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3在慢乙肝患者中的表達及補益涼解法作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IL-33在慢乙肝患者中的表達及補益涼解法作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慢性乙型肝炎 白介素-33 補益涼解法 調節(jié)免疫
【摘要】:目的:①通過對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攜帶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及健康人IL-33表達水平的流行病學觀察,比較他們之間的差異,認識并揭示IL-33在慢乙肝病變發(fā)展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明確IL-33是否可以作為慢乙肝的觀察指標指導臨床。②開展補益涼解法中藥制劑治療慢乙肝的臨床研究,評價補益涼解法對慢性肝炎肝損傷的調節(jié)作用;通過觀察補益涼解法對IL-33表達水平的影響,探討補益涼解法調節(jié)肝損傷的可能作用機制。方法:①采集慢乙肝攜帶者30例,慢乙肝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0例及健康人30例的外周血,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外周血血清中的IL-33的水平。②將符合入組標準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還原型谷胱甘肽口服400mg,口服,3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予服用補益涼解法中藥制劑(組成包括生地、丹皮、山茱萸、女貞子、桑寄生、仙茅、五味子、黃芪、白術、川萆參、川樸、葉下珠等)。療程觀察共4周。分別在0周和4周檢測相關的療效指標,觀察治療前后及兩組間患者ALT、AST、IL-33的變化,將所測得的數據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7.0進行處理,評價其療效。結果:①慢性乙型肝炎組IL-33水平高于健康人組(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組IL-33水平高于慢乙肝組(P0.05),攜帶者組與健康人組無差異(P0.05)。②ALT:用藥后治療組ALT較治療前好轉(P0.05),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③AST:用藥后治療組AST較治療前好轉(P0.05),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④IL-33:用藥后治療組IL-33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①慢乙肝組IL-33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組,說明IL-33參與了慢性肝炎的發(fā)展過程。當肝細胞受到損傷時,壞死的肝細胞釋放出IL-33,IL-33分泌到細胞外,從而上調了IL-33的表達。②慢加急性肝衰竭組IL-33水平明顯高于慢乙肝組,表明IL-33可以作為慢乙肝進展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監(jiān)測指標,可以判斷機體炎癥反應的程度。③攜帶者組與健康對照組IL-33水平無明顯差異,說明攜帶者沒有出現肝細胞壞死,且沒有炎癥損傷。④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ALT、AST均較前降低,說明兩組藥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調節(jié)肝損傷。⑤治療組ALT、AST的改善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補益涼解法中藥制劑在改善慢乙肝患者肝功能,調節(jié)肝損傷方面有一定效果。⑥治療后兩組IL-33均較治療前降低,說明抗炎保肝治療能減輕炎癥損傷,修復壞死的肝細胞,下調IL-33水平。⑦治療組IL-33降低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補益涼解法中藥制劑通過調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改善了炎癥損傷,降低了IL-33的濃度。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 白介素-33 補益涼解法 調節(jié)免疫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12.6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獻研究12-20
- 1.1 現代醫(yī)學對慢乙肝的認識12-13
- 1.1.1 乙肝的定義及流行病學特征12
- 1.1.2 慢乙肝的治療面臨的問題12
- 1.1.3 中醫(yī)藥治療CHB的優(yōu)勢12-13
- 1.2 中醫(yī)對乙肝的認識概論13-15
- 1.2.1 中醫(yī)對乙肝病因、病機的認識13-14
- 1.2.2 專方辯證論治14-15
- 1.2.3 臨床常見中成藥的現代研究15
- 1.2.4 總結15
- 1.3 補益涼解法的前期研究15
- 1.4 現代醫(yī)學對IL-33的認識15-20
- 1.4.1 白介素家族15-16
- 1.4.2 IL-33的生物學特征16
- 1.4.3 IL-33與疾病16-20
- 第二章 臨床研究20-30
- 2.1 試驗設計和方法20-22
- 2.1.1 臨床研究對象20
- 2.1.2 納入標準20-21
- 2.1.3 排除標準21
- 2.1.4 病例的剔除和脫落21
- 2.1.5 統(tǒng)計原則21
- 2.1.6 治療方法21
- 2.1.7 主要藥物及觀察周期21-22
- 2.1.8 療效指標22
- 2.1.9 統(tǒng)計方法22
- 2.2 臨床資料分析22-23
- 2.2.1 不同組別IL-33水平的流行病學觀察22
- 2.2.2 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比22-23
- 2.3 結果23-24
- 2.3.1 病例脫落23
- 2.3.2 治療前后ALT、AST變化23-24
- 2.3.3 治療前后IL-33變化24
- 2.4 討論24-30
- 2.4.1 IL-33作為慢乙肝觀察指標的思考24-25
- 2.4.2 IL-33在慢乙肝中表達水平的流行病學觀察25
- 2.4.3 補益涼解法治療慢乙肝的理論基礎25-26
- 2.4.4 補益涼解法的組方內涵26-27
- 2.4.5 補益涼解法治療慢乙肝機制探討27-30
- 結語30-32
- 參考文獻32-36
- 附錄36-38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38-40
- 致謝40-41
- 統(tǒng)計學審核證明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明,崔建華,呂興俠,韓方正,王金章,封波;慢乙肝患者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檢測的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2000年10期
2 王躍民,谷善青,張嫻;慢乙肝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LAK細胞活性變化[J];山東醫(yī)藥;1997年10期
3 張長青,袁翠云,劉寶華;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變化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3年19期
4 陸培新,張啟南,韋耀鵬,黃啟生;慢乙肝患者血、尿中黃曲霉毒素配對檢測[J];天津醫(yī)藥;1996年11期
5 趙洪昌;王瑩;王峰;;慢乙肝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和生物學特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年12期
6 郝娜;白增華;欒桂芳;胡煜;李春日;谷忠悅;;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陰經穴紅外溫度比較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7 羅振輝;施偉斌;;哪些慢乙肝患者應及時抗病毒治療[J];肝博士;2009年03期
8 陳茂偉;吳健林;江建寧;羅光漢;;慢乙肝患者肝纖維化指標與肝功能損傷的關系分析[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9 王俐瓊;張瑋;王奕;邢練軍;張麗娟;王磊;劉一博;張海燕;;乙肝清熱解毒顆粒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對慢乙肝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10 周紅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體會[J];武漢市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文庭;徐瑗瑗;徐少保;高人燾;;HBeAg陽性慢乙肝患者初始肝臟彈性值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2 賀玉凱;朱幼芙;吳愛華;;慢乙肝患者肝組織中細胞花結形成意義的研究[A];第十八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張瑋;劉一博;王俐瓊;;慢乙肝患者生存質量評價及與中醫(yī)辨證關系[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7年
4 張瑋;王俐瓊;王奕;邢練軍;張麗娟;王磊;劉一博;張海燕;陳云飛;王妍;張波;;乙肝清熱解毒顆粒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對慢乙肝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四次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葉立紅;王,
本文編號:845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84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