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視域下《青春咖啡館》中露姬形象解讀
本文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視域下《青春咖啡館》中露姬形象解讀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青春咖啡館 露姬 莫迪亞諾 文化身份
【摘要】:《青春咖啡館》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創(chuàng)作的第二十五部作品,主人公露姬是作者眾多"海灘人"中的一個,莫迪亞諾的身份焦慮在露姬身上有著鮮明反映,在"自我"與"他者"的共同參與下,露姬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
【關(guān)鍵詞】: 青春咖啡館 露姬 莫迪亞諾 文化身份
【分類號】:I565.074
【正文快照】: 《青春咖啡館》是法國當代作家、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創(chuàng)作的第二十五部作品。莫迪亞諾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diào)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zhuǎn)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也善于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某一形象表現(xiàn)出深遠的含義。《青春咖啡館》繼承了作家一貫的風格傳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錢超英;自我、他者與身份焦慮——論澳大利亞新華人文學及其文化意義[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杰;;論劉慶邦小說的現(xiàn)實性苦難書寫[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張瑩;張宛初;馮菲菲;;身份認同的缺失與追尋——解讀《鴿子飛去》[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3 李杰;;“他者”問題與文學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郭建;洪增流;;“追索”與“構(gòu)建”——澳洲華裔文學兩代作品主題探索[J];黃山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5 徐麗娜;;永遠的“他者”——試從文化身份角度分析《孤獨的人》[J];海外英語;2013年05期
6 黃碧瑩;;光的色散——論蓋爾·瓊斯《六十盞燈》中的流散[J];名作欣賞;2014年33期
7 程奇;;自我的追尋——解讀《伊斯坦布爾的幸!分鞋旣惖纳矸萁(gòu)[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8 張文宏;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結(jié)構(gòu)模型[J];社會學研究;2009年04期
9 陳海容;;鏡像論下的《吸血鬼編年史》[J];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10 田娜娜;汪夢君;;微信的自我呈現(xiàn)與身份焦慮[J];新聞世界;201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叢玉飛;;身份建構(gòu)與社會信心:上海白領(lǐng)移民實證研究[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龐榮華;毛姆異域游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鄒濤;美國華人商文學:跨文明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呂紅;追索與建構(gòu):論海外華人文學的身份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5 嚴志蘭;在閩臺商社會適應(yīng)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6 韓海燕;中國語境下EFL學習者文化身份焦慮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7 劉紅英;嚴歌苓小說論[D];吉林大學;2014年
8 胡曉玲;澳大利亞新移民華文文學中的雙重他者形象[D];武漢大學;2010年
9 鄧偉;后殖民視域下的新移民文學批評[D];武漢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倩倩;找尋自我的存在之圖[D];蘭州大學;2011年
2 楊文婕;《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的存在主義意識[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房麗;身份的不確定性:正常抑或非常?[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4 張建剛;郁達夫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沖突與選擇[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閆美萍;家園烏托邦[D];暨南大學;2004年
6 顏敏;七十年代末以來印華文學中的異族敘事[D];暨南大學;2004年
7 馬淑貞;馬華小說的異族想象變遷[D];暨南大學;2006年
8 曲瑾;新移民女作家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羅玉紅;多重自我下的文學想象[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佳人;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身份意識[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凡凡;;族裔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電影《我知道籠中的鳥兒為何歌唱》評析[J];電影文學;2013年08期
2 蔡圣勤;李麗娟;;庫切小說《恥》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與生民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3 羅列;;翻譯、性別與現(xiàn)代身份的建構(gòu)——論20世紀初葉中國女性譯者翻譯中的性別政治訴求[J];婦女研究論叢;2013年02期
4 杜霞;人在邊緣:異域?qū)懽髦械奈幕J同[J];華文文學;2005年02期
5 潘學權(quán);文學翻譯與文化變形[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王大鵬;;無處歸家——《安琪拉的灰燼》中流散身份問題探討[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7 邱明豐;;跨文明視野與流散者批評[J];小說評論;2008年S2期
8 陳兆榮;隱形流浪:關(guān)于《根》的文化解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趙同增;司強;;《兄弟之生死同盟》文化批判[J];電影評介;2008年11期
10 文永輝;;少數(shù)民族“非遺”傳承人保護存在問題及制度完善——基于對貴州的田野調(diào)查[J];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桐;是還是變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2 夏文青;故鄉(xiāng)傳統(tǒng)意義的消逝[D];青島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191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71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