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腦脊液IFN-γ及外周血T-SPOT.TB檢測在結核性腦膜炎診斷中的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8-01-27 03:36

  本文關鍵詞: 結核性腦膜炎 診斷 IFN-γ T-SPOT.TB 出處:《復旦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很高,是結核病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快速有效的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準確的診斷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發(fā)展起來T-SPOT. TB檢測作為一種新型的酶聯(lián)免疫斑點技術,為結核病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技術。由于具備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該方法在國外已成為診斷結核感染的主要技術,但在結核性腦膜炎中的應用較少。國內外對外周血T-SPOT. TB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價值評價不一,本文將對此進一步研究。近年來國內外開始對腦脊液(CSF) T-SPOT. TB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價值進行研究,該診斷試驗是檢測腦脊液中受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特異性T細胞,但由于腦脊液量及細胞數(shù)較少,限制了它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與腦脊液T-SPOT. TB相比,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檢測腦脊液中未受刺激的IFN-γ更為簡便,快速,且所需腦脊液量較少,可以為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提供一種新的輔助檢測手段。目前國內外尚無同時檢測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INF-γ及外周血T-SPOT. TB的報道。本研究將應用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檢測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外周血受結核特異性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的特異性T細胞,同時用ELISA法檢測腦脊液中未受刺激的IFN-γ含量,旨在比較兩種診斷試驗對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診斷價值及判斷兩種試驗聯(lián)合診斷的價值。 [方法]病例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傳染科住院病例。收集臨床懷疑為TBM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jù)最新診斷標準進行評分,篩選出30例“確診TBM”和“很可能TBM”為病例組(結核性腦膜炎組),對照組選取51例非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非結核性腦膜炎組)。結核性腦膜炎組和非結核性腦膜炎組所有患者均留取入院后首次腰穿腦脊液lml,結核性腦膜炎組抗癆治療4周后,經隨訪共有10例病人收集到治療后腦脊液lml。所有腦脊液均在收集后即刻室溫下3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取上清-80℃凍存,待進行ELISA檢測腦脊液中未受刺激的IFN-γ含量。入院后2天內采集所有患者5ml新鮮抗凝外周血,離心后吸取中間層白細胞進行T-SPOT. TB檢測。對結核性腦膜炎組、非結核性腦膜炎組及結核性腦膜炎組抗癆治療4周后的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培養(yǎng)、涂片等結果進行記錄并分析。 [結果] 1臨床資料分析結果:符合入組標準的TBM患者30例,確診TBM6例,很可能TBM2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18~79歲,平均為45.10±17.65歲。對照組為非TBM患者,共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14~64歲,平均為37.73±15.30歲。結核性腦膜炎組與非結核性腦膜炎組相比,結核性腦膜炎組腦脊液平均壓力、蛋白含量升高,葡萄糖、氯化物含量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核性腦膜炎組與非腦膜炎組相比,腦脊液平均壓力、蛋白含量升高,糖及氯化物含量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核性腦膜炎組與病毒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隱球菌性腦膜炎組相比,蛋白升高、氯含量降低,但腦脊液平均壓力、白細胞數(shù)、糖含量均無差異。結核性腦膜炎組治療前后比較,腦脊液平均壓力、蛋白含量、白細胞數(shù)均降低,糖及氯化物含量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腦脊液中IFN-γ測定:結核性腦膜炎組患者入院后首次腰穿共30份腦脊液,經EL工SA法檢測,IFN-γ水平為(0~1688.41) pg/ml,含量平均值為350.97±372.94pg/ml;對照組中IFN-γ水平為(0~954.83)pg/ml,含量平均值為71.30pg/ml。病例組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30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中共有10例在抗癆4周后再次收集腦脊液行ELISA法檢測,該10例患者治療前腦脊液中IFN-γ水平為(125.18~1688.41)pg/ml,平均值為500.48±504.86pg/ml;治療4周后腦脊液中IFN-γ水平為(11.60~335.92)pg/ml,平均值為103.62±92.57pg/ml,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FN-γ診斷結核性腦膜炎患者ROC曲線下面積0.853,標準誤0.048,95%可信區(qū)間[0.759,0.946],最佳診斷分界點81.36pg/ml,此時對應的敏感度83%,特異度88%,約登指數(shù)0.71,陽性預測值(PPV)81%,陰性預測值(NPV)90%。在結核性腦膜炎組中有5個假陰性,其中有2個病人入院前已接受過抗結核治療(療程均大于半年),在對照組中有6個病人腦脊液中IFN-γ水平大于界值,為假陽性病人。若剔除入院前已接受抗癆治療的2例患者,則診斷試驗的敏感度可達到89%、陰性預測值可達到94%。結核性腦膜炎組腦脊液IFN-γ含量顯著高于病毒性腦膜炎組、化膿性腦膜炎組、隱球菌性腦膜腦炎組及非腦膜炎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組間腦脊液IFN-γ含量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外周血T-SPOT.TB檢測:在81例納入患者中,外周血T-SPOT.TB檢測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敏感度為70%(21/30),特異度為86%(44/51),陽性預測值為75%,陰性預測值為83%,陰性似然比為0.35,陽性似然比為5.10。結核性腦膜炎組T-SPOT.TB日性率為70%,非結核性腦膜炎組T-SPOT.TB陽性率為14%,兩組陽性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6例確診的結腦中有4(?)T-SPOT.TB陽性,陽性率為67%;在24例很可能的結腦中有17例T-SPOT.TB陽性,陽性率為71%,兩組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T-SPOT.TB斑點形成細胞(Spot forming cells, SFCs)分布:TBM組ESAT-6形成的SFCs數(shù)的中位數(shù)(32.5個/2.5×105PBMCs)顯著高于對照組(0個/2.5×105PBMCs)(P0.001).TBM組CFP-10形成的SFCs數(shù)的中位數(shù)(10個/2.5×105PBMCs)顯著高于對照組(0個/2.5×105PBMCs)(P0.001)。 4腦脊液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及抗酸染色涂片結果:結腦組共30例,其中腦脊液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陽性6例,陰性24例,陽性率20%,非結腦組共51例,培養(yǎng)陽性為0例。腦脊液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的敏感度為20%(6/30),特異度為100%,約登指數(shù)為0.2,陽性預測值為100%,陰性預測值為68%。81例入選患者腦脊液抗酸染色涂片均為陰性。 5腦脊液結核分支桿菌培養(yǎng)、外周血LT-SPOT. TB及腦脊液IFN-γ檢測的比較:外周血T-SPOT. TB檢測、腦脊液中IFN-γ檢測及腦脊液結核分支桿菌培養(yǎng)三種診斷試驗中,腦脊液中IFN-γ檢測的敏感度最高為83%,因此其陰性預測值也最高為90%,在入院時未接受抗結核治療的患者中敏感度可達到89%、陰性預測值可達到94%;腦脊液結核分支桿菌培養(yǎng)的特異度最高為100%,敏感度最低僅為20%。 6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IFN-γ聯(lián)合檢測的比較:腦脊液IFN-γ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外周血T-SPOT. TB,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IFN-γ檢測至少有一項陽性時,診斷TBM的敏感度增高達90%,陰性預測值達93%,但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較低,分別為75%、68%。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IFN-Y檢測兩項均陽性時,診斷TBM的特異度較高為100%,陽性預測值為100%,但敏感度較低,僅為63%,陰性預測值為82%?梢,當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IFN-γ檢測均陰性時有助于排除TBM,當二者均陽性時有助于明確TBM診斷。外周血T-SPOT. TB和腦脊液IFN-γ檢測的總一致性為中度(K=0.44);在結核性腦膜炎組,外周血T-SPOT. TB和腦脊液IFN-γ檢測的一致性較差(κ=0.27),一致程度不夠理想;在對照組中外周血T-SPOT. TB和腦脊液IFN-γ檢測的結果很不一致(K=-0.15)。 [結論]用ELISA法檢測腦脊液中未受刺激的IFN-γ是診斷TBM的一種較為快速、經濟、敏感性高的診斷方法,動態(tài)觀察其含量變化對TBM患者的病情監(jiān)測具有重要意義。外周血T-SPOT. TB對TBM的診斷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中IFN-γ聯(lián)合檢測可以提高TBM的診斷效率。兩種診斷試驗至少有一項陽性時診斷TBM較檢測單一診斷試驗更敏感,兩種診斷試驗均陽性時診斷TBM較單一診斷試驗更特異。可見,當外周血T-SPOT. TB及腦脊液IFN-γ檢測均陰性時有助于排除TBM,當二者均陽性時有助于明確TBM診斷。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52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馮云;邵凌云;孟成艷;張文宏;;酶聯(lián)免疫斑點法診斷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研究[J];傳染病信息;2009年05期

2 朱敏;劉亞東;尹良勝;;結核性腦膜炎ADA、ADA2I、L-12和IFN-γ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防癆雜志;2010年11期

3 孟成艷;金嘉琳;張文宏;;酶聯(lián)免疫斑點法在結核性腦膜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6年04期



本文編號:14674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4674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b8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