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7~2016)》的隱喻現(xiàn)象分析
本文關鍵詞:《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7~2016)》的隱喻現(xiàn)象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隱喻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關注政治語篇中隱喻的使用狀況。2004年,斯坦貝克在認知隱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批評性隱喻分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隱喻,綜合利用批評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來分析隱喻,旨在揭示政治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態(tài)度和信念。在政治語篇的隱喻研究領域,漢語研究比英語研究起步晚,其數(shù)量更少。本文試圖從批評性隱喻分析角度對《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7~2016)》中的概念隱喻進行分析。由于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高頻度化,要窮盡漢語語料中的每一個隱喻現(xiàn)象是不可能的。本研究聚焦語料中存在的主導概念隱喻和特色隱喻,并分析其潛在的隱喻功能,揭示政治語篇背后所隱藏的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理念。同時,指出影響某些隱喻的其他因素,如認知因素、語用因素、歷史和文化因素。本文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探究《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7~2016)》中的隱喻現(xiàn)象。用Word 2007確定潛在的隱喻關鍵詞,并用圖表來反映各種隱喻十年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Excel 2007工具計算出標準化頻率,確定隱喻性表達所占的比例。通過分析,整理出報告中存在的六類隱喻,分別是建筑隱喻、旅行隱喻、戰(zhàn)爭隱喻、家庭隱喻、植物隱喻、圓圈隱喻。其中,建筑隱喻、旅程隱喻和戰(zhàn)爭隱喻是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三種隱喻模式。這些隱喻的使用表明,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其當前任務是發(fā)展經(jīng)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來往,尤其是與發(fā)達國家間的往來。同樣,從家庭隱喻、植物隱喻、圓圈隱喻在《政府報告》中的使用,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內(nèi)外政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和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本文作為研究概念隱喻與政治語篇關系的嘗試之一,旨在發(fā)現(xiàn)政治語篇中的隱喻及其背后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同時,希望本文對批評性隱喻分析理論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支持,對政府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民眾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方針政策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隱喻 批評隱喻分析 意識形態(tài) 政府工作報告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5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0-11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1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Research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32
- 2.1 Traditonal Metaphor Theory13-15
- 2.1.1 Comparison Theory and Substitution Theory14
- 2.1.2 Interaction Theory14-15
- 2.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15-22
- 2.2.1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17-18
- 2.2.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18-22
- 2.3 Metaphor and Thought22-25
- 2.3.1 Metaphor, Ideology and Thought22-23
- 2.3.2 Metaphor and Pragmatics23-25
- 2.4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s25-27
- 2.5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27-32
- 2.5.1 Introduction of CMA27-28
- 2.5.2 Procedures of CMA28-30
- 2.5.3 CMA in Political Discourses30-32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32-35
- 3.1 Research Questions32
- 3.2 Data Collection32-33
- 3.3 Method of the Research33-35
- 3.3.1 Quantitative Analysis33
- 3.3.2 Qualitative Analysis33-35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35-75
- 4.1 Dominant Metaphors in the Reports35-63
- 4.1.1 Building Metaphor35-41
- 4.1.2 Journey Metaphor41-45
- 4.1.3 War Metaphor45-51
- 4.1.4 Family Metaphor51-55
- 4.1.5 Plant Metaphor55-60
- 4.1.6 Circle Metaphor60-63
- 4.2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Metaphors Adopted in Political Discourses63-68
- 4.2.1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Selection63-64
- 4.2.2 Function of Emotions Arousing64-66
- 4.2.3 Function of Cohesion66-68
- 4.3 Multipl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Metaphors68-75
- 4.3.1 Cognitive Motivation68-69
- 4.3.2 Pragmatic Motivation69-72
- 4.3.3 Culture and History72-7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5-78
- 5.1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75-76
- 5.2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76-77
- 5.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77-78
- Bibliography78-83
- Appendix83-8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84-86
- Acknowledgements8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利生;;談談 metaphor 的結(jié)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1年06期
2 張杰;朱亞梅;;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Life[J];快樂閱讀;2011年26期
3 潘麗霞;;A study of time-space metaphor[J];青春歲月;2012年16期
4 張積模;;淺析metaphor[J];英語知識;1998年09期
5 鐘明國;隱喻與“metaphor”含義的對比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范鐸;;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7年01期
7 李凡凡;;On Animal Metaphor[J];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8 賈燕梅;;The Complexity of Metaphor[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05期
9 賀華麗;;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10 王晶;;Metapho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李妙;;隱喻力、創(chuàng)造力與兒童教學(英文)[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毛永波;;隱喻擴展與義項建立[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5 湯漫江;;A Contrastive Study on Information 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郭愛萍;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徐章宏;隱喻話語理解的語用認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3 孫毅;隱喻機制的勸諫性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尹丕安;R-A-C-C架構:《圣經(jīng)》隱喻闡釋的語用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辛;唐詩中花的概念隱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李穎;漢語“裸X”構式的多重壓制模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葛歡歡;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隱喻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4 康永梅;內(nèi)蒙古草原歌曲歌詞中隱喻表達的認知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5 王小芳;批評隱喻分析視角下《人民日報》元旦社論(1978-2015)中的隱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6 程靜;[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年
7 黑麗莉;《豐乳肥臀》中的概念隱喻及其英譯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8 武巧霞;《五號屠場》的隱喻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9 明瑞龍;中國法庭話語隱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10 李燕飛;《動物園故事》連貫機制的認知詩學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7~2016)》的隱喻現(xiàn)象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3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44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