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
本文關鍵詞:歐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向度和張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2009年
我們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文學史觀
曾慶瑞
【摘要】:正多年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學科領域里流傳著一些調(diào)侃式的語言。比如,"生平傳記、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地位影響"的"十六字箴言","魯、郭、茅、巴、老、曹"的"六家要訣","魯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紅線真經(jīng)",等等。所謂"十六字箴言"指的是用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大家支撐整個文學史的建構。"紅線真經(jīng)"是指"文革"中中國現(xiàn)代文學
【分類號】:I209
【正文快照】:
多年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學科領域里流傳著一些調(diào)侃式的語言。比如,“生平傳記、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地位影響”的“十六字哉言”,“魯、郭、茅、巴、老、曹”的“六家要訣”,“魯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紅線真經(jīng)”,等等。所謂“十六字哉言”指的是用魯迅、郭沫若、茅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謝偉民;;學科召喚新一代的崛起——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創(chuàng)新座談會(1988)綜述[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溫儒敏;從學科史回顧八十年代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辜也平;近二十年來巴金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宮立;我把‘正業(yè)’看得很神圣[D];汕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筱玲;主體文學史觀的制約作用──對唐弢和司馬長風文學史著作的思考[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2 王衛(wèi)平;;論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J];文藝爭鳴;2006年02期
3 廖廣莉;湯溢澤;;文學史觀的失誤與拯救——以1912—1949年文學史為例[J];求索;2010年07期
4 龍其林;;當代小說史觀的理論拓展——評吳培顯《當代小說敘事話語范式初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楊曦;潘年英;;“多民族文學史觀”之管見[J];民族文學研究;2008年02期
6 曹慧敏;;淺論劉勰的文學史觀及其現(xiàn)代啟示[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7 田悅芳;;重寫文學史思潮中的文學史觀探析[J];長城;2010年06期
8 龍其林;;重寫文學史的另一種可能——由《當代小說敘事話語范式初探》說開去[J];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何懿;;文變?nèi)竞跏狼? 興廢系乎時序——劉勰文學史觀中的“民俗”因素芻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02期
10 淑賢,韶玉;《兩宋文學史》的新文學史觀芻評[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慶瑞;;我們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文學史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朱德發(fā);;一份“文學史觀討論”的答卷[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黃修己;;文學史的史學品格[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羅云鋒;;綜論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史書寫——兼及考據(jù)化學術背景對文學史書寫的影響[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5 溫儒敏;;文學史觀的建構與對話——圍繞初期新文學的評價[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李曉峰;;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重要突破[A];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7 王敏;;他山之石:論宇文所安之翻譯文學史觀——以唐“尋訪不遇詩”和“相期不遇詩”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學的走向——由兩篇小說佚文說開去[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賀桂梅;;《中國當代文學史》研討會紀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6)[C];1999年
10 楊洪承;;主體·變動·多樣·世界眼光——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和編寫的思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尤格;[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馬銀琴;[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莊來來;[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曉厚;[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躍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記者 魯大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周紅;[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納張元;[N];文藝報;2011年
9 史元明;[N];文學報;2007年
10 張福貴 吉林大學文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云鋒;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蘇永延;復旦大學文學史傳統(tǒng)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彭松;歐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向度和張力[D];復旦大學;2008年
4 杜傳坤;荊棘路上的光榮[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田恩銘;兩《唐書》中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姜曉云;錢基博和他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精瑛;中國文學史中的古代戲曲研究(1904-1949)[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8 武新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D];復旦大學;2004年
9 張德明;現(xiàn)代與反現(xiàn)代張力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四川大學;2004年
10 李仰智;應然存在的已然追問[D];河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強;顛覆與重構:論胡適的新文學史觀[D];青島大學;2010年
2 賀陽陽;王瑤文學史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林超;論鄭振鐸的文學史觀[D];揚州大學;2004年
4 顧春花;論胡適的文學史思想[D];揚州大學;2003年
5 戚萍;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D];青島大學;2006年
6 裴媛媛;突變與漸變的歷史機緣[D];聊城大學;2008年
7 張德強;論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文學史建構方式、文學史觀和批評標準[D];吉林大學;2006年
8 肖元初;《宋書·謝靈運傳論》的文學史論[D];湘潭大學;2004年
9 韓慧賢;論梁啟超的文學史思想[D];揚州大學;2005年
10 譚瓊;兩《唐書》文學批評比較研究[D];汕頭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歐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向度和張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2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4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