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方言中模糊詞隱喻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17:26
閩南語是南方方言中較為復雜的閩方言的一個分支,包括福建南部:廈門話、潮州話、文昌話、平陽、蒼南話、臺灣方言等分支。閩南語的研究,在語言學家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大多停留在語音、文字和語法的描述上;另一方面,模糊理論和隱喻理論的探討中,多以外國語料及共同語語料為基礎,方言語料則較少參與其中。本文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試圖使廈門方言參與到模糊和隱喻理論的研究當中,并探討廈門方言模糊詞隱喻的特性及價值。首先,伍鐵平先生在其《模糊語言學》中提到:模糊概念因地點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本文試圖以閩南語的代表之一——廈門方言為語料基礎。以廈門方言諺語,以及廈門方言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戲曲形式——歌仔戲為來源,對其中的模糊詞進行搜集整理。在此基礎上,結合模糊理論,從從模糊詞的類別意義入手,將廈門方言模糊詞分為:名詞性模糊詞、形容詞性模糊詞、動詞性模糊詞、代詞性模糊詞和數(shù)量詞性模糊詞等,并給予簡單的例釋。其次,隱喻的研究在不斷深入中,漸漸擺脫其作為辭格,充當語言現(xiàn)象的束縛,顯現(xiàn)出其在人類認知中的作用,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話題。隱喻,簡言之,是一種經(jīng)驗的映射,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映射到另一經(jīng)驗當中,是...
【文章來源】: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2. 研究現(xiàn)狀
3. 本文的研究思路
4. 理論基礎及原則方法
5. 閩南語分區(qū)簡介及語料來源
二、模糊詞隱喻與隱喻的模糊性
1. 模糊詞隱喻
2. 隱喻的模糊性
3. 模糊詞隱喻與隱喻模糊性的關系
三、廈門方言模糊詞分類及例釋
1. 名詞性模糊詞
2. 形容詞性模糊詞
3. 動詞性模糊詞
4. 代詞詞性模糊詞
5. 數(shù)量詞性模糊詞
四、廈門方言中模糊詞隱喻的分類
1. 基于認知語言學隱喻類型的劃分
2. 基于模糊詞在廈門方言隱喻中位置的劃分
五、廈門方言模糊詞隱喻的主要特性及其分析
1. 完形性
2. 表達準確性
3. 地域性
4. 文化一致性
六、廈門方言模糊語隱喻的價值論析
1. 修辭價值
2. 語言學價值
3. 認知價值
七、結語
1. 內(nèi)容總結
2. 觀點探討
3. 不足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參考文獻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認知隱喻中的模糊性[J]. 許學深,梁潤生. 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2]淺談閩南語的發(fā)展與地域聯(lián)系[J]. 林艷燕. 法制與社會. 2007(07)
[3]閩南習俗文化探析[J]. 張靜容.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4]1826-2004: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J]. 汪毅夫. 臺灣研究集刊. 2004(03)
[5]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征[J]. 束定芳.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8(06)
[6]“憤怒”的概念隱喻——英語、漢語語料[J]. 林書武.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02)
[7]語言·認知·隱喻[J]. 胡壯麟. 現(xiàn)代外語. 1997(04)
[8]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 林書武.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01)
[9]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 趙艷芳.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03)
[10]詞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J]. 袁毓林. 中國社會科學. 1995(01)
碩士論文
[1]近現(xiàn)代閩臺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D]. 陳藝鳳.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閩南語和普通話的語碼轉換之心理學分析[D]. 謝書書.福建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59790
【文章來源】: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2. 研究現(xiàn)狀
3. 本文的研究思路
4. 理論基礎及原則方法
5. 閩南語分區(qū)簡介及語料來源
二、模糊詞隱喻與隱喻的模糊性
1. 模糊詞隱喻
2. 隱喻的模糊性
3. 模糊詞隱喻與隱喻模糊性的關系
三、廈門方言模糊詞分類及例釋
1. 名詞性模糊詞
2. 形容詞性模糊詞
3. 動詞性模糊詞
4. 代詞詞性模糊詞
5. 數(shù)量詞性模糊詞
四、廈門方言中模糊詞隱喻的分類
1. 基于認知語言學隱喻類型的劃分
2. 基于模糊詞在廈門方言隱喻中位置的劃分
五、廈門方言模糊詞隱喻的主要特性及其分析
1. 完形性
2. 表達準確性
3. 地域性
4. 文化一致性
六、廈門方言模糊語隱喻的價值論析
1. 修辭價值
2. 語言學價值
3. 認知價值
七、結語
1. 內(nèi)容總結
2. 觀點探討
3. 不足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參考文獻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認知隱喻中的模糊性[J]. 許學深,梁潤生. 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2]淺談閩南語的發(fā)展與地域聯(lián)系[J]. 林艷燕. 法制與社會. 2007(07)
[3]閩南習俗文化探析[J]. 張靜容.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4]1826-2004: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J]. 汪毅夫. 臺灣研究集刊. 2004(03)
[5]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征[J]. 束定芳.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8(06)
[6]“憤怒”的概念隱喻——英語、漢語語料[J]. 林書武.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02)
[7]語言·認知·隱喻[J]. 胡壯麟. 現(xiàn)代外語. 1997(04)
[8]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 林書武.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01)
[9]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 趙艷芳.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03)
[10]詞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J]. 袁毓林. 中國社會科學. 1995(01)
碩士論文
[1]近現(xiàn)代閩臺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D]. 陳藝鳳.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閩南語和普通話的語碼轉換之心理學分析[D]. 謝書書.福建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1597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15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