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指稱論新觀:命名轉喻論——從摹狀論、因果論到轉喻論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20:25
【摘要】:語義學是語言哲學和語言學共同關心的重要內(nèi)容,出現(xiàn)了眾多理論,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特別是圍繞"指稱論"的修補和批判可謂曠日持久,羅素和克里普克等分別提出了"摹狀論"和"因果論(又叫歷史因果論)"作補充或更正。筆者主張用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論"對其做出統(tǒng)一解釋,認為兩者僅只關注了名稱的不同分支內(nèi)容,前者突顯命名初始階段的內(nèi)涵性理據(jù),屬語義學范疇;后者突顯命名后使用過程的傳承歷史,屬語用學范疇。它們都遵循了"擇其一而概其全"的轉喻認識方式。本文也為轉喻研究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魏在江;;語篇轉喻綜觀[J];外語學刊;2007年03期

2 王寅;;漢語“副名構造”的認知構造語法分析法——基于“壓制、突顯、傳承、整合”的角度[J];外國語文;2009年04期

3 魏在江;;概念轉喻與語篇連貫——認知與語篇的界面研究[J];外國語文;2010年02期

4 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3期

5 王寅;體驗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長兵,胡萬年;魯賓遜能有一門語言嗎?[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周方珠;論社交指示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3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肖薇;夏競成;;語用視角下的認知轉喻和語篇連貫[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杜軍虎;;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詹勇,錢益軍;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原則的幾點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韓偉才;;達米特意義理論對西方語言哲學的貢獻[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詹蓓;;英漢互譯中語義差異的致因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聞亞云;;語言符號任意性的限制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韋曉萍;;關聯(lián)理論與隱喻的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談文艷;;關于英漢對比下漢語語序的理據(jù)性和象似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李瑞青;;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搭配問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3 史茜;;英語重疊詞的理據(jù)和認知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4 王安民;王健;;從原型理論看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中詞目義項的編排[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余建軍;;芻議英漢詞典例證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侯麗娟;;認知語義學中的原型理論及其外語教學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胡敏;;詞義模糊與教學(英文)[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張煜;;《楚辭》的英譯比較研究——以《九歌山鬼》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閔仕君;;論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學建構[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蓉;論庫恩科學哲學的社會學轉向[D];武漢大學;2010年

7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杭;漢語對英語動名詞搭配的負遷移以及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構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盧淑玲;從象似性角度看詩歌翻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付瑤;概念整合理論指導下的《紅樓夢》歇后語認知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許倩;《圍城》人物對話言外之意的語用分析[D];湘潭大學;2010年

8 梅菁;跨文化視角下漢法動物詞匯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9 王愛美;概念整合理論視域下的英語經(jīng)濟語篇中隱喻的認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何立均;符號學視野下的漢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在江;;語篇轉喻綜觀[J];外語學刊;2007年03期

2 魏在江;;概念整合、語用推理與轉喻認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徐潔;“副詞+名詞”的排列不等于副詞修飾名詞[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4 李勇忠;祈使句語法構式的轉喻闡釋[J];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5 劉正光,劉潤清;語言非范疇化理論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6 李勇忠;論語法轉喻對語言結構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4期

7 魏在江;;概念轉喻與英語閱讀教學[J];外語界;2009年01期

8 劉承宇;語篇隱喻的符號學與認知理據(jù)[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5期

9 張輝,孫明智;概念轉喻的本質(zhì)、分類和認知運作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3期

10 王寅;Lakoff & Johnson筆下的認知語言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凡禮;;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指稱確定[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年07期

2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 彭媛;原型范疇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及其啟示[J];孝感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易明珍;隱喻的認知與文化[J];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5 劉國輝;;拓撲心理學與認知語言學的隱含關聯(lián)性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朱曉軍;;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個體量詞搭配——以“條”為例[J];語言與翻譯;2006年04期

7 趙海亮;;《漢語大字典》“女”族詞的文化內(nèi)涵與認知[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年10期

8 江曉紅;;語用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角[J];中國外語;2006年06期

9 周莉華;;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隱喻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10 胡佳;;關于隱喻翻譯的探討[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英;;淺談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分組討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日程安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看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構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徐明;;認知語言學在日本——日本認知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2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3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張青;基于漢字的漢語信息語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桑宜川 加拿大楓葉出版社;人體學轉向:語言哲學研究新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黃忠廉 焦鵬帥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翻譯科學研究所;四川大學外語學院;建構翻譯地理學新學科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江曉紅 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多元與融合:語用研究的認知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謝菁;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概念隱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李克;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龍丹;魏晉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夏日光;省略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與翻譯教學[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加宏;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何俊平;譯者的心路歷程[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3 吳立莉;論認知取向的翻譯和翻譯教學[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廖立方;認知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語篇連貫分析中的互補性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5 王大成;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構形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于燕萍;英漢顏色詞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杜玲莉;英漢語篇照應詞的認知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8 呂芳;莊子《逍遙游》的博喻分析[D];蘇州大學;2006年

9 靖安典;從認知角度看韓禮德的語法隱喻[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逯紅梅;篇章理解的認知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5825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825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257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