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罹患代謝綜合征對肝臟病變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罹患代謝綜合征對肝臟病變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與代謝綜合征發(fā)生之間相互關系,明確臨床上HCV感染患者伴發(fā)代謝綜合征對肝臟病變進展及預后的影響。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期間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住院診斷為HCV感染的患者,共有186例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7例。統(tǒng)計的病例納入個人史、身高、體重、生命體征、診斷、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生化學指標、肝臟影像學及肝纖維化指標、HCV病毒定量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學檢測結果。本研究依據(jù)患者的臨床診斷及其表現(xiàn)特征進行分析,比如按照肝臟病變情況分為肝硬化、脂肪肝、非肝硬化或脂肪肝組等三組,比較各組肝臟病變的程度,及其與代謝指標之間的關系。另外,按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血糖、血壓、血脂、尿酸、代謝綜合征等項目,每項指標根據(jù)符合國人該項目相關診治規(guī)范分為兩組,分別比較各組肝臟炎癥指標(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腺苷脫氨酶、總膽紅素等)、肝臟合成功能(血清白蛋白、膽堿酯酶、血漿纖維蛋白原、國際標準化比率等)、肝纖維化指標(多普勒肝臟彩超、基于四因素的肝纖維化指標、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數(shù))以及HCV RNA定量等指標差異。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以P值0.05作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結果:本研究以肝硬化組為A組、脂肪肝組為B組、無肝硬化及脂肪肝病變組為C組。B組的BMI值明顯高于A組及C組(分別為24.36±3.01、21.92±3.35、21.21±2.99;F=68.384,P=0.001)。A組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風險率明顯高于B組、C組(χ2=11.516,P=0.003)。B組血清肌酐、載脂蛋白B水平高于A組及C組(分別為χ2=7.255,P=0.027;χ2=6.358,P=0.042)。A組、B組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指標明顯高于C組(分別為χ2=6.737,P=0.034;χ2=11.308,P=0.004)。A組腺苷脫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指標高于B組和C組(分別為χ2=6.795,P=0.033;χ2=11.114,P=0.004)。而A組白蛋白(Albumin,ALB)、膽堿酯酶(Cholinesterase,CHE)、血漿纖維蛋白原(plasmafibrinogen,fib)指標明顯低于b組和c組。a組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數(shù)(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ratioindex,apri)及基于四因素的肝纖維化指標(fibrosisindexbasedonthefourfactors,fib-4)值高于b組和c組。在apri評分大于2分及fib-4評分大于3.25分人數(shù)百分比a組也明顯高于b組和c組。另外,所有研究對象分別按照血糖、血壓、血脂、尿酸水平、bmi指數(shù)指標等項目被再次各分2組?崭寡鞘軗p和2型糖尿病組平均年齡大于空腹血糖正常組(分別為58.96±15.47歲、48.83±15.84歲;95%ci:5.13~15.14,t=3.993,p=0.0003);同樣高血壓組的平均年齡也高于非高血壓組(60.16±14.18歲、47.03±15.73歲;95%ci:8.58~17.70,t=5.682,p=0.0006)代謝綜合征組平均年齡高于非代謝綜合征組(分別為56.42±15.39、49.58±16.12;95%ci:0.446~13.235,t=2.115,p=0.036)。高尿酸血癥組的飲酒人數(shù)比例低于非高尿酸血癥組(or=0.126,χ2=5.446,p=0.020)。肝臟彩超結果中,高脂血癥組的肝臟左葉厚度值高于非高血脂組(分別為58.34±11.40mm、53.45±9.95mm;95%ci:0.137~9.660,t=2.046,p=0.044),同樣,高脂血癥組脾臟厚度厚于非高血脂組(分別為36.94±12.82mm、31.44±9.82mm;95%ci:0.748~10.234,t=2.299,p=0.024)。另外各組在合并乙肝感染、脂肪肝、原發(fā)性肝癌、肝硬化、child-pugh評分a、b、c等級人數(shù)百分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肝臟功能指標上,空腹血糖受損及2型糖尿病組ast/alt比值、che水平、alb水平低于空腹血糖正常組(分別為z=-1.981,p=0.048;z=-2.271,p=0.023;t=-3.238,p=0.001)。空腹血糖受損及2型糖尿病組的ada水平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大于空腹血糖正常組(分別為z=-2.008,p=0.045;t=2.030,p=0.047)。高血壓組在堿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水平、fib-4評分值高于非高血壓組(分別為z=2.791,p=0.005;z=2.261,p=0.024)。高脂血癥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值、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值短于非高血脂組(分別為t=-2.718,p=0.008;t=-3.426,p=0.001)。高脂血癥組inr值大于非高血脂組(分別為1.00±0.16、1.13±0.30;95%ci:-0.034~0.136,t=-2.478,p=0.015);代謝綜合征組ada水平及fib-4水平高于非代謝綜合征組(分別為z=-2.757,p=0.006;Z=2.034,P=0.042)。按照血糖、血壓、血脂、尿酸水平、BMI指數(shù)等進行分2組,各組組間在AST、ALT、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γ-GT)、TBil、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APRI評分、HCV RNA定量、血漿纖維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代謝性指標與肝臟相關指標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ALT、γ-GT與甘油三酯呈正相關(分別為F=5.174,P=0.025;F=36.968,P=0.0002)。而在AST與相關代謝性指標中,總膽固醇與AST水平呈負相關,甘油三酯水平與AST水平正相關(F=4.542,P=0.005)?偰懝檀妓脚c白蛋白水平(標準化偏回歸系數(shù)=0.417,F=22.068,P=0.0004)、甘油三酯水平與FIB水平負相關,總膽固醇水平與FIB水平正相關(F=3.288,P=0.045)。甘油三酯水平與肝纖維化指標FIB-4及APRI正相關(分別為F=6.582,P=0.002;F=8.107,P=0.0006)。脂肪肝則與BMI指數(shù)呈正相關,并且當BMI24時,脂肪肝發(fā)病風險OR值為4.092(P=0.025)。結論:HCV感染罹患代謝綜合征患者與HCV感染不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相比較,前者的肝臟炎癥反應程度更重,肝臟合成功能也偏低,并且肝臟纖維化程度更高。對于HCV感染伴有代謝綜合征患者,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將有助于改善肝臟功能,減輕肝臟炎癥反應及脂肪肝的發(fā)生,延緩肝臟纖維化進程。
【關鍵詞】:丙型肝炎病毒 代謝綜合征 肝臟病變 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12.63;R589
【目錄】: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5
-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臨床基本特點15-28
- 1. 材料和方法15-19
- 2. 結果19-26
- 3. 討論26-27
- 4. 結論27-28
- 第二部分 HCV感染人群中代謝綜合征對肝臟相關病變的影響28-53
- 1. 材料和方法28-30
- 2. 結果30-50
- 3. 討論50-52
- 4. 結論52-53
- 第三部分 創(chuàng)新與不足53-54
- 參考文獻54-61
- 英文縮略詞表索引61-63
- 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63-64
- 致謝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肖;代謝綜合征患病情況的調(diào)查[J];海軍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2 張靜;葛蘭素史克公司舉辦“控制代謝綜合征保護血管臟器功能”專題討論會[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年12期
3 鄢盛愷;何謂代謝綜合征?[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3年07期
4 錢榮立;進一步加強代謝綜合征的防治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年03期
5 米杰 ,張力;代謝綜合征[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年04期
6 張力 ,米杰;生活方式對希臘成人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的影響[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年04期
7 ;代謝綜合征診斷建議標準出臺[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4年08期
8 毛安金,陳基敏;諾迪康用于治療代謝綜合征的可行性[J];上海醫(yī)藥;2004年11期
9 陸敏敏,馮正儀,陳利群,王君俏;上海市社區(qū)代謝綜合征病人的飲食現(xiàn)狀調(diào)查[J];護理研究;2004年23期
10 陸敏敏,馮正儀,朱莉珍,岑洲,陳利群,王君俏;上海市社區(qū)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佩英;宋曉敏;王愛蓉;莊海萍;董玲;;生活方式與代謝綜合征關系的研究[A];膳食變遷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挑戰(zhàn)與應對——第二屆兩岸四地營養(yǎng)改善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吳濤;尹守乙;王宏長;張洪;賈偉;季光;;代謝綜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A];第二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張京春;陳可冀;;代謝綜合征及其綜合干預與中西醫(yī)結合防治[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中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伍佩英;宋曉敏;王愛蓉;莊海萍;董玲;;生活方式與代謝綜合征關系的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九次全國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程瑩;潘長玉;;北京地區(qū)軍隊老年男性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的調(diào)查[A];全國首屆代謝綜合征的基礎與臨床專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任振勇;黃磊;龐星火;;北京市成人代謝綜合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A];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公共營養(yǎng)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居民膳食與營養(yǎng)狀況變遷論文集[C];2005年
7 李建民;;論酸體驅(qū)動代謝綜合征的分子邏輯[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李增英;李惠林;張志玲;趙恒俠;;代謝綜合征相關指標的臨床研究[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內(nèi)分泌代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李劍;李春霖;方福生;邵迎紅;田慧;潘長玉;陸菊明;竇京濤;;中老年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nèi)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劉慶山;崔箭;杜冠華;;重組人睫狀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抗代謝綜合征的應用[A];中國藥學會應用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中國藥理學會制藥工業(yè)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會議暨2008生物醫(yī)藥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輝;上海白領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率達15%[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2 實習生 黃偉邋通訊員 應述輝;夜班的士司機易患代謝綜合征[N];湖北日報;2008年
3 天山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內(nèi)科 孫怡春 主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調(diào)治代謝綜合征[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9年
4 記者 高原;散步或能避免患代謝綜合征[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本報記者 王寧 整理;讓快樂童年遠離代謝綜合征[N];中國食品報;2012年
6 本報記者 李穎;富氫水對代謝綜合征有療效[N];科技日報;2013年
7 邱中杰;關于代謝綜合征[N];健康報;2004年
8 王蘇平;解讀代謝綜合征[N];健康報;2004年
9 夏洪平 張步升 張楠 提供;吸煙與代謝綜合征相關[N];健康報;2005年
10 王會玲醫(yī)學博士 副主任醫(yī)師;代謝綜合征—慢性病的共同土壤[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川;代謝綜合征不同組分與腎功能異常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陳星;代謝綜合征與泌尿系結石危險因素、復發(fā)及對腎損傷關系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王瓊英;黃芪及其單體黃芪甲苷對代謝綜合征和高血壓心臟損害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5年
4 張頻;減重手術對代謝綜合征的影響及意義[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5 何綦琪;肥胖,代謝綜合征對小鼠尿控功能的影響及機制探討[D];蘭州大學;2015年
6 吳燕華;代謝綜合征環(huán)境因素與APOA1-APOC3-APOA4-APOA5基因簇基因多態(tài)性的交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7 王昊;基因遺傳變異與代謝綜合征的關聯(lián)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于浩;基于iTRAQ技術的代謝綜合征血清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王龍;“通經(jīng)調(diào)臟手法”治療代謝綜合征的療效評價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10 車志宏;代謝綜合征相關新因子的探討[D];中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素平;杭州市蕭山區(qū)中老年人代謝綜合征流行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2 張朋飛;代謝綜合征評估及早期干預信息平臺[D];山東大學;2012年
3 李宏宇;寧夏城市居民代謝綜合征相關因素及篩檢指標的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王琴;基于證素辨證學探討代謝綜合征與飲食、運動相關性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李金桂;通陽化痰散結法對代謝綜合征痰證的理論及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6 吳李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及代謝異常與肺功能的關系[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黃杰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白天過度嗜睡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李偉哲;代謝綜合征對中老年人群踝臂指數(shù)的影響[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9 李希麗;子宮內(nèi)膜癌與代謝綜合征組分的臨床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喬玉海;代謝綜合征與勃起功能障礙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45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04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