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的隱喻——《反抗“平庸之惡”》讀書札記
本文關鍵詞:一個孤獨的隱喻——《反抗“平庸之惡”》讀書札記
更多相關文章: 阿倫特 紐倫堡審判 平庸之惡 理性思考精神 隱喻
【摘要】:阿倫特是20世紀西方極富有特色的政治哲學家。在《反抗"平庸之惡"》文集中,她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當代的道德困境。阿倫特認為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思想傳統(tǒng)把道德的根基奠定于思考活動之中,即我與自我進行的無聲對話中。思考活動的缺位,使得成千上萬人成為法西斯主義罪惡的擁躉者和幫兇。這種思考活動缺位的罪惡,就是"平庸之惡"。二戰(zhàn)后紐倫堡審判對于法西斯主義罪惡的清算,表面上占據(jù)了道德的制高點,但由于思考活動的再次缺席,同樣是軟弱無力和缺乏深度的。阿倫特對于"平庸之惡"的犀利發(fā)現(xiàn),使其成為鶴立雞群的孤獨者,其言語和行為成為時代思考活動的隱喻。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流通部;
【關鍵詞】: 阿倫特 紐倫堡審判 平庸之惡 理性思考精神 隱喻
【分類號】:I712.06
【正文快照】: 漢娜·阿倫特的著作《反抗“平庸之惡”》最近出版了,“平庸之惡”這一概念是其學術思想最核心的范疇,該著作是對這一核心范疇的最系統(tǒng)的闡述,并被翻譯成為漢文首次出版和發(fā)行。阿倫特的學術思想最近幾年越來越受到中國知識界和學術研究界的熱切關注,人們自然對這本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寶霞;;阿倫特的“公共領域”概念及其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2 張淳;陶東風;;阿倫特、卡夫卡與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元素[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3 王曉漁;;漢娜·阿倫特,此時此刻[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4 蘇友貞;;阿倫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譯的可能問題[J];讀書;2007年05期
5 孫傳釗;;阿倫特與盧森堡[J];書屋;2007年07期
6 陶東風;張淳;;阿倫特《精神生活·思維》中譯本指謬[J];文藝研究;2009年06期
7 陶東風;;阿倫特式的公共領域概念及其對文學研究的啟示[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汪海;;站在“行動”的立場上——讀阿倫特《人的條件》[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3期
9 涂文娟;;公共與私人:涇渭分明還是辯證融合——漢娜·阿倫特的公/私二分法[J];哲學動態(tài);2010年04期
10 陳高華;;意義追尋與理性思考——阿倫特的哲學之思[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高繼海;;“不止是愛情:從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書信看二人的關系”[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剛;;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與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馬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偉(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阿倫特為什么重要?[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蔡青竹;阿倫特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漢娜·阿倫特:思想深處的美麗燭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偉;政治思想家阿倫特的當下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范素;阿倫特深處的矛盾和文本沖突[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思郁;阿倫特論馬克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肖自強邋(本報書評人);阿倫特與馬克思的路徑疊影[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王胡;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獲阿倫特獎[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徐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倫特與亞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劉擎 張念;見解和真相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個裂縫[N];文匯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琳;阿倫特勞動理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聯(lián)營;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斷問題[D];復旦大學;2007年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域的世界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朱亞男;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馬成慧;阿倫特行動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樂小軍;政治惡與現(xiàn)代倫理的困境[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李娟;同情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穎;公共領域的三重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中海;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2 曲小琳;阿倫特論反猶主義[D];山東大學;2012年
3 聶彥;論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中之“極權因素”[D];溫州大學;2013年
4 李夢瑩;公共領域視閾下的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張曉亮;阿倫特公共領域和公共權力理論及其啟示與反思[D];湘潭大學;2008年
6 周易;“行動生活”與“沉思生活”之間[D];蘭州大學;2009年
7 齊桂霞;解析阿倫特視角下的“公共領域”[D];華僑大學;2008年
8 周煜閎;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述評[D];蘇州大學;2009年
9 張永亮;復數(shù)的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馬海英;論漢娜·阿倫特之“無思”概念[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45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94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