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蟲熱休克蛋白60 kDa的免疫原性及保護性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munogenicity of heat shock protein 60 kDa (SjHSP60)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d to evaluate its immunogenicity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e B cell epitopes of SjHSP60 were predicted by online bioinformatics software. Specific antibody levels an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were detected after immunizing BALB/c mice with SjHSP60 to evaluate their immunogenicity. Further, the immune protec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by attacking infection experiment. Finally, 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 (Treg) and CD4~ CD25~-T cells were co-cultured in immunized mice. The inhibitory function of CD4~ CD25~ Treg cells was detected by cell proliferation test. Results the bioinformatics predi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ny dominant regions of B cell epitopes in SjHSP60. SjHSP60 could induce specific antibodies in mice (P0.01). The spleen cells were also induced to proliferate (P0.01) and secrete IFN- 緯 (P0.01). But the attack infec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worm load (P0.05) and egg load (P0.05) did not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n SjHSP60 immunized mice. Co-culture in vitro showed that SjHSP60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of mouse CD4~ CD25~ Treg cells (P0.01). Conclusion SjHSP60 can play a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n host immune system, that is, it can induce the specific anti-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 and enhance th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us weakening its immune protection.
【作者單位】: 南京醫(y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1861) 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15KJB310007)
【分類號】:R3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玲;;我科學家公布日本血吸蟲“基因天書”[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綜合版);2006年07期
2 ;抑制一種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蟲死亡[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3 何毅勛,彭辛午;日本血吸蟲發(fā)育的掃描電鏡觀察[J];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83年04期
4 黃左鉞,勵正康,邱云,王琴美;呼吸在日本血吸蟲能量代謝中的作用[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87年03期
5 張萍;;日本血吸蟲的采集、固定和保存法簡介[J];寄生蟲病防治與研究;1995年03期
6 帥連云,曹建平,仇錦波;日本血吸蟲純凈活蟲卵的制備[J];鎮(zhèn)江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7 沈際佳,蔣作君,余新炳,汪淵,汪學龍,吳忠道,周青;日本血吸蟲線粒體大亞基核糖體基因的亞克隆、測序及同源性分析[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0年04期
8 王文實,李雍龍;日本血吸蟲細胞凋亡及其誘導的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0年05期
9 吳忠道,余新炳,徐勁,曹愛蓮,羅建威,熊小燕,耿巖;日本血吸蟲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的初步構建(英文)[J];廣東寄生蟲學會年報;2000年00期
10 卞國武,余新炳,吳忠道;日本血吸蟲(中國大陸株)成蟲表達序列標簽的獲取及分析[J];廣東寄生蟲學會年報;2000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國鋒;林矯矯;馮新港;傅志強;苑純秀;周元聰;蔡幼民;;日本血吸蟲性別發(fā)育蛋白質組研究[A];中國蛋白質組學首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矯矯;石耀軍;馮新港;苑純秀;金亞美;;日本血吸蟲7d童蟲消減cDNA文庫的構建及測序分析[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沈際佳;蔣作君;余新炳;汪學龍;王維;;編碼日本血吸蟲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測序及表達[A];中國動物學會第六屆全國青年寄生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艷勛;林矯矯;趙傳壁;陳益;賀桂芬;;日本血吸蟲性別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及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畜牧獸醫(yī)生物技術學分會暨中國免疫學會獸醫(yī)免疫分會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周立;榮秋亮;王業(yè)富;;日本血吸蟲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產業(yè)發(fā)展高端論壇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學會2012年度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2年
6 楊勝輝;劉碧源;劉彥;周東明;曾慶仁;曾鐵兵;喻容;蔡力汀;張順科;方會龍;;端粒酶催化亞單位基因經雙嗜性逆轉錄病毒載體導入日本血吸蟲體外培養(yǎng)細胞的研究[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葉向群;;釘螺體內葉巢外睪吸蟲與日本血吸蟲對抗性的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第八次全國寄生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1年
8 陸珂;苑純秀;朱傳剛;石耀軍;李浩;劉金明;林矯矯;;日本血吸蟲膜蛋白重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護力評估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馮正;徐斌;鄧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蟲腺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各蟲期轉錄和表達情況的研究[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徐斌;馮正;鞠川;許學年;莫筱謹;鄧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蟲金屬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達及其對小鼠的免疫保護性研究[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記者 陳衛(wèi)東;日本血吸蟲基因組測序完成[N];科技日報;2009年
2 通訊員 彭振 記者 程守勤;抑制一種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蟲死亡[N];健康報;2012年
3 記者 曹玲娟;我科學家公布日本血吸蟲“基因天書”[N];人民日報;2006年
4 記者 章迪思 實習生 周惠婷;血吸蟲基因“天書”全球發(fā)布[N];解放日報;2006年
5 岳陽;國內生物信息平臺首發(fā)大規(guī);蚪M數(shù)據(jù)[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6 記者 謝軍;我國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蟲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序列數(shù)據(jù)[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煬;日本血吸蟲童蟲在不同敏感性宿主體內差異表達蛋白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劉昒;日本血吸蟲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鑒定和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3 武闖;日本血吸蟲免疫球蛋白結合蛋白質組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4 劉鋒;人CD34+造血干/祖細胞和日本血吸蟲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何原;日本血吸蟲酚氧化酶基因結構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6 徐靜瑋;日本血吸蟲抗原誘導巨噬細胞極化的分子證據(jù)[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朱傳剛;日本血吸蟲疫苗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6年
8 陳巖勤;白頭翁總皂苷對日本血吸蟲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9 胡雪梅;日本血吸蟲(中國大陸株)線粒體相關蛋白分子及其抗原表位的克隆和免疫保護作用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1年
10 唐桂霞;日本血吸蟲蟲源抗原與抗原遞呈細胞的相互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宇清;感染日本血吸蟲引起宿主循環(huán)MicroRNAs表達變化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刀金威;日本血吸蟲凋亡抑制因子SjBIRP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3 劉艷濤;日本血吸蟲表膜蛋白SjOST48的初步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4 馬帥;日本血吸蟲TOR基因克隆表達及生物學功能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5 趙登云;日本血吸蟲蟲卵及相關抗原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6 杜曉峰;日本血吸蟲入侵宿主過程中關鍵尾蚴蛋白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7 趙波;吡喹酮(PZQ)衍生物對日本血吸蟲PZQ抗性蟲體的生物學效應及PZQ抗性蟲體蛋白質組學分析[D];蘇州大學;2015年
8 華夢晴;日本血吸蟲Nanos蛋白的基因定位與功能初步鑒定[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邵延靖;日本血吸蟲Vasa3基因定位與功能的初步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卞超蓉;日本血吸蟲不同蟲株的群體遺傳學分析[D];蘇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3853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238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