus, the mutation rate of parent and mother, and the mutation rate of alleles are all different.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these data in order to judge the results of paternity test more accurately.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法醫(yī)學系;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3347) 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12DZ2271500) 2012年高;究蒲袠I(yè)務費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09YKPY78)
【分類號】:R3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莉;李揚;陳輝;李曉文;;常染色體STR分型在同胞鑒定中的應用[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8年16期
2 陳輝;徐朝陽;李曉文;鄭紅;程曉麗;賀穎;宋國英;劉華;;常染色體短串聯(lián)重復序列基因座在河南漢族人群親子鑒定中的應用[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6期
3 劉瓊珊;黃以蘭;車敏;鄭云忠;林敏;;短串聯(lián)重復序列位點的突變觀察與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6年07期
4 伍新堯;羅超權;楊英浩;;應用高科技進行親子鑒定和法醫(yī)檢驗[J];廣州醫(yī)藥;1993年03期
5 喬付 ,李桂琴;血型遺傳與親子鑒定[J];中老年保健;1996年04期
6 志宏,單小燕,張志欣,袁慶珍,李偉,熊那;非同位素寡核苷酸探針在親子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1998年02期
7 蔡燕,高泓,呂延鶴,張渝,,李叔平;PCR-ASO探針反向點雜交技術檢測人類HLA-DQ_2基因型在親子鑒定中的應用[J];生殖醫(yī)學雜志;1995年04期
8 韓莉莉;潘棱;沈曉麗;林賽梅;林立芳;唐海燕;胡潔;;STR基因座中檢出三帶型等位基因三例及遺傳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年15期
9 孫海明;傅松濱;;Y染色體STR位點及其在人類學研究中的應用[J];國際遺傳學雜志;2006年01期
10 戚其瑋,張紅巖,萬加華,李志強,史為棟,王孔寶;應用DNA指紋技術對胚胎組織進行親子鑒定[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侯林;彭少芳;;Y染色體結構、功能及應用[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李乾學;吳永魁;張錦霞;張祚新;;致病性大腸桿菌mutS表達及突變分析[A];中國毒理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莉莎;羅安雪;寧郁玲;任洪進;;96例人類異常核型細胞遺傳學研究及臨床分析——附染色體變異15例[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4 鄧志輝;李茜;吳國光;曾健強;盧亮;朱為剛;楊寶成;;9個短片段長度Y-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法醫(yī)學應用[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四屆輸血大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延光;;中西比較與借鑒中的中國遺傳倫理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遺傳倫理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簡介[A];中國遺傳學會“發(fā)育、遺傳和疾病”研討會論文匯編集[C];2007年
6 溫倜;趙艷輝;張靜淑;李嶺;;利用多重PCR快速測定人類精子中回文序列介導的染色體易位突變[A];第六次全國醫(yī)學遺傳學學術會議文摘匯編[C];2005年
7 林守清;;卵巢功能的衰退(老)[A];第二次全國絕經相關問題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莉;朱明芬;李剛;盧建溪;陳偉;;一種新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組克隆技術的建立[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鄧立彬;高揚;馬素芳;張悅正;康健;曾長青;;應用單體型圖進行疾病相關基因和基因組結構變異的定位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發(fā)育、遺傳和疾病”研討會論文匯編集[C];2007年
10 趙壽元;;從遺傳學談優(yōu)生優(yōu)育[A];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協(xié)會第四屆全國學術論文報告會暨基因科學高峰論壇論文專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力勇 許文軍;河南發(fā)現首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N];健康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許琦敏;基因身份證已可人人擁有?[N];文匯報;2008年
3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張禹;血型與血緣 到底啥關系[N];健康報;2007年
4 王謝蒽;女子為何壽命長[N];健康報;2002年
5 梁雪芹 劉建東;DNA多態(tài)性何以成為研究熱點[N];健康報;2005年
6 王雪飛;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斷適應人類[N];健康報;2008年
7 通訊員 寧習源邋黃治才 記者 于莘明;南方醫(yī)院發(fā)現人類新基因[N];科技日報;2008年
8 記者 孫曉素邋通訊員 寧習源 黃治才;廣東人血液發(fā)現1個人類新基因[N];南方日報;2008年
9 崔大濤;符合中國國情的AAID分子診斷新法[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10 教授 白水;生男生女由什么決定[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時文濤;全球男性人口變遷歷史的遺傳統(tǒng)計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丁克越;不同單倍型塊定義在單倍型塊結構推斷與htSNPs選擇中的效應[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張彩娥;1.HLA-A2/HPV6E7四聚體的構建和應用 2.FPH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1-19pter[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張捚歆;支氣管上皮增生性病變FHIT及p53的病理學檢測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劉木根;先天性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和長QT綜合征的分子遺傳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徐雪松;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與酪氨酸磷酸激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顏靜;人類21號染色體新STR遺傳標記的法醫(yī)及醫(yī)學遺傳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8 陳炫;葡激酶體外定向進化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莉;河南漢族STR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在同胞鑒定中的應用[D];鄭州大學;2006年
2 孫瑜;江西地區(qū)漢族人群6個STR基因座位群體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3 陳金平;南昌地區(qū)漢族人群TPOX等6個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江西醫(yī)學院;2005年
4 郭嘉林;應用STR多態(tài)性進行同胞鑒定4例[D];鄭州大學;2009年
5 林經東;3個新的Y染色體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韓麗芳;中國人群MEFV基因突變及其在炎癥反應中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6年
7 張云智;上海HIV-1分離株vif基因變異分析及Vif蛋白功能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張乾坤;微型鼠的骨密度分析及其突變基因的初步定位[D];延邊大學;2006年
9 郝燕;HBV前C/BCP區(qū)基因突變及血清sHLA-Ⅰ水平與慢性HBV感染的相關性[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周翠蘭;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導的復合分子“開/關”技術平臺在Y染色體識別中的應用[D];南華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942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199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