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及其否定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22 12:40
本文運用構式語法和三個平面語法理論,對搜集的大量與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及其否定式相關的語料進行了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面的分析。對現(xiàn)代漢語中“V得這么/那么A”及其否定格式進行詳細的歸類和描寫,并對相關的實例和數(shù)據(jù)進行解釋。文章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句法層面,對“V得這么/那么A”中的變量“v”和“A”在音節(jié)、詞匯和兩者關系特點進行了分析,進而歸納出變量“V”音節(jié)上以單音節(jié)為主,少數(shù)雙音節(jié)的特點;詞匯上,單音節(jié)詞為主,但以雙音節(jié)詞出現(xiàn)時詞匯多為聯(lián)合式或動補式。變量“A”音節(jié)上呈現(xiàn)出以單音節(jié)為主,其次是雙音節(jié),同時存在少數(shù)的多音節(jié)形容詞的特點;詞匯上,相對性質形容詞為主,有少數(shù)狀態(tài)形容詞及短語!癡”與“A”構成中補、狀中的關系。在句法功能上,“V得這么/那么A”格式能夠充當句子成分(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充當分句(解說分句、因果分句、順承分句)、獨立成句。該格式在句中充當謂語成分是最常見的形式。語義層面,對變量“V”和“A”的語義特點進行了分析。把變量“V”的表意類型分成了心理、五官、手部和足部動作、趨向動作、借助工作實施的動作和抽象動作;語義特征方面,以[+動作性]...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對象
0.2 研究現(xiàn)狀
0.2.1 程度范疇的研究
0.2.2 相關構式研究
0.3 研究背景及方法
0.3.1 理論背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意義
0.4 語料來源
第1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句法研究
1.1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中變量“V”和“A”的特點
1.1.1“V得這么/那么A”中“V”的特點
1.1.2“V得這么/那么A”中“A”的特點
1.1.3“V”與“A”的關系特點
1.2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句法功能
1.2.1 充當句子成分
1.2.2 充當分句
1.2.3 獨立成句
第2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語義特點
2.1“V得這么/那么A”中“V”的“語義”特點
2.1.1 變項“V”的表意類型
2.1.2 變項“V”的語義特征
2.2“V得這么/那么A”中“A”的語義特點
2.2.1 變項“A”的語義特征
2.2.2“A”的以中性詞為主
2.3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語義特點
2.3.1 主觀性
2.3.2 對動作行為補充說明
第3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語用研究
3.1“V得這么/那么A”在各句類中的特點
3.1.1 陳述句
3.1.2 疑問句
3.1.3 感嘆句
3.2“V得這么/那么A”的篇章特點
3.2.1 話題說明功能
3.2.2 篇章銜接功能
3.3“V得這么/那么A”的語體特點
第4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對比及否定詞的位置
4.1“V得這么/那么A”中“這么”、“那么”的轉換機制
4.1.1“這么”、“那么”的可互換情況
4.1.2“這么”、“那么”的不可互換情況及制約原因
4.2“V得這么/那么A”中否定詞“不”、“沒”位置與句意的關系
4.2.1.四種格式的句法功能
4.2.2 四種格式對“A”主觀否定程度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這么”、“那么”的邏輯關系差異探析[J]. 李晉霞.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1(03)
[2]“多么”、“那么”對比分析[J]. 白慧潔. 語文知識. 2011(01)
[3]“這么”“那么”的近現(xiàn)代用法比較[J]. 宋彥云. 語文學刊. 2010(15)
[4]試論“V不得”與“不得V”的換用條件[J]. 王衛(wèi)兵. 畢節(jié)學院學報. 2009(11)
[5]現(xiàn)代漢語程度范疇研究述評[J]. 陶璦麗.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5)
[6]“V得O”與“VO不得”格式不對稱原因探析[J]. 王文靜. 語文學刊. 2009(09)
[7]“這么”和“那么”篇章不對稱考察[J]. 楊玉玲. 語言文字應用. 2007(04)
[8]表量級遞推的“N中的N”[J]. 王潔. 廣西社會科學. 2007(05)
[9]也談能性述補結構“V(O)不得”的來源[J]. 付義琴.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10]“得”字的語法化和“得”字補語[J]. 曹秀玲.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3)
碩士論文
[1]“X不得”格式的歷史發(fā)展[D]. 陳寶珠.浙江師范大學 2011
[2]“VR”與“V得/不R”結構比較[D]. 彭苗苗.蘇州大學 2010
[3]“A沒有(B)那么+形容詞”的修辭功能及語用空間[D]. 錢軒.華東師范大學 2009
[4]“A有/沒有B(這么/那么)X”的語義認知分析[D]. 張艷艷.廣西師范大學 2007
[5]“V得/不C”結構研究[D]. 孫放.吉林大學 2006
[6]程度范疇的韓漢對比研究[D]. 樸銀周.華東師范大學 2005
[7]論現(xiàn)代漢語的程度范疇[D]. 李琳.東北師范大學 2004
[8]唐以前“得”字及相關“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 馬慧.湖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297172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對象
0.2 研究現(xiàn)狀
0.2.1 程度范疇的研究
0.2.2 相關構式研究
0.3 研究背景及方法
0.3.1 理論背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意義
0.4 語料來源
第1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句法研究
1.1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中變量“V”和“A”的特點
1.1.1“V得這么/那么A”中“V”的特點
1.1.2“V得這么/那么A”中“A”的特點
1.1.3“V”與“A”的關系特點
1.2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句法功能
1.2.1 充當句子成分
1.2.2 充當分句
1.2.3 獨立成句
第2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語義特點
2.1“V得這么/那么A”中“V”的“語義”特點
2.1.1 變項“V”的表意類型
2.1.2 變項“V”的語義特征
2.2“V得這么/那么A”中“A”的語義特點
2.2.1 變項“A”的語義特征
2.2.2“A”的以中性詞為主
2.3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語義特點
2.3.1 主觀性
2.3.2 對動作行為補充說明
第3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語用研究
3.1“V得這么/那么A”在各句類中的特點
3.1.1 陳述句
3.1.2 疑問句
3.1.3 感嘆句
3.2“V得這么/那么A”的篇章特點
3.2.1 話題說明功能
3.2.2 篇章銜接功能
3.3“V得這么/那么A”的語體特點
第4章 程度構式“V得這么/那么A”的對比及否定詞的位置
4.1“V得這么/那么A”中“這么”、“那么”的轉換機制
4.1.1“這么”、“那么”的可互換情況
4.1.2“這么”、“那么”的不可互換情況及制約原因
4.2“V得這么/那么A”中否定詞“不”、“沒”位置與句意的關系
4.2.1.四種格式的句法功能
4.2.2 四種格式對“A”主觀否定程度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這么”、“那么”的邏輯關系差異探析[J]. 李晉霞.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1(03)
[2]“多么”、“那么”對比分析[J]. 白慧潔. 語文知識. 2011(01)
[3]“這么”“那么”的近現(xiàn)代用法比較[J]. 宋彥云. 語文學刊. 2010(15)
[4]試論“V不得”與“不得V”的換用條件[J]. 王衛(wèi)兵. 畢節(jié)學院學報. 2009(11)
[5]現(xiàn)代漢語程度范疇研究述評[J]. 陶璦麗.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5)
[6]“V得O”與“VO不得”格式不對稱原因探析[J]. 王文靜. 語文學刊. 2009(09)
[7]“這么”和“那么”篇章不對稱考察[J]. 楊玉玲. 語言文字應用. 2007(04)
[8]表量級遞推的“N中的N”[J]. 王潔. 廣西社會科學. 2007(05)
[9]也談能性述補結構“V(O)不得”的來源[J]. 付義琴.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10]“得”字的語法化和“得”字補語[J]. 曹秀玲.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3)
碩士論文
[1]“X不得”格式的歷史發(fā)展[D]. 陳寶珠.浙江師范大學 2011
[2]“VR”與“V得/不R”結構比較[D]. 彭苗苗.蘇州大學 2010
[3]“A沒有(B)那么+形容詞”的修辭功能及語用空間[D]. 錢軒.華東師范大學 2009
[4]“A有/沒有B(這么/那么)X”的語義認知分析[D]. 張艷艷.廣西師范大學 2007
[5]“V得/不C”結構研究[D]. 孫放.吉林大學 2006
[6]程度范疇的韓漢對比研究[D]. 樸銀周.華東師范大學 2005
[7]論現(xiàn)代漢語的程度范疇[D]. 李琳.東北師范大學 2004
[8]唐以前“得”字及相關“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 馬慧.湖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297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29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