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的衍生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1-03-22 06:52
本文主要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難不成”的衍生過程。在考察大量語料的基礎(chǔ)上,采用共時與歷時相結(jié)合的方法,運用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理論,全面深入地揭示了“難不成”由“難道”和“不成”組合成詞的過程,并對“難不成”成詞的動因、機制做出相應(yīng)的解釋!半y不成”作為三音節(jié)詞,它的成詞過程、成詞動因與機制都應(yīng)當受到重視。根據(jù)大量語料的考察,本文認為,“難不成”的產(chǎn)生過程與“難道”和“不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部分為緒論。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從共時描寫出發(fā),通過對“不成”、“難道”、“難道……不成”、“難不成”的共時描寫,推測出他們的歷時演變過程。文章第三部分描述了“不成”的詞匯化過程。這一部分主要說明“不成”從偏正短語發(fā)展到否定副詞、反詰副詞最后到語氣助詞的演變過程,同時說明“不成”作為不同詞性時的成詞時間,成詞動因與機制。文章的第四部分論述了“難道”的詞匯化過程。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難道”的來源,“難道”的成詞時間,“難道”的詞匯化過程和“難道”成詞的動因與機制。文章的第五部分描述了“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時的情況。在這一部分中,我們主要介紹了“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時間,它們搭配使用的原因...
【文章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課題
(一) 研究內(nèi)容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方法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 “不成”的研究現(xiàn)狀
(二) “V 成”結(jié)構(gòu)的研究現(xiàn)狀
(三) “難道”的研究現(xiàn)狀
(四) 反問句的研究現(xiàn)狀
(五) “難不成”的研究現(xiàn)狀
三、詞性的界定
(一) “難道”、“難不成”詞性的界定
(二) “不成”詞性的界定
四、論文說明
(一) 時間范圍的說明
(二) 語料說明
第一章 共時狀態(tài)下的分布
一、詞典釋義
二、“難道”、“不成”、“難道……不成”、“難不成”的共時分布
(一) “不成”的共時分布
(二) “難道”的共時分布
(三) “難道……不成”的共時分布
(四) “難不成”的共時分布
三、共時分布的歷時推想
四、需要進一步證明和解釋的問題
第二章 “不成”的詞匯語法化過程
一、“不成”的虛化過程
(一) 宋以前
(二) 宋代
(三) 元明
(四) 清代
二、“不成”虛化的動因與機制
(一) “不成”演變過程的動因
(二) “不成”演變過程的機制
三、小結(jié)
第三章 “難道”的詞匯語法化過程
一、“難道”的演變歷程
(一) 東漢
(二) 五代
(三) 南宋
(四) 元代
(五) 明清
二、“難道”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一) “難道”詞匯化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二) “難道”詞匯化的機制
三、小結(jié)
第四章 “難道”與“不成”的搭配使用情況
一、“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原因
二、“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作用
(一) “難道”的語用功能
(二) “難道”對焦點表述的影響
(三) “難道”的語用意義
(四) “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作用
三、小結(jié)
第五章 “難不成”的產(chǎn)生
一、“難不成”的產(chǎn)生過程
(一) “難不成”的成詞時間
(二) “難不成”的成詞形式
二、“難不成”與“難道”的區(qū)別
三、“難不成”的成詞動因
(一) 經(jīng)濟性原則
(二) 韻律規(guī)律的制約
四、“難不成”的成詞機制
(一) 相關(guān)詞語分析
(二) “難不成”的成詞機制
五、“難不成”的進一步發(fā)展
六、小結(jié)
結(jié)論
注釋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莫非”的功能差異及其歷時演變[J]. 楊萬兵. 漢語學習. 2008(06)
[2]“莫非”、“莫不是”、“難道”辨析——兼論三者的語法化過程[J]. 楚艷芳.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8(06)
[3]概念疊加與構(gòu)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 江藍生. 中國語文. 2008(06)
[4]說“終不成”與“總不成”[J]. 李小軍. 漢語學報. 2008(03)
[5]反問句語用否定功能論[J]. 常瑛華,蘭成孝. 社會科學家. 2008(07)
[6]“莫”的語法化[J]. 陳麗,馬貝加.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7]小議近代漢語中“難道”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用類型[J]. 張秀琴.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6)
[8]論仿擬造詞法的內(nèi)部理據(jù)——漢語造詞法理據(jù)探析的個案研究[J]. 徐國珍. 漢語學習. 2007(06)
[9]副詞“難道”的形成[J]. 孫菊芬.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04)
[10]語氣副詞與句末語氣助詞的共現(xiàn)規(guī)律研究[J]. 齊春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博士論文
[1]漢語語用偏向問研究[D]. 李宇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
[2]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D]. 雷冬平.浙江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反詰類語氣副詞研究[D]. 丁嬋嬋.上海師范大學 2005
[2]反詰語氣副詞的功能考察[D]. 曲紅艷.延邊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93847
【文章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課題
(一) 研究內(nèi)容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方法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 “不成”的研究現(xiàn)狀
(二) “V 成”結(jié)構(gòu)的研究現(xiàn)狀
(三) “難道”的研究現(xiàn)狀
(四) 反問句的研究現(xiàn)狀
(五) “難不成”的研究現(xiàn)狀
三、詞性的界定
(一) “難道”、“難不成”詞性的界定
(二) “不成”詞性的界定
四、論文說明
(一) 時間范圍的說明
(二) 語料說明
第一章 共時狀態(tài)下的分布
一、詞典釋義
二、“難道”、“不成”、“難道……不成”、“難不成”的共時分布
(一) “不成”的共時分布
(二) “難道”的共時分布
(三) “難道……不成”的共時分布
(四) “難不成”的共時分布
三、共時分布的歷時推想
四、需要進一步證明和解釋的問題
第二章 “不成”的詞匯語法化過程
一、“不成”的虛化過程
(一) 宋以前
(二) 宋代
(三) 元明
(四) 清代
二、“不成”虛化的動因與機制
(一) “不成”演變過程的動因
(二) “不成”演變過程的機制
三、小結(jié)
第三章 “難道”的詞匯語法化過程
一、“難道”的演變歷程
(一) 東漢
(二) 五代
(三) 南宋
(四) 元代
(五) 明清
二、“難道”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一) “難道”詞匯化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二) “難道”詞匯化的機制
三、小結(jié)
第四章 “難道”與“不成”的搭配使用情況
一、“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原因
二、“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作用
(一) “難道”的語用功能
(二) “難道”對焦點表述的影響
(三) “難道”的語用意義
(四) “難道”與“不成”搭配使用的作用
三、小結(jié)
第五章 “難不成”的產(chǎn)生
一、“難不成”的產(chǎn)生過程
(一) “難不成”的成詞時間
(二) “難不成”的成詞形式
二、“難不成”與“難道”的區(qū)別
三、“難不成”的成詞動因
(一) 經(jīng)濟性原則
(二) 韻律規(guī)律的制約
四、“難不成”的成詞機制
(一) 相關(guān)詞語分析
(二) “難不成”的成詞機制
五、“難不成”的進一步發(fā)展
六、小結(jié)
結(jié)論
注釋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莫非”的功能差異及其歷時演變[J]. 楊萬兵. 漢語學習. 2008(06)
[2]“莫非”、“莫不是”、“難道”辨析——兼論三者的語法化過程[J]. 楚艷芳.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8(06)
[3]概念疊加與構(gòu)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 江藍生. 中國語文. 2008(06)
[4]說“終不成”與“總不成”[J]. 李小軍. 漢語學報. 2008(03)
[5]反問句語用否定功能論[J]. 常瑛華,蘭成孝. 社會科學家. 2008(07)
[6]“莫”的語法化[J]. 陳麗,馬貝加.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7]小議近代漢語中“難道”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用類型[J]. 張秀琴.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6)
[8]論仿擬造詞法的內(nèi)部理據(jù)——漢語造詞法理據(jù)探析的個案研究[J]. 徐國珍. 漢語學習. 2007(06)
[9]副詞“難道”的形成[J]. 孫菊芬.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04)
[10]語氣副詞與句末語氣助詞的共現(xiàn)規(guī)律研究[J]. 齊春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博士論文
[1]漢語語用偏向問研究[D]. 李宇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
[2]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D]. 雷冬平.浙江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反詰類語氣副詞研究[D]. 丁嬋嬋.上海師范大學 2005
[2]反詰語氣副詞的功能考察[D]. 曲紅艷.延邊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93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09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