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位的反向疫苗學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反向疫苗學 + 表位肽; 參考:《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13年12期
【摘要】:正20世紀末應用傳統(tǒng)的技術研制的疫苗相續(xù)問世,對一些重要傳染病的有效防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xiàn)疫苗研究取得了快速進展,如亞單位疫苗、重組DNA疫苗及嵌合體疫苗等等。自1995年Venter公布了第一個微生物的基因組后,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技術。這種新技術革命第一次超越了巴斯德定理,不再需要微生物的培養(yǎng),在已知基因組信息的情況下,應用計算機即可進行疫苗設計。同時,基因組測序、基因組芯片技術和高通量蛋白表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鑒定疫苗候選抗原成分、疾病分子標記和毒力因子提供了更快更全面的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vaccines developed by traditional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me importan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rapi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vaccine research, such as subunit vaccine, recombinant DNA vaccine and chimeric vaccine. Since Venter published the first microbial genome in 1995, a new technology has emerge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ranscends Pasteur's theorem and no longer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microbes. With known genomic information, vaccines can be designed using a compu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e sequencing, genome chip technology and high-throughput protein express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fas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vaccine candidate antigen components, disease molecular markers and virulence factors.
【作者單位】: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
【基金】:農(nóng)業(yè)部轉(zhuǎn)基因?qū)m?2009ZX08006-002B、2009ZX08007-008B)
【分類號】:R3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莉,吳玉章;MART-1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預測[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10期
2 陳益青;張連明;;一個應用于MHCⅡ類分子親和肽預測的集成分類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年08期
3 徐云升,郝飛,吳玉章,林治華,賈正才,郝進;HPV16E7抗原HLA-A2限制性CTL表位預測及其合成[J];免疫學雜志;2003年02期
4 薛付忠,王潔貞,胡平,郭亦壽,李國榮;中國多表位疫苗設計的HLA-Ⅰ積累表型頻率空間預測系統(tǒng)(英文)[J];免疫學雜志;2005年02期
5 于暢宇;劉偉;劉濤;宋哲;朱鳴華;;基于ISC-SVR方法預測Th細胞表位[J];化學學報;2013年04期
6 魯梅花,邵文碩;北方漢族Grave病與HLA相關性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7 ;Induction of the 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 Antigen-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Using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Tetramer-based 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6年03期
8 胡磊,喬立安,公衍道,趙南明;利用支持向量機預測II類MHC分子結(jié)合多肽[J];生物物理學報;2001年04期
9 王昆;張沅;孫東曉;;部分中國黃牛BoLA-DRB_3基因序列分析[J];畜牧獸醫(yī)學報;2008年07期
10 孫玉英,孔繁華,奚永志;MHC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書艷;單點氨基酸多態(tài)性與疾病相關關系的預測及其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楊磊;HLA-A、HLA-B、HLA-DRB1等位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北方漢族肺癌患者遺傳易感相關性的研究[D];北京市結(jié)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11年
3 韓秀萍;中國北方漢族皮肌炎/多發(fā)性肌炎與HLA-Ⅰ、Ⅱ類等位基因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2年
4 徐云升;HPV16E7抗原HLA-A2限制性CTL表位鑒定及其分子修飾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樸文花;MHC-肽四聚體的構(gòu)建及臨床初步應用[D];延邊大學;2004年
6 王寶梅;SARS冠狀病毒S蛋白HLA-A~*0201限制性CD8~+T淋巴細胞表位的鑒定[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任育紅;新型重組別藻藍蛋白亞基的表達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薛付忠;人類群體遺傳空間結(jié)構(gòu)異質(zhì)性理論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吳昌平;相關共刺激分子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蘇州大學;2005年
10 樊衛(wèi)平;WT1肽疫苗體外及小鼠體內(nèi)抗瘤效應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燕;長江草魚群體MHC Class Ⅱ B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多態(tài)性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慧芹;綿羊MHC classⅠ區(qū)段55L9 BAC克隆基因組成與結(jié)構(gòu)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3 陳秋劍;人類抗原肽載體結(jié)合力預測[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4 郭長存;利用減毒鼠傷寒沙門氏菌研制胃癌MG7-Ag模擬表位口服DNA疫苗[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5 楊培梁;弓形蟲多表位基因的構(gòu)建及其在大腸桿菌和酵母系統(tǒng)中的初步表達[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董永超;環(huán)孢素A對膀胱癌細胞系BIU-87FasL表達的調(diào)節(jié)及免疫學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7 張濰;人類α型葉酸受體基因的克隆及其真、原核表達載體的建立與鑒定[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8 林濤;利用細菌內(nèi)重組腺病毒系統(tǒng)研制胃癌MG_7-Ag模擬表位疫苗[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9 趙丹丹;HLA配型新策略:融測序與構(gòu)象于一體的RSCA系統(tǒng)的建立及在HLA-A、B位點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3年
10 韓俊峰;腫瘤抗原CML28 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的鑒定[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登吉;彭運潮;林矯矯;;抗原表位及其在血吸蟲疫苗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獸醫(yī)寄生蟲病;2006年02期
2 徐敏;單純皰疹病毒免疫生物學及疫苗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病毒學分冊;2004年01期
3 何仰東;吳玉章;林治華;賈正才;姜曼;黎萬玲;付曉嵐;鄧一靜;倪兵;;SSX基因家族HLA-A2.1限制性CTL表位預測及其MHC-Ⅰ親和力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09期
4 陳婷;萬瑛;湯旭東;房殿春;余松濤;熊震;羅元輝;楊仕明;;人腫瘤轉(zhuǎn)移相關抗原肝素酶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預測及初步鑒定[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22期
5 孫媛媛;李昂;茍建重;;牙周炎疫苗候選抗原篩選的研究現(xiàn)狀[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7年05期
6 王昊亮;付曉嵐;姜曼;黎萬玲;唐艷;吳玉章;;CT抗原KM-HN-1 HLA-A*0201限制性表位預測及其與HLA-A*0201結(jié)合強度分析[J];免疫學雜志;2006年06期
7 高艷鋒;翟明霞;祁峰;陳鯉翔;祁元明;;腫瘤相關抗原CT45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的預測[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8年11期
8 李孜;病原生物基因組學和蛋白質(zhì)組學在抗感染疫苗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3年02期
9 劉凱軍;李晉濤;;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表位預測[J];生命的化學;2008年03期
10 薛皓;張穎倩;薛付忠;馬春紅;;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疫苗的研究進展及現(xiàn)有的常用表位[J];預防醫(yī)學論壇;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翠梅;韓文愈;雷連成;孫長江;劉珊珊;;CD4~+T細胞表位預測及其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生物制品學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獸醫(yī)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第三屆中國獸藥大會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蘇英;李春陽;;甲紫對白念珠菌毒力因子影響作用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陳雪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進展[A];湖北省性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劉濤;宋哲;焦春波;劉偉;;基于支持向量機SVM方法預測CTL表位[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5 阮承邁;趙金紅;高姍;康琳;王景林;;細菌毒力島和毒力基因信息分析軟件PAI/TGAS設計和實現(xiàn)[A];第九屆中國生物毒素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6 畢振強;崔樹玉;孫啟華;溫憲芹;孟蔚;關冰;;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毒力因子、基因型及菌株相關性的研究[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6卷)[C];2006年
7 孫小平;黃文祥;吳利先;;糞腸球菌基因hyl_1毒力的動物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陳雷;隋傳宇;陳虹;邵東華;楊健美;苑純秀;馮新港;林矯矯;;日本血吸蟲分泌型和跨膜蛋白分子T輔助細胞表位的預測與鑒定[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張偉偉;孟繁岳;儲凱;嵇紅;李亮;李靖欣;朱鳳才;;EV71疫苗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王茜;曾抗;孫樂棟;周再高;劉鳳巖;;單純皰疹病毒2型糖蛋白G的基因擴增、克隆及其B細胞抗原表位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沂;“抗非”征程又現(xiàn)光芒[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3年
2 鄭靈巧;中國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陣正步向前[N];健康報;2007年
3 廖雅靜;南非測試首個TB疫苗[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4 記者 李國邋通訊員 熊學莉;世界首個胃病疫苗研究在我國取得重大進展[N];工人日報;2007年
5 徐苗邋王國治;我國結(jié)核疫苗研究:立足國情 期待突破[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6 通訊員 聶松義;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獲突破[N];科技日報;2001年
7 健康時報記者 孫為立;高血壓疫苗研制成功[N];健康時報;2008年
8 廖聯(lián)明;艾滋病疫苗研發(fā)沒結(jié)果 美國轉(zhuǎn)向基礎研究[N];健康報;2008年
9 張進;肌萎縮性側(cè)索硬化癥疫苗研究獲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10 劉云濤;客觀看待高血壓疫苗研究[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蓓;鼠疫耶爾森氏菌候選疫苗靶標的篩選與初步驗證[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2 婁加陶;結(jié)核桿菌抗原CD8+ T細胞多表位“串珠式”肽疫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蔡瑞琨;高免疫原性T細胞抗原表位預測方法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陳瑋;PHC CTL表位肽微粒疫苗的構(gòu)建及機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羅進;基于T細胞表位肽的樹突細胞介導的靶向性細胞殺傷機制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張蕾;抗日本血吸蟲感染表位PDDV疫苗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趙忠鵬;布魯氏菌毒力、免疫相關分子的篩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8 唐玉陽;利用人HLA Ⅰ類分子表型特異性細胞觀察惡性瘧原蟲CTL表位的內(nèi)源遞呈及其與Ⅰ類分子的交連反應[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9 唐雋;HIV-1 Tat_(49-57)/HPV16 E7_(49-57)融合肽納米顆粒疫苗的設計及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10 王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CMCC 50973的基因表達譜及外膜蛋白BtuB的保護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雷;日本血吸蟲童蟲期別體被蛋白T輔助細胞表位預測及初步鑒定[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吳朔;布魯氏菌外膜蛋白免疫蛋白質(zhì)組學的初步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3 李珊鳳;登革-2型病毒E蛋白結(jié)構(gòu)域Ⅲ表位肽誘導B和T細胞免疫應答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何仰東;SSX基因家族HLA-A0201限制性CTL共同表位預測、鑒定及其交叉反應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5 王鵬;人Ⅰ型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原核表達、表位分析及其抗體制備[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支軼;基于柔性分子對接的CTL表位預測方法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任繼玲;口蹄疫重組蛋白疫苗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胡紅敏;腫瘤抗原MAGE-4 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的預測、合成及鑒定[D];鄭州大學;2008年
9 盧楊;基于蛋白質(zhì)側(cè)鏈信息的B細胞表位預測的機器學習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黃美容;LP-PLA2的原核表達、抗體制備及表位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2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187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