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內(nèi)服聯(lián)合針灸加刺絡拔罐放血治療帶狀皰疹肝經(jīng)郁熱證療效觀察
本文關鍵詞: 帶狀皰疹 針灸 刺絡拔罐放血 肝經(jīng)郁熱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出處:《北京中醫(yī)藥》2016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治療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jīng)痛療效確切、安全、經(jīng)濟、易推廣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方法將60例帶狀皰疹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口服鹽酸伐昔洛韋片與中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針灸加刺絡拔罐放血,療程均為7天。結果治療組的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50%結痂時間、全部結痂時間、脫痂時間、止痛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30天后治療組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為3.33%,對照組為16.67%,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80.00%,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藥內(nèi)服聯(lián)合針灸加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較好,可減少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economy of treating herpes zoster and its sequelae neuralg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 30) and control group (n = 30).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7 days.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ime of stopping the blister, the time of beginning scabbing was 50%, the time of all the scabs was 50%, the time of removing the scab was 50%. The pain relief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30 days later, the incidence of posthumous neuralgia was 3.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1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0.00g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lus puncture and cupping and bleeding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quelae neuralgia.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
【基金】:首都中醫(yī)藥研究專項面上項目(15ZY10)
【分類號】:R75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昌德,張冠生,楊光榮;舌帶狀皰疹1例的治療體會[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3期
2 彭武斌;帶狀皰疹早期誤診3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0年06期
3 董麗芳,張玉琦;耳部帶狀皰疹—面神經(jīng)麻痹綜合征1例[J];中國綜合臨床;2000年04期
4 史毓杰;帶狀皰疹170例臨床分析[J];淮海醫(yī)藥;2000年01期
5 王慧芬;氦氖激光血管內(nèi)照射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0年02期
6 周毅成,郝軍,鄭建婷,王曉慧,劉麗麗;小兒帶狀皰疹1例報告[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7 成秋棠;耳部帶狀皰疹誤診12例分析[J];交通醫(yī)學;2000年06期
8 許銀智;中藥擦洗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0年11期
9 曾衛(wèi)玲,王志光,胡石秀,寸麗玲;帶狀皰疹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觀察[J];云南醫(yī)藥;2000年02期
10 蔡潤學,孔令東;接觸傳染性帶狀皰疹6例報告[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秀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80例[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倪浩;石年;羅國良;;嬰兒帶狀皰疹1例[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周國典;;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葉晗;黃海月;;帶狀皰疹誤診為膽-心綜合征一例[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李霞;;電平衡療法對帶狀皰疹的治療觀察[A];中國針灸學會第七屆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葉偉娟;;58例帶狀皰疹臨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膚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7 何偉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56例[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交流會、江西省第一次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美容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恒進;;帶狀皰疹糖皮質(zhì)激素使用——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9 雷靜;;2例兒童帶狀皰疹的臨床分析[A];2014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4年
10 張美芳;馬學良;楊勵;惠海英;蘇保鳳;宮艷;;帶狀皰疹患者病毒載量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豪;單味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十七則[N];民族醫(yī)藥報;2008年
2 四川成都 南林;春季應加強帶狀皰疹的防治[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3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王海亭 教授;帶狀皰疹并非都出疹[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4 孫成力 上海曙光醫(yī)院寶山分院;6招治療帶狀皰疹[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4年
5 ;如何對付帶狀皰疹[N];廣州日報;2004年
6 第一軍醫(yī)大學南方醫(yī)院皮膚病 主治醫(yī)師 頡玉勝;頭痛也須警惕帶狀皰疹[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7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張繼增;帶狀皰疹不可輕視[N];保健時報;2006年
8 ;專家指出:帶狀皰疹早期容易誤診[N];大眾科技報;2006年
9 梨平;帶狀皰疹可表現(xiàn)為“腹痛”[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10 山鳳;帶狀皰疹可致肝衰竭[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屈園園;新疆地區(qū)水痘帶狀皰疹臨床特征及病毒基因型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玉蓮;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文獻評價[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永東;糖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療效評價[D];浙江大學;2010年
2 杜玉敏;疼痛管理路徑對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患者療效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易佩玉;毫火針治療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觀察[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袁婧;火針配合刺絡拔罐為主治療肝膽濕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張馨月;帶狀皰疹病毒載量與S100β和NSE相關性研究[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吳浩;帶狀皰疹患者血清PGE2表達水平與疼痛程度及后遺神經(jīng)痛之間的相關性研究[D];青海大學;2016年
7 嚴妍;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隨機對照實驗的系統(tǒng)評價附:36例肝膽濕熱型蛇串瘡的臨床觀察[D];云南中醫(yī)學院;2016年
8 馬子媛;火針結合拔罐治療脾虛濕盛型帶狀皰疹急性期臨床療效觀察[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9 張謙;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伴發(fā)帶狀皰疹的回顧性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10 黃時燕;帶狀皰疹皮膚損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醫(yī)治療探討及導師治療帶狀皰疹經(jīng)驗總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44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4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