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上/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31 02:04
本文通過對由方位詞“上”、“下”構成的格式“在X上/下”的空間義及其引申義(時間、范圍、主觀義等)的分析,揭示了該格式的語義表達特點及使用規(guī)律,尤其對其篇章功能進行了探討,從而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格式“在X上/下”的表義功能和用法特點。第一章分析“在X上/下”的語義,本章對方位詞“上”、“下”及“在X上/下”格式的語義作了詳細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在X上/下”格式的空間義:經歷了由具體空間義到抽象空間義的過程。其次分析了“在X上/下”格式由空間義引申出的時間、范圍、方面、主觀等抽象的意義!霸赬上/下”格式語義的演變主要是由隱喻機制造成的。第二章對“在X上”與“在X下”進行比較!霸赬上”與“在X下”格式在語義及其語法功能上存在著差異。受“上”、“下”的基本義與引申義的影響,“在x上”與“在X下”格式在語義表現上有對稱的一面,又有不對稱的一面;受“X”的性質影響,即當“X”為體詞性成分或謂詞性成分時,“在X上”與“在X下”格式在句法語義表現上都有所不同。第三章分析“在X上/下”中“在”的隱現情況!霸凇钡某霈F與隱去,對“在X上/下”格式的語義和句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語義上看,“在x上/下”...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現狀
(一) 對方位詞"上"、"下"的研究
(二) 對"在X上/下"格式的研究
三 選題依據和意義
四 語料來源
第一章 "在X上/下"的語義分析
一 "在X上/下"構成成分的語義
(一) "在"的語義特點
(二) "上"、"下"的語義特點
二 "在X上/下"的格式義
(一) "在X上/下"的空間義
(二) "在X上/下"的引申義
三 "在X上/下"的語義演變
(一) "在X上/下"語義演變的隱喻過程
(二) "在X上/下"語義演變的隱喻機制
四 小結
第二章 "在X上"與"在X下"的比較
一 "上"與"下"本義和引申義的比較
二 "在X上"與"在X下"中"X"的比較
(一) "X"為體詞性成分
(二) "X"為謂詞性成分
(三) "X"為成語
三 "在X上"與"在X下"的語義比較
(一) 相通之處
(二) 相異之處
四 小結
第三章 "在X上/下"中"在"的隱現情況
一 "在"的隱現規(guī)律
(一) "在"必須出現
(二) "在"一般不能出現
(三) "在"隱現自由
二 制約"在"隱現的句法、語義因素
(一) 制約"在"隱現的句法因素
(二) 制約"在"隱現的語義因素
三 小結
第四章 "在X上/下"的篇章分析
一 "在X上/下"在篇章中的呈現方式
二 "在X上/下"在篇章中的連接功能
(一) 篇章銜接功能
(二) 篇章連貫功能
三 "在X上/下"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情況
四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方位詞“上/下”看認知域刻劃的三組構件[J]. 蔡永強.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0(02)
[2]方位詞的立類過程及其意義[J]. 王紅廠.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3]方位詞研究綜述[J]. 王琳.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6)
[4]論漢語趨向動詞“上”和“下”的語法化和語義不對稱性[J]. 蕭佩宜.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9(01)
[5]“萬一”的語篇分析[J]. 張雪平. 世界漢語教學. 2009(01)
[6]復合方位詞“前后”“左右”“上下”研究[J]. 王紅廠,馬慶株. 南開語言學刊. 2008(02)
[7]“前”、“后”空間性與時間性的分析[J]. 薛向娟.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8(S1)
[8]現代漢語方位詞的定義、類型和范圍[J]. 馬鵬舉,鄭敏.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2)
[9]“上、下”的地位隱喻[J]. 于紅,戴衛(wèi)平.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2)
[10]方位詞“上、中、下”的分布及其認知意義(下)[J]. 張大紅,溫敏.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8(01)
碩士論文
[1]介詞框架“在X中”考察[D]. 顧振立.上海師范大學 2008
[2]“給”字句在篇章中的使用考察[D]. 蔣曉玲.浙江師范大學 2006
[3]現代漢語方位詞“上/下”研究[D]. 杜麗韻.南京師范大學 2006
[4]“上”“下”語法功能的認知研究[D]. 周美玲.南昌大學 2006
[5]“X+上/下”與“上/下+X”的考察研究[D]. 鄧成忠.華中師范大學 2006
[6]實義切分理論的定位及其在語篇中的體現[D]. 劉衍.東北師范大學 2004
[7]“上/下”語義演化的認知考察[D]. 張華.華中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10563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現狀
(一) 對方位詞"上"、"下"的研究
(二) 對"在X上/下"格式的研究
三 選題依據和意義
四 語料來源
第一章 "在X上/下"的語義分析
一 "在X上/下"構成成分的語義
(一) "在"的語義特點
(二) "上"、"下"的語義特點
二 "在X上/下"的格式義
(一) "在X上/下"的空間義
(二) "在X上/下"的引申義
三 "在X上/下"的語義演變
(一) "在X上/下"語義演變的隱喻過程
(二) "在X上/下"語義演變的隱喻機制
四 小結
第二章 "在X上"與"在X下"的比較
一 "上"與"下"本義和引申義的比較
二 "在X上"與"在X下"中"X"的比較
(一) "X"為體詞性成分
(二) "X"為謂詞性成分
(三) "X"為成語
三 "在X上"與"在X下"的語義比較
(一) 相通之處
(二) 相異之處
四 小結
第三章 "在X上/下"中"在"的隱現情況
一 "在"的隱現規(guī)律
(一) "在"必須出現
(二) "在"一般不能出現
(三) "在"隱現自由
二 制約"在"隱現的句法、語義因素
(一) 制約"在"隱現的句法因素
(二) 制約"在"隱現的語義因素
三 小結
第四章 "在X上/下"的篇章分析
一 "在X上/下"在篇章中的呈現方式
二 "在X上/下"在篇章中的連接功能
(一) 篇章銜接功能
(二) 篇章連貫功能
三 "在X上/下"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情況
四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方位詞“上/下”看認知域刻劃的三組構件[J]. 蔡永強.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0(02)
[2]方位詞的立類過程及其意義[J]. 王紅廠.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3]方位詞研究綜述[J]. 王琳.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6)
[4]論漢語趨向動詞“上”和“下”的語法化和語義不對稱性[J]. 蕭佩宜.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9(01)
[5]“萬一”的語篇分析[J]. 張雪平. 世界漢語教學. 2009(01)
[6]復合方位詞“前后”“左右”“上下”研究[J]. 王紅廠,馬慶株. 南開語言學刊. 2008(02)
[7]“前”、“后”空間性與時間性的分析[J]. 薛向娟.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8(S1)
[8]現代漢語方位詞的定義、類型和范圍[J]. 馬鵬舉,鄭敏.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2)
[9]“上、下”的地位隱喻[J]. 于紅,戴衛(wèi)平.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2)
[10]方位詞“上、中、下”的分布及其認知意義(下)[J]. 張大紅,溫敏.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8(01)
碩士論文
[1]介詞框架“在X中”考察[D]. 顧振立.上海師范大學 2008
[2]“給”字句在篇章中的使用考察[D]. 蔣曉玲.浙江師范大學 2006
[3]現代漢語方位詞“上/下”研究[D]. 杜麗韻.南京師范大學 2006
[4]“上”“下”語法功能的認知研究[D]. 周美玲.南昌大學 2006
[5]“X+上/下”與“上/下+X”的考察研究[D]. 鄧成忠.華中師范大學 2006
[6]實義切分理論的定位及其在語篇中的體現[D]. 劉衍.東北師范大學 2004
[7]“上/下”語義演化的認知考察[D]. 張華.華中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10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11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