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合成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的網絡語言隱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1 01:03
本文關鍵詞:基于概念合成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的網絡語言隱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網絡語言 隱喻 概念整合理論 關聯(lián)理論 意義構建
【摘要】:本文結合了概念合成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以David Crystal在2004年出版的《網絡語言專門詞典》為例,著重研究了其中借由隱喻而將詞義引申到日常用語的具有新意義新用法的網絡語言,分析隱喻對網絡語言的意義擴展作用。概念整合理論認為人們在說話和思考過程中構建各種心理空間,并將這些心理空間加以整合形成合成空間。隱喻涉及源域和目標域之間跨空間的映射。通過映射,源域和目標域的結構被選擇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間,通過組合、擴展及完善最終形成生成結構,而隱喻的意義正是來自于生成結構。本文分析了網絡語言隱喻中心理空間的構建,和跨空間映射,以及合成空間中的生成結構。通過研究,論文提出網絡語言的意義擴大和變遷是在網絡語言使用者交際過程中產生的,其意義變遷產生于明示-推理交際過程。將網絡語言應用于非網絡環(huán)境的日常交際中形成的隱喻將引導聽者推導出其隱含義完成詞義的擴大。網絡語言隱喻意義理解背后的認知過程就是使用者推導出網絡語言明示義和隱含義的過程。網絡語言隱喻意義的理解可以由概念整合模型來分步解釋,并結合關聯(lián)理論所提出的關聯(lián)性原則,由關聯(lián)性原則補充完善概念整合理論在選擇性投射機制上的解釋不足,以及在體現(xiàn)語境因素上的不足。在兩大理論結合的背景下,概念整合理論中的輸入空間,在關聯(lián)理論觀點影響下被具體細化為顯性輸入空間和隱性輸入空間。關聯(lián)理論將交際看作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認知語境的交互。因此話語刺激信號形成了顯性輸入空間,而從聽話人長期記憶中被激活,被調用的定識則形成了隱性輸入空間,語境的影響就體現(xiàn)在了隱性輸入空間中的概念元素的動態(tài)選擇上。結合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所得出的隱喻擴展語義通用模型如下。話語本身不能代表思想,但作為思想的形式表現(xiàn)對話語接受者形成刺激,激活聽話人認知語境,這個動態(tài)的,作為工作記憶而被調用的認知語境其中包含的定識是根據(jù)和刺激信號的關聯(lián)度來篩選的。隨后由話語構成的顯性輸入空間和認知語境構成的隱性輸入空間內的元素會在關聯(lián)原則制約下有選擇性地被映射到生成空間或者說語用推理空間內,目的在于生成花費心力較小,而認知效果較大的原本不存在于任何一個輸入空間內的對應關系,隱喻的本體和喻體這兩個原本并沒有聯(lián)系的概念就由語用推理聯(lián)系了起來,這一新的語義網絡結構被投射到復合空間內生成了新創(chuàng)結構。由此隱喻的創(chuàng)造(或理解)過程和新意義的創(chuàng)造(或理解)過程就完成了,整個概念整合的過程都受到關聯(lián)原則的約束以取得最優(yōu)合成。在網絡語言的語境下最優(yōu)整合是指能夠產生新鮮意義讓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整合。新的語義網絡結構會添加到長期記憶中成為個人認知語境總和的一部分。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文章進一步指出日漸普及的網絡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給人們帶來了新體驗形成了新概念,并產生了新隱喻,而與此同時隱喻對于主題訴求直觀、簡潔、震撼,新奇的效果又推動了網絡語言的傳播。論文從認知的角度解讀網絡語言中隱含的隱喻,希望為隱喻的研究豐富語料,檢驗并完善概念整合理論的映射模型,同時為人們理解語義的引申和變遷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網絡語言 隱喻 概念整合理論 關聯(lián)理論 意義構建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5
【目錄】:
- Abstract4-6
- 摘要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6
- 1.0. The Main Idea of This Study10-12
- 1.1. Motivation for This Research12-13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13-14
- 1.3.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40
- 2.1. Literature Review of Netspeak16-21
- 2.1.1. Definition of Netspeak16-18
-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Metspeak18-21
- 2.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21-33
- 2.2.1. Mental Space23-24
- 2.2.2. Mappings24-25
- 2.2.3. Conceptual Blending25-33
- 2.3. Relevance Theory33-40
- 2.3.1.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MutualManifestation33-34
- 2.3.2. The Concept of Relevance34-36
- 2.3.3. Metaphor and Relevance Theory36-40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tegrating of CBT and RT40-56
- 3.1. Metaphor Motivations40-42
- 3.2. Metaphor Generality42-44
- 3.3. On-Line Metaphoric Meaning Construction44-52
- 3.3.1. Contextual Variable44-47
- 3.3.2. Determination of Input Space47-50
- 3.3.3. Pragmatic Inference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50-52
- 3.4. The Integration of CBT and RT52-56
- Chapter 4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Netspeak Metaphor56-77
- 4.1. Interpreting On-line Conversation as 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56-62
- 4.1.1. Netspeak as Ostensive Stimulus56-58
- 4.1.2. Information Asymmetry & Optimal Relevance in Netspeak58-60
- 4.1.3. Explicature and Implicature in Netspeak60-62
- 4.2. CBT & RT Blending Network Model62-77
- 4.2.1. Informative Space, Reference Space, and Optimal Blend62-67
- 4.2.2. A Structured Blend67-68
- 4.2.3. 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 Model68-77
- Chapter 5 Conclusion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77-81
- 5.1. Findings77-79
- 5.2.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79
- 5.3.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79-81
- Bibliography81-85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85-86
- acknowledgements86-88
- 附件8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劉先寬;;基于語料庫的網絡語言的隱喻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林麗君;;隱喻在新詞中的體現(xiàn)[J];東岳論叢;2010年02期
3 劉茹斐;;中英網絡新詞的隱喻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申德安;;英漢新詞語義建構的認知語言學研究[J];考試周刊;2007年53期
5 蔣勇,馬玉蕾;SB與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語學刊;2003年01期
6 何奕嬌;;試論認知語言學與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J];外語學刊;2007年05期
7 郭艷;肖美華;;論網絡語言的隱喻、轉喻認知機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肖清玲;;從語用—認知的角度看隱喻的意義擴展和意義創(chuàng)造功能[J];文教資料;2008年31期
9 王文斌,林波;英語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探究——兼論RT與CB的互補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潘雪;概念整合理論與關聯(lián)理論整合框架下的廣告隱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喬建華;漢語網絡新詞的認知闡釋[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09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70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