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環(huán)缺血的影像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后循環(huán)缺血的影像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第一部分正常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 第一節(jié)正常椎動脈顱內段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運用64層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椎動脈顱內段的走行和變異;探討后交通動脈開放情況與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之間的關系。 方法:觀測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行VCTDSA檢查,非腦卒中患者且頭部或頭頸VCTDSA檢查未見病變者110例。在VR圖像上觀察雙側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情況、孤立椎動脈、雙側椎動脈顱內段迂曲情況、后交通動脈開放情況及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分別測量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及匯合前的管徑。并對雙側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情況與后交通動脈開放情況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①110例檢查者中,孤立性椎動脈占1.82%(2/110);椎動脈發(fā)育不良占17.27%(19/110)。椎動脈無迂曲占50%(55/110),3個及3個以上迂曲僅占0.91%(1/110);左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管徑平均為(3.74±0.91)mm,右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管徑平均為(3.30±0.90)mm。②單側或雙側后交通動脈開放29例(其中8例為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占26.36%,其中雙側同時開放占18.18%(20/110),僅左側后交通動脈開放占4.55%(5/110),僅右側后交通動脈開放占3.64%(4/110)。③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不良與后交通動脈開放相關(r=0.44,P=0.000)。 結論: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不良可引起后交通動脈代償性開放。VCTDSA能清楚顯示椎動脈顱內段的解剖和變異,管腔及血管長度值可以為提供臨床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參考。 第二節(jié)正;讋用}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運用64層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基底動脈走行和變異,探討基底動脈迂曲與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不良之間的關系。 方法:觀測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行VCTDSA檢查,非腦卒中患者且頭部或頭頸VCTDSA檢查未見病變者110例。在VR圖像上觀察雙側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情況、基底動脈有無迂曲、是否存在窗型變異。在VR圖像上分別測量基底動脈的長度與管徑。并對雙側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情況與基底動脈迂曲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①110例檢查者中,椎動脈發(fā)育正常占82.73%(89/110),椎動脈發(fā)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動脈無迂曲占77.3%(85/110),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動脈窗型變異占2.73%(3/110)。②基底動脈平均長度為(28.25±3.88)mm,平均管徑為(3.86±0.54)mm。③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不良與基底動脈迂曲相關(r=0.52,P=0.000)。 結論: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不良可引起基底動脈迂曲。VCTDSA能清楚顯示基底動脈的解剖和變異,管腔及血管長度值可以為提供臨床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參考。 第二部分后循環(huán)缺血的影像學及相關癥狀研究 目的:運用64層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對后循環(huán)缺血且表現為頭暈或眩暈癥狀患者的椎基底動脈顱內段血管形態(tài)改變進行研究,并對引起頭暈或眩暈可能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探討VCTDSA對后循環(huán)缺血引起頭暈或眩暈的診斷價值,為臨床診治后循環(huán)缺血提供相應的影像學依據。 方法:對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行VCTDSA檢查的后循環(huán)缺血表現為頭暈或眩暈癥狀患者,共218例納入PCI組,并從我院同期行VCTDSA檢查的其他患者但無前后循環(huán)缺血的任何癥狀及體征共110名檢查者作為對照組。在VR圖上分別觀察兩組椎動脈顱內段發(fā)育情況、孤立椎動脈、雙側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迂曲情況和管腔粗細均勻情況及狹窄閉塞情況、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在VR圖上分別測量兩組雙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及匯合前管徑、基底動脈長度和管徑、迂曲血管的角度。根據迂曲數量和迂曲角度對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迂曲程度進行迂曲評級。并分別統(tǒng)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迂曲程度≥Ⅲ級的數量。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并對兩組有顯著差異的指標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①對照組110例檢查者中,孤立性椎動脈占1.82%(2/110);椎動脈發(fā)育不良占17.27%(19/110)。椎動脈無迂曲占50.00%(55/110),3個及3個以上迂曲僅占0.91%(1/110);左側椎動脈迂曲評級Ⅰ級占66.4%(73/110),Ⅲ級及Ⅲ級以上僅占3.64%(4/110),右側椎動脈迂曲評級Ⅰ級占60.00%(66/110),Ⅲ級及Ⅲ級以上僅占6.36%(7/110)。左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管徑平均為(3.74±0.91)mm,右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處管徑平均為(3.30±0.90)mm。PCI組218例檢查者中,孤立性椎動脈占10.55%(23/218);椎動脈發(fā)育不良占49.08%(107/218);椎動脈無迂曲占6.42%(14/218),,3個及3個以上迂曲占79.36%(173/218);左側椎動脈迂曲評級Ⅰ級占18.81%(41/218),Ⅲ級及Ⅲ級以上占72.94%(159/218),右側椎動脈迂曲評級Ⅰ級占20.64%(45/218),Ⅲ級及Ⅲ級以上占74.77%(163/218)。②對照組110例檢查者中,基底動脈無迂曲占77.27%(85/110),有迂曲占22.73%(25/110),迂曲評級Ⅰ級占77.27%(85/110),Ⅲ級及Ⅲ級以上僅占0.91%(1/110);基底動脈長度平均為(28.25±3.88)mm,平均管徑為(3.86±0.54)mm。PCI組218例檢查者中,平均管徑為(3.78±0.72)mm;基底動脈無迂曲占48.62%(106/218),有迂曲占51.38%(112/218),迂曲評級Ⅰ級占48.62%(106/218),Ⅲ級及Ⅲ級以上占18.81%(41/218);基底動脈長度平均為(29.76±4.31)mm。③對照組110例檢查者中,無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占92.73%(102/110),有胚胎型大腦后動脈7.27%(8/110);PCI組218例檢查者中,無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占71.10%(155/218),有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占28.90%(63/218)。④對照組與PCI組在孤立椎動脈、雙側椎動脈發(fā)育情況、雙側椎動脈迂曲數量及迂曲程度、基底動脈長度、基底動脈是否存在迂曲及迂曲程度、椎動脈管腔粗細不均、狹窄閉塞以及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均有顯著差異。⑤對與后循環(huán)缺血有關的可能危險因素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椎動脈發(fā)育情況、椎基底動脈粗細均勻情況、椎動脈迂曲程度及胚胎型大腦后動脈是后循環(huán)缺血表現為頭暈或眩暈癥狀的危險因素,其中椎動脈迂曲是最危險的因素(B=5.07,Sig=0.000),其次是椎基底動脈粗細均勻情況(B=2.73,Sig=0.000)及椎動脈發(fā)育不良(B=1.63,Sig=0.000)。 結論:①孤立椎動脈、雙側椎動脈發(fā)育情況、雙側椎動脈迂曲數量及迂曲程度、基底動脈長度、基底動脈迂曲及迂曲程度、椎動脈管腔粗細不均以及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可能與后循環(huán)缺血的頭暈或眩暈癥狀有關,其中椎動脈迂曲最高。②VCTDSA能清楚顯示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能很好的顯示后循環(huán)缺血的頭暈或眩暈患者血管結構的異常,對后循環(huán)缺血的病因診斷、預后評估及治療方案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椎動脈 解剖 容積 CT 數字減影血管成像 基底動脈 解剖 容積 CT 數字減影血管成像 后循環(huán)缺血 頭暈 眩暈 CT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816.1
【目錄】:
-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6-7
- 摘要7-12
- ABSTRACT12-19
- 前言19-22
- 參考文獻20-22
- 第一部分 正常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22-42
- 第一節(jié) 正常椎動脈顱內段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22-34
- 1 資料與方法22-24
- 2 結果24-26
- 3 討論26-28
- 4 結論28-29
- 參考文獻29-31
- 附圖及說明31-34
- 第二節(jié) 正;讋用}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成像研究34-42
- 1 資料與方法34-35
- 2 結果35-36
- 3 討論36-37
- 4 結論37-38
- 參考文獻38-40
- 附圖及說明40-42
- 第二部分 后循環(huán)缺血影像學及相關癥狀研究42-63
- 1 資料與方法42-44
- 2 結果44-49
- 3 討論49-55
- 4 結論55-57
- 參考文獻57-60
- 附圖及說明60-63
- 文獻綜述63-71
- 參考文獻69-71
- 致謝71-7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文章72-7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啟振;呂恩民;劉光震;于曉琳;;數字影像的質量控制和保證[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席剛明;岳炫燁;葉飛;胡發(fā)云;鮑玉華;莊鳳娟;聶森;;中樞性眩暈患者的92例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結果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3 呂發(fā)金;呂富榮;肖智博;張志偉;尤云峰;萬兵;;小劑量團注法測試腦血管VCTDSA掃描延遲時間優(yōu)化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4 柴濱;王擁軍;;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與中樞性眩暈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9年08期
5 呂凡,黃魏寧;血管性眩暈[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4年04期
6 張道培;張淑玲;張洪濤;付勝奇;嵇朋;;眩暈患者基底動脈彎曲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年02期
7 韓新利;邵義澤;王會民;;后循環(huán)缺血的研究進展[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1年04期
8 葉瑩瑩;張偉國;陳蓉;陳金華;李雪;;64層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及與DSA診斷的比較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8年02期
9 何杰;劉懷軍;黃勃源;池琛;;Willis環(huán)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成像的形態(tài)、解剖變異及腦底動脈直徑測量[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7年01期
10 席剛明;岳炫燁;葉飛;張迎春;張瓊;聶森;;偏頭痛患者腦動脈變異及腦血流動力學特征[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7年02期
本文關鍵詞:后循環(huán)缺血的影像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11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40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