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不同部位前列腺癌骨轉移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18 00:00
本文關鍵詞:小鼠不同部位前列腺癌骨轉移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將穩(wěn)定傳代的鼠前列腺癌細胞RM-1細胞懸液注射到小鼠(C57BL/6)的股骨骨髓腔和腰椎內,建立體內前列腺癌股骨轉移及脊柱轉移的動物模型,明確前列腺癌骨轉移成瘤進程,探討構建帶瘤生存期延長的模型方法,以提高模型實用性、科學性。為進行不同部位的前列腺癌轉移骨的骨應力改變的研究提供一個重要工具,也為腫瘤骨轉移的防治研究提供更符合臨床進程的平臺。方法Ⅰ期實驗取32只小鼠構建股骨轉移模型,按接種腫瘤細胞時間隨機分為1天組、3天組、7天組和14天組,每組8只;所有小鼠以80mg/kg劑量進行腹腔注射麻醉后,經小鼠左后肢膝關節(jié)股骨端穿刺進針入股骨骨髓腔,注入20μl RM-1細胞懸液(約1×106個/ml)。右股骨骨髓腔采用同樣方法穿刺注入同等體積細胞培養(yǎng)基作為自身對照。各組到時間處死小鼠,取雙側股骨組織,進行檢測。另取10只C57BL/6小鼠,構建脊柱轉移模型。同樣腹腔注射麻醉后,穿刺小鼠第5腰椎并注射20μl RM-1細胞懸液,2周后將其處死,取脊柱組織檢測。Ⅱ期實驗將32只C57BL/6小鼠隨機分成GA、GB、GC、GD組,每組8只,分別以4個濃度梯度的RM-1細胞(高濃度組為約5×104個細胞;中濃度組為約2×104個細胞;低濃度組為約0.6×104個細胞;極低濃度組為約0.2×104個細胞)注射到小鼠左后肢股骨骨髓腔內,右后肢股骨骨髓腔內注射等體積的RPMI-1640完全培養(yǎng)基作為自身對照。另取12只C57BL/6小鼠構建脊柱組,分為JC、JD兩組,每組6只,分別以上述低濃度和極低濃度(約0.6×104個細胞和約0.2×104個細胞)RM-1細胞穿刺注射到小鼠腰椎內。觀察記錄小鼠活動變化、成瘤情況,測定瘤體大小及記錄存活時間。所有存活小鼠于第28天(4周)處死,取雙側股骨組織,進行影像學檢查后測算灰度值(骨密度),并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確定建模是否成功以及成瘤類型。結果 (1)Ⅰ期實驗在廣州進行(海拔0-5米,室溫18-24℃),1天組、3天組肉眼未見腫瘤生長,7天組和14天組在接種腫瘤細胞6~7天開始發(fā)現腫瘤生長,后腫瘤逐漸長大,生長迅速。因儀器緣故,所取標本暫未進行后續(xù)檢測。(2)Ⅱ期實驗在昆明進行(海拔1850-1900米,室溫6-12℃),在Ⅱ期1次實驗中,出現大量(36只,股骨組23只,脊柱組13只)小鼠死亡;在改善了實驗條件和操作后(保證實驗動物的供氧和保暖,調整麻醉劑量為60mg/kg)進行了Ⅱ期2次實驗,未再出現小鼠死亡現象。各濃度梯度小鼠均成瘤,接種腫瘤細胞后,飼養(yǎng)7天左右在小鼠穿刺部位觸及米粒大小結節(jié),接種兩周后腫瘤明顯可見,接種3周后腫瘤呈團塊狀隆起,所有股骨轉移模型存活均超過28天。脊柱組接種小鼠前列腺癌細胞RM-1后4天出現小鼠雙下肢活動受影響、跛行,7天可見腰部皮下包塊生長,且生長迅速,小鼠逐漸出現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活動減少,反應遲緩,10天后出現弓背,16~18天明顯出現雙下肢活動障礙、衰弱死亡。所有股骨轉移模型的腫瘤發(fā)生時間、生長速度,同組各小鼠間腫瘤大小無明顯差別。解剖所有荷瘤小鼠,肉眼大體觀察腫瘤細胞的轉移情況,未發(fā)現明顯肝、腎、肺及淋巴結轉移。經統(tǒng)計分析,股骨轉移模型中,不同腫瘤細胞濃度在模型建立過程中對小鼠腫瘤生長、出現跛行的時間以及發(fā)生下肢癱瘓的時間的影響無明顯差別(P0.05);不同接種濃度對小鼠出現食欲下降、消瘦和精神萎靡的時間的影響也無明顯差別(P0.05)。將各組小鼠雙側股骨進行X射線檢查后,用Photoshop軟件測算其灰度值(骨密度),發(fā)現接種腫瘤細胞一側股骨總體灰度較對照側低者占81.25%,相應密度就較對照側高,說明成骨性轉移者占81.25%。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病理學檢測結果:股骨骨髓腔內和骨皮質外均可見大量分化程度低的前列腺癌上皮細胞,成群密集分布,片狀排列,排列紊亂,異形性明顯,胞漿紅染,細胞核增大,大小不一,部分可見核仁。絕大部分為成骨性改變,并且與影像學檢測結果一致。骨皮質可見明顯破壞、缺損,骨髓腔內骨皮質邊緣可見大量腫瘤性成骨,部分可見到死骨、壞死等改變。而對照一側股骨未見明顯骨質破壞。脊柱轉移瘤標本切片中,腫瘤細胞亦侵犯周圍肌肉組織,在骨膜和周圍肌纖維形成腫瘤性成骨,充分證實前列腺癌脊柱骨轉移模型構建成功。結論1.本研究首次用同一種前列腺癌細胞株構建了四肢骨和中軸骨的前列腺癌骨轉移體內動物模型,且構建了生存時間明顯延長的股骨骨轉移動物模型。該前列腺癌骨轉移動物模型成瘤率高,腫瘤生長迅速并可穩(wěn)定復制。本研究還初步明確了PCa骨轉移成瘤的進程。2.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為探索前列腺癌不同部位骨轉移的發(fā)病機制及腫瘤骨轉移的防治提供了更符合臨床進程的平臺。
【關鍵詞】:前列腺癌 骨轉移 動物模型 四肢 脊柱
【學位授予單位】:大理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7.25;R-332
【目錄】: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1 前言12-15
- 2 材料和方法15-26
- 2.1 實驗動物及所需材料15-17
- 2.2 模型建立方法17-22
- 2.3 C57BL/6 小鼠前列腺癌骨轉移模型的觀察與檢測22-25
- 2.4 統(tǒng)計學處理25-26
- 3 結果26-34
- 3.1 細胞培養(yǎng)26-27
- 3.2 動物飼養(yǎng)27
- 3.3 動態(tài)觀察各組參數27-34
- 4 討論34-38
- 5 結論38-39
- 6 展望39-40
- 參考文獻40-44
- 附錄Ⅰ 論文相關圖片44-48
- 附錄Ⅱ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48-49
- 附錄Ⅲ 英文縮略詞表49-50
- 文獻綜述50-60
- 參考文獻56-60
- 個人簡歷60-61
- 致謝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楊桂鳳;左書耀;王國明;王敘馥;張勤;武鳳玉;;骨顯像診斷前列腺癌骨轉移與病理分級及PSA的關系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年01期
2 韓蘇軍;張思維;陳萬青;李長嶺;;中國前列腺癌發(fā)病現狀和流行趨勢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年04期
3 盧奕;姚智;張健;;前列腺癌骨轉移:腫瘤細胞與骨微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英文)[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7年03期
本文關鍵詞:小鼠不同部位前列腺癌骨轉移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3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2536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