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由中國》雜志文藝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5 00:46
1950年代的臺灣文化場域受到多種思潮的沖擊,局面異常復雜。其中,左翼思潮受到壓制,國民黨當局倡導的“反共文藝”成為文壇主流;與此同時,由胡適、雷震、聶華苓等人堅守的自由主義理念和紀弦等人倡導的現代主義思潮形成對“反共文藝”的突圍和反撥態(tài)勢。1949年11月20日,由雷震主辦的政論性文化刊物《自由中國》于臺北創(chuàng)刊,該刊始終以宣傳民主自由理念為宗旨,致力于爭取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的空間。以往學界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自由中國》的政論性特征,而對文藝欄的價值重視不足!蹲杂芍袊凤L雨十一載,文藝欄貫穿始終,共刊出480多篇文學作品。從創(chuàng)刊至1952年底,文藝欄的部分作品具有些許政治色彩;自1953年聶華苓接任文藝欄主編后,她始終秉承著自由人文主義理念,以純文學的原則來甄選作品。在其努力下,文藝欄作品淡出泛政治化語境,而且藝術性彌增。那么,在文化、政治視域下重新考辨《自由中國》文藝欄的發(fā)展歷程和研究實績,不僅能夠帶領我們重返歷史和文學現場,還能夠在方法論上對當下的文學發(fā)展提供有益參照。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討論。第一章介紹《自由中國》及文藝欄賴以生存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從創(chuàng)刊至終刊的全過程...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9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本課題的緣起
二、研究現狀及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自由中國》雜志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政治文化語境中的臺灣文藝雜志生態(tài)
一、1950年代臺灣文藝雜志縱覽
二、“反共文藝”的形成及影響
三、“自由人文主義”的突圍
第二節(jié) 《自由中國》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一、《自由中國》的籌備與創(chuàng)刊
二、《自由中國》的宗旨
三、編輯群體的離合
四、“雷震案”與《自由中國》的終結
第三節(jié) 政論期刊中的文藝欄
一、政論期刊中的文化特色
二、“文藝欄”概況
第二章“文藝欄”的多元文學樣態(tài)
第一節(jié) 從“反共文學”走向純文學
一、1949-1952年:“反共文學”的發(fā)展
二、1953-1960年:純文學的探索
第二節(jié)“她們在寫歷史”:女性小說的勃發(fā)
一、悲情女子與婚姻之殤
二、“我是誰”:女性的職業(yè)角色
三、女性心理癥結與“逆在地化”寫作
第三節(jié) 故鄉(xiāng)的面影:懷鄉(xiāng)敘事中的別樣書寫
一、被歷史淹沒的東北作家:司馬桑敦
二、“熱讀”與“誤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第四節(jié) 閨秀散文與學者散文
一、張秀亞:“新文藝腔”中的喁喁獨語
二、琦君:“睹物思人憶舊年”
三、吳魯芹:“輕裘緩帶一墨客”
第五節(jié) 新詩試驗
一、余光中:由古典向現代的轉軌
二、周策縱的“海外詩抄”
第三章 眾聲喧嘩的話語場域
第一節(jié) 書生論政:殷海光與《自由中國》
一、“大江東流擋不住”:殷海光自由主義思想的演變
二、殷海光與新儒家的恩怨
第二節(jié) 自由派與同盟者:胡適在《自由中國》的角色困境
第三節(jié)“自由人文主義”的曲折發(fā)展:聶華苓與“文藝欄”
一、流水十一載間:主編雜憶
二、聶華苓的“臺灣人”群像
第四節(jié) 自由民主思想對文藝欄的影響
一、對“文化清潔運動”的批判
二、聲援《祖國周刊》
第四章 《自由中國》與臺港文化場域的互動
第一節(jié) 現代主義思潮中的《自由中國》與《文學雜志》
一、“文藝欄”與《文學雜志》的互動
二、“留美風潮”及《自由中國》的報道
三、《旅美小簡》:留學生文學的先聲
四、反思“美援文化”
第二節(jié) 《自由中國》與香港文學界的互動
一、第二代“南來作家”的筆墨登場
二、《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從“同歸”到“殊途”
第三節(jié) 《自由中國》的余緒
一、“文藝欄”之后:放眼世界的文學心
二、李敖與《文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自由中國》文藝欄作品目錄
附錄二:聶華苓發(fā)表在《自由中國》的作品目錄
攻讀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2977881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9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本課題的緣起
二、研究現狀及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自由中國》雜志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政治文化語境中的臺灣文藝雜志生態(tài)
一、1950年代臺灣文藝雜志縱覽
二、“反共文藝”的形成及影響
三、“自由人文主義”的突圍
第二節(jié) 《自由中國》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一、《自由中國》的籌備與創(chuàng)刊
二、《自由中國》的宗旨
三、編輯群體的離合
四、“雷震案”與《自由中國》的終結
第三節(jié) 政論期刊中的文藝欄
一、政論期刊中的文化特色
二、“文藝欄”概況
第二章“文藝欄”的多元文學樣態(tài)
第一節(jié) 從“反共文學”走向純文學
一、1949-1952年:“反共文學”的發(fā)展
二、1953-1960年:純文學的探索
第二節(jié)“她們在寫歷史”:女性小說的勃發(fā)
一、悲情女子與婚姻之殤
二、“我是誰”:女性的職業(yè)角色
三、女性心理癥結與“逆在地化”寫作
第三節(jié) 故鄉(xiāng)的面影:懷鄉(xiāng)敘事中的別樣書寫
一、被歷史淹沒的東北作家:司馬桑敦
二、“熱讀”與“誤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第四節(jié) 閨秀散文與學者散文
一、張秀亞:“新文藝腔”中的喁喁獨語
二、琦君:“睹物思人憶舊年”
三、吳魯芹:“輕裘緩帶一墨客”
第五節(jié) 新詩試驗
一、余光中:由古典向現代的轉軌
二、周策縱的“海外詩抄”
第三章 眾聲喧嘩的話語場域
第一節(jié) 書生論政:殷海光與《自由中國》
一、“大江東流擋不住”:殷海光自由主義思想的演變
二、殷海光與新儒家的恩怨
第二節(jié) 自由派與同盟者:胡適在《自由中國》的角色困境
第三節(jié)“自由人文主義”的曲折發(fā)展:聶華苓與“文藝欄”
一、流水十一載間:主編雜憶
二、聶華苓的“臺灣人”群像
第四節(jié) 自由民主思想對文藝欄的影響
一、對“文化清潔運動”的批判
二、聲援《祖國周刊》
第四章 《自由中國》與臺港文化場域的互動
第一節(jié) 現代主義思潮中的《自由中國》與《文學雜志》
一、“文藝欄”與《文學雜志》的互動
二、“留美風潮”及《自由中國》的報道
三、《旅美小簡》:留學生文學的先聲
四、反思“美援文化”
第二節(jié) 《自由中國》與香港文學界的互動
一、第二代“南來作家”的筆墨登場
二、《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從“同歸”到“殊途”
第三節(jié) 《自由中國》的余緒
一、“文藝欄”之后:放眼世界的文學心
二、李敖與《文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自由中國》文藝欄作品目錄
附錄二:聶華苓發(fā)表在《自由中國》的作品目錄
攻讀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29778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97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