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語境的認知和語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31 03:09

  本文關(guān)鍵詞:語境的認知和語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上個世紀Malinowski和Firth對語境的研究為后人在這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自那以后,語境逐漸成為語言學文獻中使用最頻繁的術(shù)語之一,語境在語言學研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語用學的出現(xiàn)和興起,,語境借助于這個被認為是“研究語境意義”的學科,最終在語言學眾多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時下人氣頗盛的認知語言學,也對語境極為關(guān)注。語境研究的成果不可謂不豐富,然而某種程度上卻顯得零散、片面,缺乏系統(tǒng)性。本論文主要從認知和語用的角度來對語境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儲存在人們大腦中的共有的世界知識和經(jīng)歷,可以作為一種幫助人們解讀語言的語境。他們把語境看作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因而將其定義為認知范疇(或心理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認知表征。UngererSchmid(2001:47)認為,認知語境不僅僅是孤立的心理經(jīng)驗,還與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密切相關(guān)。 語用學無疑是最重視語境的學科,離開了語境語用意義將無從談起。語用語境包括一切有助于解讀話語含義的要素。從語用學角度研究語境將涉及指別、言語行為、含義、預設(shè)、推理等語用學的傳統(tǒng)組成部分。而這些部分是依賴于語境的。對語境系統(tǒng)的研究少不了從這個角度接近語境。 本論文由六章構(gòu)成: 第一章是簡介。簡要介紹了論文寫作的背景和目的。由一則新聞引出語境的概念,接下來闡述了從認知和語用角度系統(tǒng)研究語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是語境的文獻綜述。本章從語境的定義、分類、特征、和部分相關(guān)術(shù)語等方面回顧了不同流派的語言學家對語境的研究,為以后章節(jié)的展開打下基礎(chǔ)。 第三章是語境的認知研究。本章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以及同語境密切相關(guān)的一些認知 語言學概念入手,闡述了語境在認知語言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同語境放在一起 討論的概念是認知模型、文化模型、原型、范疇、框架、圖樣、圖式等。 第四章是語境的語用研究。本章從語用學角度研究語境,語用學研究的是語言 在語境中的使用及其意義。語用語境跟指別、言語行為、含義、預設(shè)、推理等依賴 于語境的語用學傳統(tǒng)組成部分放在一起進行討論。 第五章是對語境的語用—認知研究。本章用認知語用學方法分析研究同語境 相關(guān)的語用學概念和理論,反過來又用語用學方法來分析研究認知語言學概念和理 論。并且隨后試圖提出一種語用—認知方法來完整、靈活地研究語境。 第六章是結(jié)論。本章回顧總結(jié)了整篇論文對語境的認知和語用研究,并指出了 語用—認知方法應用于語境和意義研究的前景。 總之,用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法,相對全面地研究語境很有必要。由于二者對語 境有著同樣的興趣,語境的認知研究和語用研究合而為一,也就是說,用一種語用 —認知法來研究語境不僅可能,而且可行。當然,這種方法只是一個嘗試或一 個開頭,要將語境的語用—認知法付諸實踐,還需大量的進一步研究工作。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H03
【目錄】:
  • Abstract7-10
  • 內(nèi)容摘要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Linguistic Study12-14
  • 1.2 The Study of Context from a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14-16
  • Chapter Two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16-24
  • 2.1 Introduction16
  • 2.2 Definition of Context16-18
  • 2.3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18-20
  • 2.4 Features of Context20-22
  • 2.5 Some Related Terms of Context22-23
  • 2.6 Summary23-24
  • Chapter Three A Cognitive Study of Context24-55
  • 3.1 Introduction24-25
  • 3.2 Traditional Context and Cognitive Context25-28
  • 3.2.1 Context in Language:A Traditional View26-27
  • 3.2.2 Context in Mind:A Cognitive View27-28
  • 3.3 Relevance Theory and Context28-39
  • 3.3.1 Cognitive Context:Given or Chosen29-35
  • 3.3.1.1 A Given Context29-33
  • 3.3.1.2 A Choice of Context33-35
  • 3.3.2 Contextual Effects and Relevance35-39
  • 3.4 Cognitive Context:Internal World in Communication39-53
  • 3.4.1 Cognitive Model and Cultural Model40-43
  • 3.4.1.1 Cognitive Model40-42
  • 3.4.1.2 Cultural Model42-43
  • 3.4.2 Prototype and Category43-48
  • 3.4.2.1 Prototype,Category and Prototypicality44-46
  • 3.4.2.2 The Context-Dependence of Prototypes46-47
  • 3.4.2.3 Prototypical Meaning in Context47-48
  • 3.4.3 Domain and Frame48-50
  • 3.4.3.1 Domain49
  • 3.4.3.2 Frame49-50
  • 3.4.4 Script and Schema50-53
  • 3.4.4.1 Script51-52
  • 3.4.4.2 Schema52-53
  • 3.5 Summary53-55
  • Chapter Four A Pragmatic Study of Context55-89
  • 4.1 Introduction55-56
  • 4.2 Pragmatics and Context56-62
  • 4.2.1 Context and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57-58
  • 4.2.2 Scopes of Pragmatic Context58-62
  • 4.3 Implicture:Meaning Derived from Context62-65
  • 4.4 Ambiguity, Vagueness and Context65-71
  • 4.4.1 Ambiguity and Vagueness66-68
  • 4.4.2 Disambiguation68-69
  • 4.4.3 Vagueness-Removing69-71
  • 4.5 Reference and Anaphora in Context71-73
  • 4.6 Presupposition and Context73-78
  • 4.6.1 Pragmatic Theories of Presupposition74-76
  • 4.6.2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as a Context76-78
  • 4.7 Context and Speech Act:Doing Things with Language in Context78-85
  • 4.7.1 The Context-Change Theory of Speech Acts79-80
  • 4.7.2 Felicity Conditions:Context for Speech Act80-81
  • 4.7.3 Pragmatic Act:Speech Act Situated in Context81-83
  • 4.7.4 Context in Speech Act Interpretation83-85
  • 4.8 Context and Inference85-88
  • 4.9 Summary88-89
  • Chapter Five A Pragma-Cognitive Approach to Context89-109
  • 5 1 Introduction89-90
  • 5.2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 Concepts Related to Context90-99
  • 5.2.1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Dexis90-92
  • 5.2.2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Presupposition92-94
  • 5.2.3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Speech Acts94-95
  • 5.2.4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Implicature95-99
  • 5.3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Context-Related Concep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99-106
  • 5.3.1 Implicatur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Metaphors99-103
  • 5.3.2 Presupposition:A Pragmatic Approach to Cognitive Models103-105
  • 5.3.3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Schema105-106
  • 5.4 An Ideal Approach:Pragma-Cognitive Approach to Context106-108
  • 5.5 Summary108-109
  • Chapter Six Conclusion109-113
  • 6.1 Conclusion109-110
  • 6.2 Application:Left-Right Hand Theory110-113
  • Bibliography113-11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寒沸語境》饋贈作家詩人[J];星星詩刊;2011年06期

2 吳銘;;語境[J];跨世紀(時文博覽);2011年07期

3 李克;李淑康;;論連鎖轉(zhuǎn)喻的語境取義[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4 宋靜;;語境在修辭現(xiàn)象詞匯化中的作用[J];語文學刊;2011年10期

5 韓國勇;;試論語境對意義理解的作用[J];華章;2011年18期

6 苗培穎;;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境釋詞法[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趙晴;吳志芳;;英語委婉語的社會功能及影響使用的因素[J];重慶與世界;2011年13期

8 王麗;楊虹;;英漢互譯中顏色詞文化語境的傳譯[J];瓊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唐雅紅;;淺談英語語境翻譯[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1年Z5期

10 周洋;;淺談語境和翻譯的關(guān)系[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穗萍;吳巖;陳煊之;;語境及常識性知識對代詞指認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史瑞萍;白學軍;;語境和動詞在主題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木才;;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語境與人格轉(zhuǎn)型[A];社會轉(zhuǎn)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4 陳安玲;;語篇構(gòu)建的三元互動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3年

5 孫盛濤;;詹姆遜與李澤厚: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個案比較[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映;;新聞客觀性:語境、進路與未來[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高軍;;語用預設(shè)及其翻譯策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孫延;;學習型社會語境下的博物館設(shè)計[A];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9 王生福;;翻譯視角下的商務英語歧義分析與詞義選擇[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江必新;楊科雄;;論公共利益[A];財產(chǎn)權(quán)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曉紅 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多元與融合:語用研究的認知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陳勤群;東方新語境[N];美術(shù)報;2011年

3 本報評論員 高初建;“性侵”和“私奔”語境下的經(jīng)濟文化[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4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困境求變”:語用研究的經(jīng)濟分析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止閹 自由評論人;體味不復存在的語境[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6 桑玉成;人力資源語境下的人才戰(zhàn)略[N];中國遠洋報;2004年

7 昆十中 李軍;修辭和語境[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8 謝剛 李梅英;從語境看“紅樓”的“真假”[N];光明日報;2001年

9 郭亞偉;在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語境”[N];商丘日報;2005年

10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陸揚;巴別塔:一個概念的深度[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愛屏;漢語話語中推理照應的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2 傅利;英語作為外語的課堂問答話語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韓仲謙;心理詞匯的語用研究及其對二語詞匯教學的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安軍;科學隱喻的元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5 李海平;論意義的語境基礎(chǔ)[D];吉林大學;2005年

6 盧國華;五四新文學語境的一種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曹海軍;文本與語境:羅爾斯正義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彭建平;商品說明語的語法語義語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趙魯平;解讀上海外語教育:歷史與文化語境的嬗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根輝;計算語用學基礎(chǔ)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榮;商務談判中模糊語言的語用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2 鐘文;英語委婉語語用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3 施云峰;語境的認知和語用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蔣向勇;漢語歇后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思;電影阿甘正傳中委婉語的語用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6 楊磊;語境和英漢翻譯[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任秋蘭;中國教育背景下的語境與外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馬建俊;論語境與語義推導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黃強;外交委婉語的語用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葉文婷;漢語語用歧義的產(chǎn)生狀況[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語境的認知和語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87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787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d0d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