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語境下奧爾罕·帕慕克作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9 20:21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帕慕克的作品體現了對東西方文明的關注與思考。瑞典文學院頒獎詞是“在追尋他故鄉(xiāng)憂郁的靈魂時,發(fā)現了文明之間沖突與交錯的新象征”本文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作家關注東西方兩種文明的緣由。土耳其橫跨歐亞兩洲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文化決定了其融合東西方兩種文明的特質。而作家帕慕克本身出身于一個西化的土耳其家庭中,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同時又受到伊斯蘭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作家帕慕克會關注東西方兩種文明之間的關系問題。第二章結合土耳其歷史與現實,對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進行分析,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后,土耳其共和國實行西化政策,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出現了經濟落后及貧富分化現象,伊斯蘭教與西方文化發(fā)生激烈沖突。土耳其歷史上全民信奉伊斯蘭教,在西化過程中,清除傳統伊斯蘭教的影響導致了文化的失根之痛,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人們普遍迷惘痛苦,甚至宗教問題引發(fā)了政治問題,導致土耳其國內局勢的不穩(wěn)定。第三章分析歷史小說《白色城堡》,第一節(jié)分析了敘述人,小說中有兩個敘述人,一個是引言中的現代學者,一個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威尼斯人。通過設置兩個敘述人,突...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選題原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論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1章 帕慕克: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文壇巨擘
1.1 土耳其: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之地
1.2 西化的土耳其人
1.3 汲取兩種文學的營養(yǎng)
1.4 享譽歐洲的土耳其文壇巨擘
第2章 伊斯坦布爾:文明的失根之痛
2.1 帝國斜陽
2.2 現實中的伊斯坦布爾
2.2.1 半成形、粗制濫造的西化城市
2.2.2 后街真實的貧窮與精神空虛的富人階層
2.3 世俗化改革下的宗教問題
第3章 《白色城堡》:文明的互認與互視
3.1 兩個敘述人的設置
3.2 關于文明融合的寓言
第4章 《我的名字叫紅》:文明的沖突與交融
4.1 文明的沖突與夾縫下的人性悲劇
4.1.1 繪畫藝術的沖突
4.1.2 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代表者
4.1.3 文明沖突下的人性悲劇
4.2 擯棄偏執(zhí)促進融合
4.3 藝術手法的東西合璧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用精神之眼讀解世界——試析帕慕克及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J]. 張意薇.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12)
[2]帕慕克政治小說《雪》之技巧[J]. 涂險蘭. 世界文學評論. 2008(02)
[3]《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空間權力分析[J]. 張虎. 當代外國文學. 2008(04)
[4]帕慕克 放卡政治,書寫愛情[J]. 閆偉,王靜. 環(huán)球人物. 2008(19)
[5]帕慕克的憂傷[J]. 宗笑飛.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6]身份認同與文化融合——帕慕克專訪[J]. 奧爾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7]“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鑰匙[J]. 李偉榮.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8]東西方文明的“混血兒”——用傳記研究法解讀奧而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J]. 林晨.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8(04)
[9]博斯普魯斯大橋的兩端——《白色城堡》的身份界定嘗試[J]. 梁晴. 名作欣賞. 2008(08)
[10]文化沖突與文化雜合:《我的名字叫紅》中的情節(jié)結構隱喻[J]. 李衛(wèi)華. 外國文學研究. 2008(01)
碩士論文
[1]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文化內涵初探[D]. 李巍巍.東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85956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選題原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論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1章 帕慕克: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文壇巨擘
1.1 土耳其: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之地
1.2 西化的土耳其人
1.3 汲取兩種文學的營養(yǎng)
1.4 享譽歐洲的土耳其文壇巨擘
第2章 伊斯坦布爾:文明的失根之痛
2.1 帝國斜陽
2.2 現實中的伊斯坦布爾
2.2.1 半成形、粗制濫造的西化城市
2.2.2 后街真實的貧窮與精神空虛的富人階層
2.3 世俗化改革下的宗教問題
第3章 《白色城堡》:文明的互認與互視
3.1 兩個敘述人的設置
3.2 關于文明融合的寓言
第4章 《我的名字叫紅》:文明的沖突與交融
4.1 文明的沖突與夾縫下的人性悲劇
4.1.1 繪畫藝術的沖突
4.1.2 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代表者
4.1.3 文明沖突下的人性悲劇
4.2 擯棄偏執(zhí)促進融合
4.3 藝術手法的東西合璧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用精神之眼讀解世界——試析帕慕克及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J]. 張意薇.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12)
[2]帕慕克政治小說《雪》之技巧[J]. 涂險蘭. 世界文學評論. 2008(02)
[3]《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空間權力分析[J]. 張虎. 當代外國文學. 2008(04)
[4]帕慕克 放卡政治,書寫愛情[J]. 閆偉,王靜. 環(huán)球人物. 2008(19)
[5]帕慕克的憂傷[J]. 宗笑飛.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6]身份認同與文化融合——帕慕克專訪[J]. 奧爾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7]“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鑰匙[J]. 李偉榮.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8]東西方文明的“混血兒”——用傳記研究法解讀奧而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J]. 林晨.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8(04)
[9]博斯普魯斯大橋的兩端——《白色城堡》的身份界定嘗試[J]. 梁晴. 名作欣賞. 2008(08)
[10]文化沖突與文化雜合:《我的名字叫紅》中的情節(jié)結構隱喻[J]. 李衛(wèi)華. 外國文學研究. 2008(01)
碩士論文
[1]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文化內涵初探[D]. 李巍巍.東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85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348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