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兒》與《家園》的文化創(chuàng)傷書寫
本文關鍵詞:《寵兒》與《家園》的文化創(chuàng)傷書寫 出處:《黑龍江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托尼·莫里森 《寵兒》 《家園》 文化創(chuàng)傷
【摘要】:作為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獲得者,托尼·莫里森無疑是當今文壇上一位十分受人矚目的黑人作家。自1970年起,在莫里森四十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她一共發(fā)表十部小說。其中,1987年莫里森發(fā)表的第五部、獲普利策獎的作品《寵兒》,不僅是她的巔峰之作,更是當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而2012年她發(fā)表的第十部小說《家園》,一經(jīng)出版就好評如潮。本文以此為切入點,以杰弗里·亞歷山大的文化創(chuàng)傷理論為研究框架,通過分析《寵兒》和《家園》兩部小說,探討了莫里森在這兩部小說中共同建構的黑人的兩種創(chuàng)傷,其成因、表現(xiàn)形式以及解決途徑。莫里森在這兩部小說中分別建構了種族創(chuàng)傷和歷史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傷究其本質屬于文化創(chuàng)傷。緒論部分,首先簡要介紹作家及其文學成就;其次對《寵兒》和《家園》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性梳理。第一章,闡述與本文有關的創(chuàng)傷定義、創(chuàng)傷理論的發(fā)展和文化創(chuàng)傷理論。第二章為論文的主體部分,主要對《寵兒》和《家園》兩部小說中人物因不同的成因而均受到種族創(chuàng)傷和歷史創(chuàng)傷及創(chuàng)傷共同的表現(xiàn)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第三章,探討了文化創(chuàng)傷的治愈過程。揭示了黑人幸存者只有直面創(chuàng)傷,重塑他們的創(chuàng)傷性歷史記憶,在社區(qū)黑人的幫助下,才能重獲自尊與自愛,在構建溫暖、和諧家園的基礎上重建黑人的身份,為文化創(chuàng)傷的治愈提供了可能。結論部分,對全文內(nèi)容進行概括總結。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曉紅;;《寵兒》中語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羅桂保;李維興;;論《寵兒》的不確定性[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3 李潔平;張福勇;;《寵兒》開放式結尾之藝術魅力[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彭艷秋;吳慶宏;;試論《寵兒》中歷史記憶的意蘊[J];電影文學;2009年11期
5 孫艷芳;;論鬼魂在《寵兒》中的修辭功能[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寵兒》漢譯本中話語的建構與解構[J];外語教學;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寵兒》研究在中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8 羅毅;;“他者”視角下《寵兒》的情感解讀[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從空間視角解讀《寵兒》中黑人群體的建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10 劉紅云;;《寵兒》中名字的含義分析(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年09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雷格;在愛與恨的邊緣[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浩宇;《寵兒》中的陌生化[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張軍;對小說《寵兒》的巴赫金式解讀[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陳紅;論《寵兒》的敘事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迅;《寵兒》的文化詩學解讀[D];溫州大學;2009年
5 謝梅;《寵兒》:一個帶有爵士樂特點的開放文本[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倩;《寵兒》中男性權威的顛覆[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李明嬌;創(chuàng)傷與復原:《寵兒》中的母親殺嬰主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程國華;《寵兒》文本內(nèi)反獨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9 汪曉燕;以巴赫金的敘事理論解析《寵兒》的敘事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司馬雙龍;論《寵兒》[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486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34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