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歷史流變研究(1946-2016)
發(fā)布時間:2021-08-28 07:35
本文將“九一八”從抗戰(zhàn)紀念中剝離出來,以《人民日報》數(shù)據(jù)庫(1946-2016)為史料來源,系統(tǒng)、全面梳理了《人民日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建構。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由一份中共地方黨報變成中共中央機關報,而前一階段卻很少有人提及。筆者在“建構了什么九一八記憶”、“如何來建構九一八記憶”、“為什么這樣建構九一八記憶”的思路框架下展開,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期(1946-1949)、低潮期(1949-1978)、高發(fā)期(1978-2005)、新時期(2006-2016)。具體而言: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借助“九一八”紀念將矛頭直指“出賣東北人民”的蔣介石,使其成為奪取革命政權的有利武器;新中國成立后的20年,處在“大躍進”、“大煉鋼”、“三面紅旗”等高歌猛進的毛澤東時代,“國恥”、“創(chuàng)傷”等詞匯與該時代形成強烈反差,“九一八”紀念進入了低潮期;改革開放以來,中日關系摩擦不斷,如“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教科書”,“購島鬧劇”等敏感行為,“九一八”紀念進入高發(fā)期。2006年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對“九一八”的紀念已經(jīng)進入制度化和常規(guī)化的階段,對“九一八”精神和價值的傳承趨于主流。而每...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tǒng)計(1946-1949)??“人民日報的每一篇文章均處于一個被精心建構和熟練運用的話語規(guī)則系統(tǒng)”
?第二章?《人民曰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低潮期(1949-1978)???在這一階段,含有“九一八”?一詞的文章總篇數(shù)為291篇,平均一年10篇,最高值為51??篇(1950年),最低值為0篇,包括4個年份(1967年、1968年、1969年、1972年),此外,??1953?年,1956?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72?年至?1978?年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九一八紀念文章23篇(1951年6篇、1961年5篇、1971年7篇;此外1950??年3篇、1958年2篇),嵌入式文章268篇(作為歷史語境、歷史類比,不是文章的主體,居??于邊緣地位)。新中國成立二十年是“九一八”記憶的第二個階段,出現(xiàn)三次小高峰,分別是??1951年、1958年和1971年。媒體對“九一八”記憶的激活通常有三種方式:周年紀念、歷??史語境和歷史類比。新中國成立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將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置于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歷史語境下也是一種重要記憶方式。??總體來講,在這一時期,含有“九一八”一詞的歷年報道篇數(shù)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一”?一
?第二章《人民日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低潮期(1949-1978)???國主義”出現(xiàn)的高頻率1182次是與當時的時事形勢緊密相關的,因此,“反抗日本軍國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宣傳主流。為了激發(fā)民眾的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振奮民族??精神,這里所說的“人民”不僅包括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除外的廣大愛??好和平的人們。“人民”一詞出現(xiàn)的頻數(shù)位于首位,高達1785次,平均每篇文章26.25次,??著重凸顯“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正如勒龐所言,“極為重要的修辭法只有一個,那就??重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符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意指實踐與隱喻機制[J]. 劉濤. 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4)
[2]集體記憶的重建與文化自信的生成[J]. 王蜜. 閱江學刊. 2017(01)
[3]內(nèi)地網(wǎng)民情緒記憶中的香港澳門回歸[J]. 鐘智錦,林淑金,溫儀,廖雯.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1)
[4]一個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南京大屠殺紀念與數(shù)字記憶的個案考察[J]. 李紅濤,黃順銘.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1)
[5]抵抗與創(chuàng)傷: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媒介記憶偏向[J]. 黃月琴,王文岳. 當代傳播. 2016(03)
[6]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 陳振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4)
[7]媒體融合語境下電視的集體記憶建構[J]. 付曉光,袁月明. 傳媒. 2016(01)
[8]受難與國恥建構:“重慶大轟炸”集體記憶的媒介話語策略[J]. 賀建平,王永芬,馬靈燕. 國際新聞界. 2015(12)
[9]記者作為闡釋性記憶共同體:“南都口述史”研究[J]. 白紅義. 國際新聞界. 2015(12)
[10]傳統(tǒng)再造與模范重塑——記者節(jié)話語中的歷史書寫與集體記憶[J]. 李紅濤,黃順銘. 國際新聞界. 2015(12)
博士論文
[1]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D]. 邵鵬.浙江大學 2014
[2]歷史記憶:《東南日報》中的南京大屠殺[D]. 何揚鳴.浙江大學 2013
[3]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 艾娟.南開大學 2010
[4]歷史記憶研究[D]. 賴國棟.復旦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人民日報》如何建構“慰安婦”集體記憶(1962-2016)[D]. 施佳琦.浙江大學 2017
[2]自媒體視閾下的集體記憶建構[D]. 王曉晴.渤海大學 2016
[3]紀念性報道的歷史呈現(xiàn)及記憶建構研究[D]. 胡瑾娟.山西大學 2016
[4]新世紀以來《人民日報》對抗日戰(zhàn)爭的媒介再現(xiàn)研究(2000-2015)[D]. 王文岳.湖北大學 2016
[5]《人民日報》的國家公祭日報道研究[D]. 李杰.西南交通大學 2016
[6]民族家國記憶的媒體再現(xiàn)[D]. 張曉蕾.蘇州大學 2016
[7]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報道的框架分析[D]. 周鵬程.暨南大學 2016
[8]關于春晚建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的研究[D]. 馬路平.陜西師范大學 2015
[9]傳媒對雷鋒集體記憶的建構[D]. 趙淼.中山大學 2014
[10]媒體紀念中的“抗日戰(zhàn)爭”記憶[D]. 袁慧.復旦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368098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tǒng)計(1946-1949)??“人民日報的每一篇文章均處于一個被精心建構和熟練運用的話語規(guī)則系統(tǒng)”
?第二章?《人民曰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低潮期(1949-1978)???在這一階段,含有“九一八”?一詞的文章總篇數(shù)為291篇,平均一年10篇,最高值為51??篇(1950年),最低值為0篇,包括4個年份(1967年、1968年、1969年、1972年),此外,??1953?年,1956?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72?年至?1978?年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九一八紀念文章23篇(1951年6篇、1961年5篇、1971年7篇;此外1950??年3篇、1958年2篇),嵌入式文章268篇(作為歷史語境、歷史類比,不是文章的主體,居??于邊緣地位)。新中國成立二十年是“九一八”記憶的第二個階段,出現(xiàn)三次小高峰,分別是??1951年、1958年和1971年。媒體對“九一八”記憶的激活通常有三種方式:周年紀念、歷??史語境和歷史類比。新中國成立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將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置于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歷史語境下也是一種重要記憶方式。??總體來講,在這一時期,含有“九一八”一詞的歷年報道篇數(shù)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一”?一
?第二章《人民日報》“九一八”集體記憶的低潮期(1949-1978)???國主義”出現(xiàn)的高頻率1182次是與當時的時事形勢緊密相關的,因此,“反抗日本軍國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宣傳主流。為了激發(fā)民眾的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振奮民族??精神,這里所說的“人民”不僅包括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除外的廣大愛??好和平的人們。“人民”一詞出現(xiàn)的頻數(shù)位于首位,高達1785次,平均每篇文章26.25次,??著重凸顯“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正如勒龐所言,“極為重要的修辭法只有一個,那就??重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符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意指實踐與隱喻機制[J]. 劉濤. 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4)
[2]集體記憶的重建與文化自信的生成[J]. 王蜜. 閱江學刊. 2017(01)
[3]內(nèi)地網(wǎng)民情緒記憶中的香港澳門回歸[J]. 鐘智錦,林淑金,溫儀,廖雯.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1)
[4]一個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南京大屠殺紀念與數(shù)字記憶的個案考察[J]. 李紅濤,黃順銘.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01)
[5]抵抗與創(chuàng)傷: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媒介記憶偏向[J]. 黃月琴,王文岳. 當代傳播. 2016(03)
[6]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 陳振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4)
[7]媒體融合語境下電視的集體記憶建構[J]. 付曉光,袁月明. 傳媒. 2016(01)
[8]受難與國恥建構:“重慶大轟炸”集體記憶的媒介話語策略[J]. 賀建平,王永芬,馬靈燕. 國際新聞界. 2015(12)
[9]記者作為闡釋性記憶共同體:“南都口述史”研究[J]. 白紅義. 國際新聞界. 2015(12)
[10]傳統(tǒng)再造與模范重塑——記者節(jié)話語中的歷史書寫與集體記憶[J]. 李紅濤,黃順銘. 國際新聞界. 2015(12)
博士論文
[1]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D]. 邵鵬.浙江大學 2014
[2]歷史記憶:《東南日報》中的南京大屠殺[D]. 何揚鳴.浙江大學 2013
[3]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 艾娟.南開大學 2010
[4]歷史記憶研究[D]. 賴國棟.復旦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人民日報》如何建構“慰安婦”集體記憶(1962-2016)[D]. 施佳琦.浙江大學 2017
[2]自媒體視閾下的集體記憶建構[D]. 王曉晴.渤海大學 2016
[3]紀念性報道的歷史呈現(xiàn)及記憶建構研究[D]. 胡瑾娟.山西大學 2016
[4]新世紀以來《人民日報》對抗日戰(zhàn)爭的媒介再現(xiàn)研究(2000-2015)[D]. 王文岳.湖北大學 2016
[5]《人民日報》的國家公祭日報道研究[D]. 李杰.西南交通大學 2016
[6]民族家國記憶的媒體再現(xiàn)[D]. 張曉蕾.蘇州大學 2016
[7]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報道的框架分析[D]. 周鵬程.暨南大學 2016
[8]關于春晚建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的研究[D]. 馬路平.陜西師范大學 2015
[9]傳媒對雷鋒集體記憶的建構[D]. 趙淼.中山大學 2014
[10]媒體紀念中的“抗日戰(zhàn)爭”記憶[D]. 袁慧.復旦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368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36809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