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熟語比較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漢英熟語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熟語作為語言言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核心元素之一,其學術(shù)研究與現(xiàn)實應用的意義和價值都是舉足輕重的。漢語熟語和英語熟語各自的存在、發(fā)展、使用都有不同的人文歷史背景與特色。本文立足于比較對照的視角,將漢語熟語與英語熟語進行對比研究,從各自研究現(xiàn)狀、主要研究的目的意義入手開始探求異同;并分析漢英熟語的概念界定、結(jié)構(gòu)、語義、表現(xiàn)效果等方面的特點;著重對漢英熟語進行了歷史、社會、文化、心理方面的人文比較研究與漢英熟語中成語、諺語、格言等類別使用的應用比較的研究;并且對英漢熟語對譯中存在的部分問題有所涉及。力求通過研究學習達到知己知彼、互相借鑒、融匯貫通、取長補短的目的,從而對全面完善漢語修辭學、翻譯學、語用學、傳播學、對外漢語交流等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熟語 語言 修辭 熟語修辭 應用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H0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緒論7-10
- 1.1 課題來源7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7-8
-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8-10
- 第二章 熟語概述10-20
- 2.1 漢英熟語概念的比較10-13
- 2.2 西方熟語研究的特點13-16
- 2.3 漢語熟語的表意特點16-20
- 第三章 漢英熟語的人文比較20-24
- 3.1 熟語的歷史比較20-21
- 3.2 熟語的社會比較21-22
- 3.3 熟語的文化比較22
- 3.4 熟語的心理比較22-24
- 第四章 漢英熟語的應用比較24-34
- 4.1 漢英熟語的常見類型24-26
- 4.2 漢英成語比較26-31
- 4.3 漢英諺語比較31-32
- 4.4 漢英格言比較32-34
- 第五章 漢英熟語對譯中涉及的問題34-37
- 5.1 熟語的修辭應用34
- 5.2 漢英對譯過程中熟語修辭效果的遺失34-35
- 5.3 漢英對譯過程中熟語修辭效果的保持35-37
- 結(jié)論37-39
- 致謝39-40
- 參考文獻40-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芳蕾;;重塑英語教學新模式[J];青春歲月;2011年12期
2 朱宇丹;;《圣經(jīng)》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1年07期
3 陳希潔;;跨文化交際中詞匯空缺現(xiàn)象研究[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李秀;;如何樹立學生英語文化意識[J];神州;2011年11期
5 馬雪松;;淺析商業(yè)院校成人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及教學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6 陳棠;;讀“言下之意”——英語雙關(guān)的語言藝術(shù)及其理解[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7 張驁;;辜鴻銘《論語》英譯本語言淺析[J];大眾文藝;2011年14期
8 王雯;;英語中的法語借詞及對英語的影響[J];文理導航(中旬);2011年08期
9 張宗潔;;論中英等級詞匯語義強度對比的理解差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王越;呂美嘉;;語言軟實力發(fā)展新模式與路徑創(chuàng)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佟立;張虹;季文娜;;現(xiàn)代西方思想文化核心術(shù)語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影響[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shù)文庫》(上)[C];2011年
2 方銘;;序[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鄧軍;李萍;;論全球語境下漢語言文化的國際推廣[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沈大力;;“龍”語言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兼論文化差異及對“它者”的審美[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李瑋;;大眾傳媒與俄羅斯語言文化的變遷[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儲常勝;;語言與文化——淺析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7 陳冀青;馮保初;李曉紅;;創(chuàng)建規(guī)范開放的語用環(huán)境[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8 齊木德道爾吉;;魏彌賢教授簡介[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9 亦鄰真;;亦鄰真教授復德國龐緯博士信[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10 許欣;;“面向21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義林、林連通 詹伯慧 蘇新春 彭宗平;兩岸四地語言文化互動潮流觀察[N];北京日報;2005年
2 寧艷紅 記者 邱齊龍;“俄羅斯語言文化周”在我市啟動[N];黑河日報;2009年
3 教育部語信司;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4 記者呂莎;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記者 曾永聯(lián);我區(qū)啟動首個泰國語言文化中心[N];廣西日報;2010年
6 記者 黃蔚;為加強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合作搭建有效平臺[N];中國教育報;2011年
7 樓望之;尊重自己的語言文化[N];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8 劉菲;中國語言文化使者感動美國師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9 何文波;中華元素點綴柏林語言文化展[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王克非;翻譯:在語言文化間周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文義;布依族《摩經(jīng)》語言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2 丁石慶;雙語族群語言文化的調(diào)適與重構(gòu)[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楊大方;文化語言學視野中的對聯(lián)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黃瓊英;魯迅作品語言歷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趙曉芳;視覺文化沖擊與浸潤下的文學圖景[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蔡平;文化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guān)于孔子學院的經(jīng)濟學分析與建議[D];山東大學;2006年
8 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喬穎;趨向“他者的翻譯”[D];河南大學;2007年
10 宋莉;跨文化交際法中國英語教學模式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昀霏;漢英熟語比較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2 楊莉偉;俄漢體態(tài)語對比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3 朱宇琦;論俄語語言文化詞位“лес”[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洪德坤;泰國中文運簽語言文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徐斐;中俄語言文化中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對比[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2年
6 柳香丹;日韓諺語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7 徐冬梅;論美國的語言政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姜波;圖像化時代與文學的后現(xiàn)代性[D];吉林大學;2006年
9 劉波;俄漢報紙互文性標題語言文化特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魁;簡述東正教對俄羅斯語言文化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漢英熟語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2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7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