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構
[Abstract]: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the theory of identity holds that ethnic identity is a non-essentialist, decentralized process of discourse practice and a dynamic, ongoing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Japanese-American British writer Ishihiko Ishihiro can be regarded as the author'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his ethnic identity. By criticizing the essentialist national prejudice, subverting the national mythology of "the other in the East", and constructing a "non-real" Japanese image, Ishikuroshio tries to pursue a dynamic, The postmodern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ed through discourse practice.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RW2013-14)
【分類號】:I561.07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劉藝菲;;剝離“常識”的果殼——解讀《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鵬;;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眾——從《于丹,為大眾找回了孔子》說開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劉華;;淺析中國英語詞匯層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姚麗;;地方戲與現(xiàn)代文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7 閻敏;韓靜;;論李碧華《霸王別姬》隱含的三層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8 鄭曉紅;;消費文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及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王晶;;論薇拉·凱瑟《我的安東妮亞》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認同危機[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馬艷霞;莊勇;;促進貴州文化產(chǎn)業(yè)繁榮發(fā)展的對策初探——基于社會科學管理的視角[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黃旦;;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對西方大眾傳播者研究歷史的解讀[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4 劉泓;;虛擬游戲的身份認同——網(wǎng)絡游戲的文化體驗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幫現(xiàn)象解讀:青年亞文化的視角[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趙長雁;;社區(qū)·女性·媒介:族群身份獲得的特殊影響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個白族社區(qū)為個案[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網(wǎng)絡惡搞:狂歡與抵抗——基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9 呂鵬;;生產(chǎn)機制與接受機制的共謀——電視娛樂節(jié)目發(fā)展的符號學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藍若宇;;我們都是“惡搞者”:從文化的身份認同看惡搞[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亮;競技武術的誕生[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徐惠嫻;符號學視域下的《華爾街日報》中英文網(wǎng)站報道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7 蔣小平;藥品廣告對健康消費神話的建構[D];湘潭大學;2010年
8 殷劭;好萊塢電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學;2010年
9 余穎;網(wǎng)絡傳播中的草根新聞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雙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尋中的超越與傳承——從任璧蓮的《愛妾》說起[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王卓;;邊緣地帶的先鋒:美國族裔文學語境中的美國非裔文學[J];山東外語教學;2012年06期
3 ;菲律賓國父黎剎族裔首次回鄉(xiāng)謁祖[J];八桂僑史;1999年02期
4 張瓊;;稽遠鉤沉 意義深長——維爾納·索勒斯關于美國族裔文學與美國文化研究的講座[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3年04期
5 朱全紅;“9·11”之后的美國族裔群體與外交政策[J];南都學壇;2004年05期
6 陶家俊;;現(xiàn)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論斯圖亞特·霍爾的族裔散居認同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鄒威華;;族裔散居語境中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以斯圖亞特·霍爾為研究對象[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陳廣興;;“真實”的謊言——從《抹除》看美國族裔文學的困境[J];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02期
9 華瑩;;《高級英語》中族裔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研究[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彭卓麗;曾艷鈺;;從族裔散居角度看華特·莫斯里《黑人貝蒂》中的文化融合[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施琳;馬迎雪;;當前美國的族裔沖突及其多樣化應對機制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杜楓;李志剛;;中國城市的非洲族裔區(qū)經(jīng)濟:以廣園西路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 泓;美國的族裔格局與族裔政策芻議[N];學習時報;2005年
2 施琳 馬迎雪;美國是如何處理族裔沖突的[N];中國民族報;2011年
3 一嫻;正確對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編譯;新西蘭族裔間不平等狀況加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施琳(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jīng)濟學院);美國人的族裔觀[N];中國民族報;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國民族政策[N];中國民族報;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發(fā)族裔禍首并非遺傳[N];人民日報;2007年
8 劉力達;法蘭西:“隱性”的民族與“顯性”的民族問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趙瓊;誰動了我的課本?[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10 ;華媒吁聯(lián)手抗爭“逆向歧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增美;族裔性與文學性之間[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愛民;美國多元文化主義起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志遠;散居族裔對原居國外交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0年
2 鄭毅;散居族裔批評視域下的《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揚詩歌的詩學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4 趙明利;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蓮作品《愛妻》的多元文化解讀[D];廈門大學;2007年
5 葉珍;非白人文學母女寫作中的族裔文化認同[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嫣然;掙脫族裔枷鎖 展現(xiàn)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7 屈郡;價值轉(zhuǎn)變、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漢大學;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歸[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9 謝燕燕;族裔內(nèi)外的探尋[D];廈門大學;2009年
10 章晶;從父輩到子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502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45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