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給”句復合生成機制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23:12
“V給”句是雙賓語句的一個次類,同時又是給字句的一種,是口語中的一種常見句式。以往學界關注的焦點往往是雙賓語句或者給字句相關句式的比較研究,“V給”句的研究散見其中。本文將以現代漢語“V給”句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包括“V給”句的動詞類型及語義分類的句法語義分析,“V給”句構式分析,以及首次對“V給”句的產生機制和動因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首先對“V給”句進行全面的共時平面的描寫,把“V給”句的動詞分為固有給予類、信息傳遞類、瞬時拋物類、持續(xù)傳遞類、遠程給予類以及服務義類動詞等六類并詳細描寫了不同類型動詞的語義特征以及所構成的“V給”句的句法轉換限制。并歸納出“V給”句的主語Np1、直接賓語Np3以及間接賓語Np2的分類及語義特征。然后考察了“V給”句的句式特征。接著本文以Goldberg的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為依托,詳細考察了“V給”句六種不同動詞類型所聯系的參與者角色,“V給”構式與不同動詞類型的熔合形式按照角色數量和被側重的狀態(tài)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對“V給”句構式所表示的事件類型與動詞類型表示的事件類型的關系以及動詞類型能產性進行了分析。在描寫其他給字句相...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V給"句的句法語義研究
1.2.2 "V給"句的句式研究
1.2.3 "給"的詞性問題研究
1.2.4 "V給"句來源問題的研究
1.3 存在的問題
1.4 理論、方法及語料來源
1.4.1 解決問題擬采用的理論、方法
1.4.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V給"句的句法語義分析
2.1 引言
2.2 "V給"的句法語義分析
2.2.1 "給"的詞性及其句法特征
2.2.2 動詞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3 Np_1的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4 Np_2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5 Np_3類型和語義特征
2.6 "V給"句的句式特征
2.6.1 與相關句式的句式變換
2.6.2 "V給"句的隱喻擴展
2.7 "V給"句的其他特征
2.8 小結
第三章 "V給"句構式考察與相關構式的聯接
3.1 引言
3.2 構式語法理論
3.3 "V給"句構式義分析
3.3.1 動詞參與者角色
3.3.2 "V給"句構式的論元角色
3.3.3 動詞角色與"V給"構式論元角色的熔合
3.3.4 動詞意義和"V給"句構式意義的關系
3.3.5 "V給"句構式的多義性
3.3.6 "V給"句構式的部分能產性
3.4 "V給"句構式與相關構式的聯接
3.4.1 雙賓語句構式淺析
3.4.2 轉移終點構式淺析
3.4.3 受益者介詞結構構式淺析
3.4.4 相關構式間的聯接
3.5 小結
第四章 "V給"句的產生機制與動因
4.1 引言
4.2 "V給"句的生成機制
4.2.1 "V給"句生成的歷時依據
4.2.2 "V給"句生成的句法環(huán)境
4.2.3 "V給"句生成的語義制約
4.2.4 "V給"句生成的語音制約
4.3 "V給"句產生的動因
4.3.1 認知動因
4.3.2 動補結構的類推作用
4.4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賜予類動詞+代詞+名詞”為雙賓句式——從《詩經》“永錫爾類”的訓釋談起[J]. 于智榮. 漢字文化. 2007(06)
[2]“給予”類三價動詞構成的句式及其論元缺省的認知解釋[J]. 陳昌來. 漢語學習. 2007(03)
[3]現代漢語“給”字句的語義類型與語義特征[J]. 周紅.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3)
[4]再論現代漢語雙賓語句的句式原型[J]. 宋文輝,閻浩然. 語文研究. 2007(02)
[5]概念合成理論評述[J]. 田聰.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S3)
[6]概念整合理論的發(fā)展與理論前沿[J]. 王正元.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6(06)
[7]古漢語中處所類雙賓句的歷史考察[J]. 王建軍. 漢語學報. 2006(04)
[8]現代漢語兩類雙及物動結式的配位方式[J]. 宋文輝.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4)
[9]“糅合”和“截搭”[J]. 沈家煊.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4)
[10]《元刊全相平話五種》中的介詞“與”[J]. 何輝鳳,唐韻.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6(09)
碩士論文
[1]基于構塊語法的現代漢語“給”字句研究[D]. 胡慧盈.安徽大學 2007
[2]現代漢語復雜“給”字句的最簡探究[D]. 趙東升.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2002
本文編號:3209160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V給"句的句法語義研究
1.2.2 "V給"句的句式研究
1.2.3 "給"的詞性問題研究
1.2.4 "V給"句來源問題的研究
1.3 存在的問題
1.4 理論、方法及語料來源
1.4.1 解決問題擬采用的理論、方法
1.4.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V給"句的句法語義分析
2.1 引言
2.2 "V給"的句法語義分析
2.2.1 "給"的詞性及其句法特征
2.2.2 動詞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3 Np_1的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4 Np_2類型及其語義特征
2.5 Np_3類型和語義特征
2.6 "V給"句的句式特征
2.6.1 與相關句式的句式變換
2.6.2 "V給"句的隱喻擴展
2.7 "V給"句的其他特征
2.8 小結
第三章 "V給"句構式考察與相關構式的聯接
3.1 引言
3.2 構式語法理論
3.3 "V給"句構式義分析
3.3.1 動詞參與者角色
3.3.2 "V給"句構式的論元角色
3.3.3 動詞角色與"V給"構式論元角色的熔合
3.3.4 動詞意義和"V給"句構式意義的關系
3.3.5 "V給"句構式的多義性
3.3.6 "V給"句構式的部分能產性
3.4 "V給"句構式與相關構式的聯接
3.4.1 雙賓語句構式淺析
3.4.2 轉移終點構式淺析
3.4.3 受益者介詞結構構式淺析
3.4.4 相關構式間的聯接
3.5 小結
第四章 "V給"句的產生機制與動因
4.1 引言
4.2 "V給"句的生成機制
4.2.1 "V給"句生成的歷時依據
4.2.2 "V給"句生成的句法環(huán)境
4.2.3 "V給"句生成的語義制約
4.2.4 "V給"句生成的語音制約
4.3 "V給"句產生的動因
4.3.1 認知動因
4.3.2 動補結構的類推作用
4.4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賜予類動詞+代詞+名詞”為雙賓句式——從《詩經》“永錫爾類”的訓釋談起[J]. 于智榮. 漢字文化. 2007(06)
[2]“給予”類三價動詞構成的句式及其論元缺省的認知解釋[J]. 陳昌來. 漢語學習. 2007(03)
[3]現代漢語“給”字句的語義類型與語義特征[J]. 周紅.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3)
[4]再論現代漢語雙賓語句的句式原型[J]. 宋文輝,閻浩然. 語文研究. 2007(02)
[5]概念合成理論評述[J]. 田聰.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S3)
[6]概念整合理論的發(fā)展與理論前沿[J]. 王正元.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6(06)
[7]古漢語中處所類雙賓句的歷史考察[J]. 王建軍. 漢語學報. 2006(04)
[8]現代漢語兩類雙及物動結式的配位方式[J]. 宋文輝.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4)
[9]“糅合”和“截搭”[J]. 沈家煊.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4)
[10]《元刊全相平話五種》中的介詞“與”[J]. 何輝鳳,唐韻.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6(09)
碩士論文
[1]基于構塊語法的現代漢語“給”字句研究[D]. 胡慧盈.安徽大學 2007
[2]現代漢語復雜“給”字句的最簡探究[D]. 趙東升.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2002
本文編號:32091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20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