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環(huán)境下隱喻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豐;劉婷婷;;跨語言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英語教程》五、六冊認知語言學視角[J];國外外語教學;2006年02期
2 姜孟;;英語專業(yè)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實證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6年04期
3 王寅,李弘;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教學觀——當代隱喻認知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4 鄒為誠;語言輸入的機會和條件[J];外語界;2000年01期
5 龔玉苗;;隱喻意識與外語詞匯教學[J];外語界;2006年01期
6 沈黎;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編寫教材練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10期
7 王魯男;董保華;;隱喻語際遷移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12期
8 石磊;劉振前;;隱喻能力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周榕;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0年01期
10 李小輝;董寶華;;涌現(xiàn)理論及其在二語習得中的應(yīng)用[J];中國外語;2008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耀章;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對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理解和生成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晶;劉景霞;林俐;;從隱喻的角度分析語篇的銜接與連貫[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會娟;;圖形用戶界面的隱喻設(shè)計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朱淑媛;;隱喻認知策略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劉艷春;;標題中的隱喻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陳瑜;吳瀾;;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英漢時間隱喻空間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6 張慧;崔巖;;標志符號和語言的隱喻認知推理過程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7 王雪孺;;《雪夜林邊駐腳》的認知文體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8 張東方;張廣亮;;淺析隱喻在詩歌中的修辭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9 王紅麗;;現(xiàn)代英語隱性否定的表現(xiàn)形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常翠;;窺斑見豹——結(jié)合角色—背景理論分析狄金森詩712的矛盾死亡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gòu)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與動物習語的翻譯[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高貞;;名詞化與語法隱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高軍;;隱喻與英語學習詞典中一詞多義詞匯的釋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8 林雄奇;;Halliday語法隱喻的詩性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蘇嵐;;四種隱喻意義結(jié)構(gòu)下的隱喻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徐超;;面向漢韓機器翻譯的隱喻研究及隱喻知識庫構(gòu)建設(shè)想[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4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yīng)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7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建喜;隱喻對針灸學經(jīng)典理論建構(gòu)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文姣;“以水取譬”—從認知角度考察漢語中“水”的概念隱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顧錚;英漢比喻類顏色詞語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曉東;從以知語言學角度談新聞英語中隱喻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沈煒;從美聯(lián)理論的角度分析侍意隱喻的作用及其理解過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史謙;經(jīng)濟語篇中隱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哈斯;漢語隱喻認知腦機制的ERP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士法;;從二語詞匯習得看雙語心理字典中的語義表征[J];外國語言文學;2006年01期
2 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年02期
3 姜孟;;英語專業(yè)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實證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6年04期
4 楊偉國;信息思維與教學改革──對母語教育、右腦革命與幼嬰教育的哲學思考[J];漢字文化;2001年03期
5 王寅,李弘;中西隱喻對比及隱喻工作機制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年02期
7 王寅,李弘;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詞匯和詞法成因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4年02期
8 王士元;;語言是一個復雜適應(yīng)系統(tǒng)[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王寅;;淺談EST詞匯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81年01期
10 嚴世清;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耀章;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對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理解和生成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雪娟;;隱喻認知與詞義演變[J];文教資料;2009年24期
2 李貴垓;;淺析隱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異[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10期
3 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年02期
4 熊錕;;論二語學習者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李紅月;;認知隱喻理論指導下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郭先英;;隱喻能力與語言習得關(guān)系探究[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陳朗;;二語教學中的隱喻能力培養(yǎng)[J];外語學刊;2010年05期
8 ;留學生一、二系和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培訓部召開教學科研交流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03期
9 童自樟;張國強;;民族振興與大學語文教材編寫[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4期
10 李華;;當前《大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祁峰;郭曙綸;;大學語文教材對象語言的選擇與教材編寫[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祁峰;;大學語文教材建設(shè)芻議[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楊艷;;入門級對外漢語教材詞匯的計量研究——基于四套教材與大綱的比較[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30年學術(shù)研究回顧[A];2008學術(shù)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5 鄧時忠;;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思考[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羅青松;;試論定向漢語教材編寫的環(huán)境文化因素[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嘉郁;;關(guān)于當前華語教材建設(shè)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周健;陳萍;;試論漢語語感教學與教材創(chuàng)新[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楊子菁;嚴越;;中級漢語精讀教材中的詞匯選取與處理情況分析[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洪桂治;;淺談漢字教材與對外漢字教學[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東省羅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黎劍月;創(chuàng)新是教材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汪瑞林邋毛帽;喚起大學生對中國語文的興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姚學文;“同升湖”經(jīng)驗受到推崇[N];湖南日報;2008年
4 記者 吳晶 趙超;漢字使用新規(guī)范克服亂拆亂講現(xiàn)象[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5 本報駐外記者 丁剛 孫廣勇 莽九晨 張慧中 廖政軍 劉剛;孔子學院面對平衡發(fā)展大課題[N];人民日報;2011年
6 記者 姚曉丹;兩部漢字使用規(guī)范發(fā)布[N];光明日報;2009年
7 記者 吳晶 趙超;我國發(fā)布兩部漢字使用規(guī)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8 記者 焦新;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兩項規(guī)范[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中玉;《論語》和中國文化[N];解放日報;2011年
10 韓永先 孔俊彬 李豪;全球華文教育方興未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志山;定制式數(shù)字化漢語教材輔助分析與重組方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邊成妍;韓中兩國本科基礎(chǔ)漢語教材語法項目編寫比較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李君;大學語文教材研究(1978-2008)[D];南開大學;2010年
5 陳敬璽;國際漢語語言交際能力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志輝;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談隱喻與教學[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劉曉陽;聽說結(jié)合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D];暨南大學;2006年
3 劉婷;初級階段對外漢字教材練習設(shè)置與編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錢曉敏;功能法與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黃潔云;初級商務(wù)漢語教材詞匯分析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6 張琪;五本“大學語文”教材比較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7 李攀;從《漢語聽力教程》論初級漢語聽力教材的編寫[D];四川大學;2007年
8 劉利;留學生把字句習得情況考察及其對教材編寫的啟示[D];暨南大學;2009年
9 徐金倩;漢語口語語法在教材中的選用與編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孫嫻;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習題設(shè)置的考察與思考[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614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6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