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中間橫帶定位和功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21 00:41
【摘要】: 目的應用現(xiàn)代影像學方法對人胃中間橫帶(Midgastric Transverse Band,MTB)進行定位探索;運用實時超聲法測定正常對照組(Healthy subject,H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組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GE),以進一步探討MTB在GE中的功能。 方法囑30例HS組志愿者攝入標記有99~m-Tc-DTPA500ml芝麻糊后,運用實時超聲法對MTB進行定位,并在所對應體表部位進行標記,并用2cm寬鉛條覆蓋該體表部位,用膠布固定,然后立刻使用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照相儀(SPECT)進行掃描。隔日采用X線對同一體表標記部位攝片。觀察三種方法所見MTB部位是否一致,以助定位。定位成功后,在實時超聲下分別測定30例HS、20例FD病人攝入500ml試驗餐后胃排空,比較兩組胃半排空時間差異和0、15、30、45、60、90、120min各個時間點MTB的位置和前后徑變化。 結果人MTB定位在胃角(gastric angle,GA)部位;HS組近端胃和遠端胃胃半排時間分別為72.5±24.2、84.4±14.8,F(xiàn)D組近端胃和遠端胃胃半排時間分別為113.1±9.9、110.9±14.8。FD組無論是近端胃還是遠端胃排空均延遲。HS組、FD組各個時間點0、15、30、45、60、90、120min時MTB的前后徑分別為,HS組:2.39±.87、2.18±.70、2.0±.63、1.98±.55、1.96±.64、1.71±.52、1.67±.45;FD組:2.46±1.77、2.24±.60、2.48±1.75、2.03±.48、1.91±.60、1.99±.64、1.51±.61。 結論所觀察兩組對象中MTB在餐后胃排空過程中均可出現(xiàn),其胃的定位是GA部位;FD組胃排空均較HS組明顯延遲,且MTB與兩組觀察對象胃排空均有密切關系;超聲能反映FD患者胃排空過程中近、遠端胃面積和MTB前后徑的變化。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445
【圖文】:
圖4:兩組MfB隨時間變化趨勢
SPECT掃描超聲定位后體表部位
x線掃描超聲定位后體表部位,縮窄帶部位在胃角.
本文編號:2798669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445
【圖文】:
圖4:兩組MfB隨時間變化趨勢
SPECT掃描超聲定位后體表部位
x線掃描超聲定位后體表部位,縮窄帶部位在胃角.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吳波,楊忠偉,楊振宇,陳薈云,駱子牛;超聲評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遠、近端胃排空障礙[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5年03期
2 嚴祥,劉純,劉永銘,陳大安,王晶,劉維英,何津祥,楊鵬;應用ECT技術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0年06期
3 孫曉寧,劉曉梅,劉均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膽囊排空及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1年06期
4 陳代陸,余德文,盧國良,劉紹華,王湘平,王振華;膽囊收縮素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電活動及胃運動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3年02期
5 嚴祥,劉純,劉永銘,陳大安,王晶,劉維英;胃中間橫帶在胃排空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探討[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0年01期
6 谷成明,柯美云,朱朝暉,何國榮;胃中間橫帶在調(diào)節(jié)糖尿病病人胃內(nèi)食物分布和胃排空中的作用[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9年07期
7 柯美云,谷成明,姜玉新,朱昭輝,張淑琴,王智鳳,李方;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幽門十二指腸運動協(xié)調(diào)性研究[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本文編號:2798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7986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