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研究
本文關鍵詞:《俗言》研究
【摘要】:《俗言》是明代著名學者楊慎所撰的一部以“考訂俗語之原本經傳者,又記各書所載方言,注其出處”(《俗言·序》)[1]的筆記類雜書。該書或記錄各書所載方言俗語,或考訂其本源出處。書中條目不多,但所收錄的條目很大比例都是民俗語匯,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研究價值和語言研究價值。論文以民俗語言學的學科視角,從思想和內容兩個層面對《俗言》作專書的綜合研究,以期最大化的發(fā)掘《俗言》的民俗語言價值。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即論文第一章《俗言》概述,主要從《俗言》的作者、《俗言》的成書、《俗言》的編撰特色三方面來對《俗言》作概述性的闡述。第二部分為論文的二、三、四章,從思想的層面來探究《俗言》體現的民俗語言思想。這部分分別從楊慎的治學之道、俗文學研究和考據研究這三方面建立起一個輯釋《俗言》的鏈條。這部分突出觀照到楊慎的民間文學研究,進而關聯(lián)到他的民俗語言意識。將《俗言》放入楊慎其他的民俗語言研究成果中去研究,從而拓寬研究層面,以更廣闊的視角來探求輯釋《俗言》的原因和方法手段。出于字數和篇章布局的考慮,第二部分沒有合為一章。第三部分為論文第五章,這部分主要從內容的層面對《俗言》進行研究,即民俗語匯研究。針對《俗言》所輯錄和考訂的民俗語匯,運用民俗語言學原理對這些民俗語匯進行專項研究,這也是民俗語言學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第四部分為論文第六章,該章將《俗言》與《語竇》、《俗說》進行比較,主要從作者與成書,收詞內容與數量,結構體例,辭書性質等幾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從而更好的彰顯《俗言》一書獨特的文化價值。結語部分總結全文的研究成果,重申了本文從民俗語言學學科視角研究《俗言》的重要意義,并希望以此喚醒學界對這一珍稀文本的重視,并對民俗語匯的發(fā)掘搶救工作做出貢獻。
【關鍵詞】:《俗言》 楊慎 俗文學 民俗語匯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2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9
- 二、研究現狀9-10
- 三、研究方法10-12
- 第一章 《俗言》概述12-16
- 一、《俗言》之作者12
- 二、《俗言》之成書12-14
- (一)成書過程12-13
- (二)版本系統(tǒng)13
- (三)內容概要13-14
- 三、《俗言》之特色14-16
- (一)行文靈活的筆記體文體特征14
- (二)求典、考源為主的釋詞方式14-15
- (三)辨音、釋義相結合的訓釋方式15-16
- 第二章 輯釋《俗言》的思想源起16-22
- 一、楊慎的治學思想特點16-19
- (一)善于質疑與大膽求證17
- (二)博覽群書與“博約”結合17-19
- (三)躬親實踐與“實證”哲學19
- 二、楊慎的語言觀19-20
- 三、楊慎的“雅俗觀”及其民俗語言意識20-22
- 第三章 輯釋《俗言》的學術基礎22-30
- 一、民俗語言文化與俗文學創(chuàng)作22-23
- 二、楊慎的俗文學創(chuàng)作與《俗言》的輯釋23-28
- (一)散曲23-26
- (二)彈詞26-27
- (三)竹枝詞27-28
- 三、關于《古今風謠》、《古今諺》與《俗言》的輯釋28-30
- 第四章 輯釋《俗言》的學術方法30-33
- 一、考據學方法30-31
- (一)無徵不信的求證法30
- (二)以小學為研究工具30-31
- 二、文獻學方法31-33
- (一)注重漢唐注疏31
- (二)正文字、明音義31-32
- (三)注重版本32-33
- 第五章 《俗言》的民俗語匯研究33-39
- 一、《俗言》的民俗語匯溯源34-37
- (一)溯源原則34-35
- (二)語匯來源35-37
- 二、《俗言》所輯民俗語匯的特征37-39
- (一)地域性37
- (二)傳承性37-38
- (三)民族性38-39
- 第六章 《俗言》與《語竇》、《俗說》之比較39-45
- 一、《俗言》與《語竇》之比較40-42
- (一)《俗言》與《語竇》的共同之處40-41
- (二)《俗言》與《語竇》的差異41-42
- 二、《俗言》與《俗說》之比較42-45
- (一)《俗言》與《俗說》的共同之處42-43
- (二)《俗言》與《俗說》的差異43-45
- 結語45
- 參考文獻45-47
- 后記47-48
- 個人簡歷48-49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學君;從書面到口頭:關于民間文學研究的反思[J];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04期
2 黃紅春;邱顯平;;論江西紅色文化與民間文學研究的結合[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1期
3 陳志勤;;近20年來日本民間文學研究概述——以有關中國的研究為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陳剛;梁家勝;;再回田野:對民間文學研究現狀的反思[J];棗莊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陳玉平;;三十年來貴州民間文學研究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陳友康;;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實困境與未來出路[J];河北學刊;2009年01期
7 李欣;;中國近代民間文學研究概述[J];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8 鐘俊昆;曾曉林;;客家民間文學研究現狀與后續(xù)發(fā)展論[J];農業(yè)考古;2010年06期
9 馬世才;高一惠;;當代回族民間文學研究述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吳新鋒;;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呂微;;前言:從“我們和他們”到“我與你”[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后記[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納楊;讓民間文學研究走出困境[N];文藝報;2001年
2 陳聞錄;走出民間文學研究的困境[N];中國文化報;2001年
3 安德明;民間文學研究三十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項江濤;“非遺”時代民間文學研究迎來新契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5 王平凡;賈芝對民間文學研究的拓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北京大學中文系 陳連山;被忽略的“口頭性”研究[N];社會科學報;2004年
7 ?;文化視野中的民間文學研究[N];文藝報;2006年
8 高有鵬;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新階段[N];中國藝術報;2007年
9 本報駐柏林記者 柴野;格林兄弟——德國語言文字的泰斗[N];光明日報;2005年
10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戶曉輝;童話的生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覃繼督;“表演理論”在中國民間文學研究中的應用述評[D];云南大學;2011年
2 阿榮塔娜;英雄索諾的民間文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嚴莉燕;周作人的民間文學研究與其文藝思想[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4 劉歡;《俗言》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77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97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