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動賓結構慣用語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詞切分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積家;馬利軍;;詞素性質(zhì)對慣用語理解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3期
2 佘賢君,王莉,劉偉,張必隱;慣用語的理解:構造還是提取[J];心理科學;1998年04期
3 馬利軍;張積家;;詞素在漢語三字格慣用語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08年02期
4 佘賢君,宋歌,張必隱;預測性、語義傾向性對慣用語理解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年02期
5 王穗蘋;佟秀紅;楊錦綿;冷英;;中文句子閱讀中語義信息對眼動預視效應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9年03期
6 張積家;石艷彩;;漢語慣用語的產(chǎn)生機制[J];心理學報;2009年08期
7 沈德立;白學軍;臧傳麗;閆國利;馮本才;范曉紅;;詞切分對初學者句子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J];心理學報;2010年02期
8 崔磊;王穗蘋;閆國利;白學軍;;中文閱讀中副中央凹與中央凹相互影響的眼動實驗[J];心理學報;2010年05期
9 張智君;劉志方;趙亞軍;季靖;;漢語閱讀過程中詞切分的位置:一項基于眼動隨動顯示技術的研究[J];心理學報;2012年01期
10 李興珊;劉萍萍;馬國杰;;中文閱讀中詞切分的認知機理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昭聰;;論明清俗語辭書的編纂目的[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陳鳳;;歇后語——從漢字的形、音、義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黃冬麗;;語典編纂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中國歇后語大詞典》和《新華歇后語詞典》為例[J];編輯之友;2011年07期
4 王海靜;;芻議語料在辭書編纂中的作用及搜集方法[J];編輯之友;2011年08期
5 申慧;;當代語境中新成語特點探微[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6 周睿;;淺析動賓式慣用語的結構特點[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年02期
7 趙非;;網(wǎng)絡媒體二零零八年出現(xiàn)的十三個短語特點研究[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年04期
8 張積家;馬利軍;;詞素性質(zhì)對慣用語理解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3期
9 王麗紅;王永妍;閆國利;;詞匯獲得年齡效應的眼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年04期
10 李馨;白學軍;閆國利;;詞邊界信息和詞頻在漢語閱讀中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溫朔彬;;創(chuàng)新思維在幼兒成語教育中的運用[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3 常麗麗;;趙樹理小說中的方言語匯研究[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澤;書面韻律信息的作用及其加工機制的即時加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麗紅;中文閱讀知覺廣度的眼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磊;中文復合詞預視加工的眼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4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龍;現(xiàn)代漢語習用語法構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吳玉鳳(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華南竹枝詞民俗文化詞語與熟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燁;支讖譯經(jīng)“構詞法”及“造詞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葉琳;英漢習語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娜;不同條件下同音詞效應的眼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滿蕾;東北方言數(shù)字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周睿;動賓式慣用語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孫花萍;對外漢語教學的慣用語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劉靜;山西大同方言的實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江亞麗;桐城諺語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7 陳穎;動感英語和動感習語:大學課堂CAI習語習得效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傅瑜琴;《俗語典》民俗語匯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芳;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成語學習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梁千;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慣用語等級劃分的研究和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積家;馬利軍;;詞素性質(zhì)對慣用語理解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3期
2 J.L.Packard ,楊亦鳴 ,余光武;《漢語詞法:語言學和認知的研究》評述[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3 馬利軍;張靜宇;張積家;;對慣用語理解機制的一些新設想[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7期
4 安豐存;;再論漢語“被”的句法地位及“被”字句[J];漢語學習;2007年01期
5 李海霞;從一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詞的切分等問題[J];漢語學習;1997年06期
6 吳勝遠;一種漢語分詞方法[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6年04期
7 黃昌寧;趙海;;中文分詞十年回顧[J];中文信息學報;2007年03期
8 白學軍;田瑾;閆國利;王天琳;;詞切分對美國大學生漢語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J];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01期
9 白學軍;張濤;田麗娟;梁菲菲;王天林;;詞切分對美國留學生漢語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10 宋彥;蔡東風;張桂平;趙海;;一種基于字詞聯(lián)合解碼的中文分詞方法[J];軟件學報;2009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高珊;詞邊界信息對留學生漢語閱讀的影響[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艷普;;淺析動賓結構的特點[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08期
2 周蓉;;“上/下”帶賓語的不對稱性考察及其認知分析[J];語文學刊;2009年23期
3 薛儒章;關于“甕牖”“繩樞”的結構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4 高信;;古漢語動賓結構的特點及用法[J];語文教學通訊;1988年Z1期
5 王學作;;動賓結構離合動詞淺析[J];世界漢語教學;1988年03期
6 任敏;;受事動賓結構的認知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4期
7 姚紅;“吃食堂”類動賓結構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05年21期
8 顏紅菊;;動賓結構詞匯化的獨立性解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羅紅昌;;動賓結構中單雙音節(jié)選擇的彈性[J];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10 周克庸;;《孫臏兵法·威王問》“必攻不守”解[J];臺州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晉霞;;面向計算機的“V_雙+N_雙”結構類型研究[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2 曹娟;;漢語動賓結構無標記轉(zhuǎn)指名詞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祁艷;;“自V”結構中“自”的淺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蔣鴻標;;“面向”一詞在文題中的正確用法[A];科技期刊辦刊經(jīng)驗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姜嵐;;辭書的標音規(guī)范與《正詞法》[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蔣仁萍;;古代漢語代詞“之”的回指用法與語序的互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韞佳;初敏;賀琳;;漢語語義重音分布的初步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9 錢小飛;陳小荷;;含“的”字偏正結構的最長名詞短語的自動識別[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王安紅;;對“輔重”韻律聲學表現(xiàn)的探討[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胡宗哲;還“油藏”的“藏”正確讀音[N];中國石油報;2006年
2 邵敬敏;“進口汽車”的歧解[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3 林小明;標示式語言的誤區(qū)[N];海南日報;2000年
4 王學忠;“錙銖必較”能接賓語嗎?[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5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祭日”跟“忌日”有什么不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淑美;動賓結構漢英機器翻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吳紀梅;漢語常用單音動詞帶賓情況的歷時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清艷;現(xiàn)代漢語中“V個N/VP”結構與隱性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周衛(wèi)華;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動賓語義搭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小紅;上海手語動詞及類標記結構方向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顧鳴鏑;漢語構式承繼關系及其認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9 張瑞朋;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跨標點句句法關系約束條件的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李霞;《金瓶梅詞話》動詞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彤;普通話早期兒童動賓結構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秀君;漢語動賓結構在上海手語中的表達[D];復旦大學;2012年
3 儲婷;《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動賓結構名詞釋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阿珠(Syeda Arzo Riaz);漢語英語動賓結構的對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5 周萍;“動賓動詞+賓語”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么貴彩;現(xiàn)代漢語動賓加賓[(V+O1)+O2]結構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季菲菲;動賓、趨向動詞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燕麗;動賓結構的語法轉(zhuǎn)喻研究[D];寧波大學;2013年
9 張莉莉;現(xiàn)代漢語V_1+V_2動賓結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許萌;漢英單音節(jié)手驅(qū)動詞動賓搭配對比考察[D];寧波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788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7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