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6在胸腔積液中細胞的表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07:27
【摘要】: 目的探討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胸腔積液中細胞的表達及IL-16的含量與胸腔積液中細胞計數(shù)、胸腔積液的性質的關系。 方法收集各種性質的胸腔積液30例,其中良性16例,惡性14例,用瑞氏染色法對胸腔積液進行細胞分類;并用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 ,FCM)檢測胸腔積液中T淋巴細胞的水平;原位雜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及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胸腔積液各細胞IL-16mRNA及蛋白的表達情況;采用細胞涂片法與石蠟包埋切片法進行免疫熒光雙染,比較兩種不同的標本制備方法下陽性細胞表達情況,同時檢測胸腔積液中CD4+、CD8+細胞、CD19+B細胞、CD14+細胞的IL-16表達情況。比較它們之間的差別并分析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結果分別用百分率或x±s表示,使用SPSS 13.0進行分析。 結果1.胸腔積液中IL-16mRNA在良性組總陽性表達水平(27.69±5.09)%高于惡性組(20.64±4.2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㩳0.05)。在良性組淋巴細胞表達水平(22.25±4.30)%高于惡性組(15.00±3.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㩳0.05)。與惡性胸腔積液相比,單核/巨噬細胞、間皮細胞表達水平降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㧐0.05);2. IL-16mRNA表達水平與淋巴細胞數(shù)呈正相關(n=30, r=0.513, P=0.004),與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間皮細胞及癌細胞無相關性。IL-16mRNA表達水平與CD3~+T淋巴細胞(n=30, r=0.384, P=0.036)、CD4~+T淋巴細胞(n=30, r=0.363, P=0.049)呈正相關,與CD8~+T淋巴細胞無相關性;3.胸腔積液中IL-16蛋白在良性組總陽性表達水平(20.69±5.72)%高于惡性組(15.36±3.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㩳0.05)。在良性組淋巴細胞表達水平(17.44±5.74)%高于惡性組(11.86±3.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㩳0.05)。并且與惡性胸腔積液相比,單核/巨噬細胞、間皮細胞表達水平降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㧐0.05);4. IL-16蛋白表達水平與淋巴細胞呈正相關(n=30, r=0.832, P=0.000),與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間皮細胞及癌細胞無相關性。IL-16蛋白表達水平與CD3~+T、CD4~+T淋巴細胞呈正相關(r=0.396, 0.385;P=0.030,0.036);與CD8~+T淋巴細胞無相關性;5.細胞涂片法免疫熒光雙染結果未見IL-16雙陽性細胞,而細胞石蠟包埋切片法可見IL-16雙陽性細胞;6.胸腔積液中CD4~+細胞、CD8~+細胞、CD19~+B淋巴細胞、CD14~+細胞(單核細胞)均可表達IL-16。 結論1.胸腔積液中淋巴細胞是胸腔積液IL-16的主要來源,單核/巨噬細胞是次要來源,間皮細胞極少量表達IL-16,CD4~+細胞、CD8~+細胞、CD19~+B淋巴細胞、CD14~+細胞(單核細胞)均可表達IL-16;2.胸腔積液中IL-16的表達可能與其細胞的種類以及細胞數(shù)量有關。
【圖文】:
圖 2 陰性對照,,免去核酸探針雜交 圖 3 陰性對照,經(jīng) RNA 酶消化后雜交未見陽性(×400) 未見陽性(×400)圖 4 陰性對照,與不相關探針雜交(×400) 圖 5 原位雜交陽性對照(×400)
圖 2 陰性對照,免去核酸探針雜交 圖 3 陰性對照,經(jīng) RNA 酶消化后雜交未見陽性(×400) 未見陽性(×400)圖 4 陰性對照,與不相關探針雜交(×400) 圖 5 原位雜交陽性對照(×400)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561.3
本文編號:2628296
【圖文】:
圖 2 陰性對照,,免去核酸探針雜交 圖 3 陰性對照,經(jīng) RNA 酶消化后雜交未見陽性(×400) 未見陽性(×400)圖 4 陰性對照,與不相關探針雜交(×400) 圖 5 原位雜交陽性對照(×400)
圖 2 陰性對照,免去核酸探針雜交 圖 3 陰性對照,經(jīng) RNA 酶消化后雜交未見陽性(×400) 未見陽性(×400)圖 4 陰性對照,與不相關探針雜交(×400) 圖 5 原位雜交陽性對照(×400)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56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云;張連國;張輝;周翠玲;劉穎;;固定時間對原位雜交的影響[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馬云,張燕,孫長華,李冰,劉同慎;固定液對原位雜交的影響[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2年03期
3 鄭暉,顏亞暉;介紹一種簡單適用的胸腹水脫落細胞石蠟包埋法[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3年04期
4 劉京衢;白細胞介素-18——一種新的致炎性細胞因子[J];國外醫(yī)學(創(chuàng)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2000年02期
5 曹秀華;崔秀明;魯玲;于瑞清;;1IL-16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學活性[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98年03期
6 劉勇;楊海玉;;原位雜交的技術關鍵及其應用[J];江西醫(yī)學檢驗;2006年06期
7 邵燕麗;呂世靜;黃羅佳;;結核病人胸腔積液中的TNF-α和IL-10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07年03期
8 郭智俊,彭桂香,潘乃梁;胸腹水沉淀物瓊脂石蠟雙包埋切片法與常規(guī)涂片法的對比[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2年04期
9 謝佩蓉;白細胞介素16的研究進展[J];免疫學雜志;1997年02期
10 楊文君,任曉冰,沈寶珠,俞友娟,陳維;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在良惡性胸腹水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年04期
本文編號:2628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26282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