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對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的預測價值
本文關鍵詞: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對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的預測價值
更多相關文章: 慢性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擾素α 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分析48周治療療程的Peg-IFNα治療HBeAg陽性CHB患者療效的預測因素,并探討肝臟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的療效預測價值。方法:連續(xù)收集自本中心完成Peg-IFNα(Peg-IFNα-2a,Peg-IFNα-2b)48周治療的HBeAg陽性CHB患者在治療前1周內(nèi)、治療第12周、治療第24周及終點時的血清學檢測,部分患者行肝臟穿刺組織病理檢查,通過分析研究其療效的預測因素。計算AP模型、FIB-4模型、APRI模型、APGA模型及GP模型肝纖維化積分,篩選出可替代肝臟穿刺組織病理檢查的模型,并將患者肝纖維化程度按該模型進行診斷分期。通過分析患者基線及肝纖維化積分動態(tài)變化與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關系,探討肝纖維化模型對Peg-IFNα治療療效的預測價值。結果:本研究共納入113例完成Peg-IFNα(Peg-IFNα-2a、Peg-IFNα-2b)治療48周的HBeAg陽性CHB患者,研究患者人口學及基線特征與治療終點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相關性。比較5種模型,篩選出APGA模型替代肝臟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示性別(P=0.300)、年齡(P=0.919)、ALT(P=0.373)、AST(P=0.669)、ALB(P=0.981)、GLO(P=747)、GGT(P=0.645)、CHE(P=0.967)、PLT(P=0.226)、PT(P=0.541)、CP(P=0.224)、AFP(P=0.109)、基因型(P=1.000)及APGA模型肝臟纖維化量化(P=0.652)均與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無明顯相關性,其統(tǒng)計學無明顯差異(P均0.05);而基線HBV DNA水平(P=0.031)、HBsAg(P=0.004)、HBeAg(P0.001),治療第12周時HBV DNA(P0.001)、HBsAg(P=0.012)、HBeAg(P0.001),治療第24周時HBV DNA(P=0.003)、HBsAg(P=0.014)、HBeAg(P0.001),以及基線HBV DNA與治療第12周時差值(P=0.019)、基線HBeAg與治療第12周時差值(P0.001)、基線HBeAg與治療第24周時差值(P0.001)均與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存在相關性。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治療第24周HBeAg水平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有明顯相關性(P0.001)。在治療第12周時AP模型、FIB-4模型、GP模型積分,及其與基線差值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無明顯相關(P0.05)。結論:Peg-IFNα治療的HBeAg陽性CHB患者在治療第24周時HBeAg水平可作為Peg-IFNα治療HBeAg陽性CHB患者療效的獨立預測因素;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對Peg-IFNα治療HBeAg陽性CHB48周療效無明顯預測價值。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擾素α 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12.62;R575.2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與中英文對照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2
- 材料和方法12-19
- 1. 材料12-13
- 1.1 病例納入標準12
- 1.2 病例剔除標準12-13
- 1.3 治療方案13
- 2. 方法13-19
- 2.1 觀察項目13-14
- 2.2 檢測方法14-17
- 2.3 療效評估17
- 2.4 統(tǒng)計學分析17-19
- 結果19-32
- 1. 患者的一般情況及人.學基線情況19-22
- 2. Peg-IFN α-2a與Peg-IFN α-2b組結果比較22-23
- 3. CHB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23-26
- 3.1 CHB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概述23
- 3.2 CHB肝纖維化無創(chuàng)模型與肝臟穿刺組織病理檢查比較結果分析23-26
- 4. 患者人.學、基線水平及動態(tài)血清病毒學水平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關系26-28
- 4.1 患者人.學特征及血清學基線水平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關系26-27
- 4.2 患者動態(tài)血清病毒學水平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關系.27-28
- 5. 各模型肝纖維化程度動態(tài)變化情況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關系28-30
- 5.1 肝纖維化程度變化情況與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關系28-29
- 5.2 模型中各肝纖維化程度組中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情況29-30
- 6. 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30-32
- 討論32-38
- 不足38-39
- 結論39-40
- 參考文獻40-46
- 文獻綜述46-59
- 參考文獻55-59
- 致謝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尹勝杰;霍娜;徐京杭;鄭金鑫;王晉生;孫謝文;陳新月;斯崇文;于巖巖;;非侵入性肝纖維化診斷模型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J];北京醫(yī)學;2010年06期
2 李磊;樊和斌;楊東亮;;亞太肝病研究學會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共識[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年05期
3 車雷;李智偉;;α-干擾素抗肝纖維化的研究現(xiàn)狀[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7年04期
4 王松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學檢查的意義[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4年03期
5 杜瑞清;馬春華;孝奇;吳小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門靜脈及脾靜脈血流量與肝臟組織學變化的關系[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8年05期
6 孔麗,李兵順,任仲軒,胡云龍,劉金星;IFN-α對慢性乙肝肝纖維化阻斷作用的研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2年06期
7 于宏;曹志宸;耿建英;孫小云;賀占國;王政民;王中華;;干擾素α對慢乙肝患者肝纖維化及肝細胞凋亡的臨床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年06期
8 李俊;陳新月;趙鴻;于巖巖;斯崇文;韓忠厚;張文謹;陳宇萍;陳勇;王貴強;于敏;公維波;徐京杭;王軍;藺小紅;李雪迎;;拉米夫定、α-2b干擾素治療HBeAg(+)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與基因型相關性研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8年03期
9 ;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梁秀齡;楊任民;吳志英;王檸;李洵樺;王訓;;肝豆狀核變性診斷與治療指南[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本文編號:844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84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