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治外交場合模糊語言的功能及運用
發(fā)布時間:2017-03-17 12:07
本文關鍵詞:論政治外交場合模糊語言的功能及運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將模糊理論運用于各種文體的語言分析是近些年來中西方語言學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課題。但是很少有人將模糊語言和政治外交語言相結合,從而分析其功能和應用。本文在收集的大量外交語言的基礎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對外交語言的模糊性進行了分析,旨在發(fā)現(xiàn)其語言上的語用規(guī)律及原因,由此得出外交人說話的真正意圖。 論文首先對前人的研究和模糊理論作了詳細介紹。區(qū)分了模糊,歧義,概括性,多義性等概念,著重從心理學和認知學角度解釋了模糊語言的存在,并且介紹了范疇理論和札德的模糊隸屬度理論。 在理論分析后,作者界定了外交語言的概念。本文中所說的外交語言均指政治外交語言。在處理政治外交事務時所出現(xiàn)的協(xié)議、公報、發(fā)言,甚至領導人之間的公務電話、電報等均屬研究范圍。外交語言從不把話說絕,永遠留有余地的模糊性質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本文在大量例證的基礎上,從詞匯、句法、篇章三個層面,對模糊性在語言上的實現(xiàn)做了分析,并從中找出了一些語用規(guī)律。 語言是交際工具,有其相應的功能。在外交事務中,用模糊策略來表達觀點或態(tài)度,不管是為了實現(xiàn)禮貌,不傷害對方的面子;為了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以達成協(xié)議;為了自我保護,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為了靈活,而有變通的余地,還是為了能策略地達到這些目的,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會直接表達觀點,不會明白作出承諾,不會清楚表明立場。 在對外交語言的模糊性作了全面、具體的分析后,作者選擇了臺灣問題進行了個案分析。美國在面對臺灣問題—不管是對臺灣地位問題的承諾,還是對臺灣安全問題的承諾上,均采取模糊政策。本文從詞匯、句子結構、以及篇章三個層面分析了模糊的語言實現(xiàn)。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自相矛盾的兩面性。美國既不會完全站在中國的立場承認臺灣的地位,也不會站在臺 /皮兇出碩士學位論文 W MAS”iR’S THESIS 灣立場真地對其實行保護。所采用的材料來自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中美聯(lián)合聲 明、美國對臺關系法,及其修改補充協(xié)定,以及就臺問題的發(fā)言等等。 除此之外,本文作者首次嘗試用模糊隸屬度[0,l」的變化情況,得出 3 個圖表,反映了50年代以來的中美關系。美國對臺問題從不采取1或0的立 場,既不明確支持中國,,也不明確支持臺灣,總是處于0和1之間。隸屬度越 高,也就是越接近1,站在中國的立場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時,中美關系就會 越好;反之關系就越差。從變化著的隸屬度可以看出:l.隸屬度不管怎么變, 都是模糊的。2.中美關系是起伏不定的。3.模糊度的變化是隨著不同時間, 不同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不同的國家利益而變化的。也就是說美國運用模糊策略的 出發(fā)點永遠都是把本國的利益放在第一。此結論也適用于其他任何國家。
【關鍵詞】:模糊語言 定性 外交 功能 臺灣問題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H05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 in Chinese4-6
- Abstract in English6-10
- 1 Introduction10-15
- 2 Vagueness in Language15-24
- 2.1 Understanding of vague language15-21
- 2.1.1 Different opinions on understanding vagueness15-16
- 2.1.2 Vagueness and fuzziness16-17
- 2.1.3 Vagueness and ambiguity17-18
- 2.1.4 Vagueness and generality18-19
- 2.1.5 Fuzzy system and categorization theory19-21
- 2.2 The reason of existence of vague language21-24
- 3 Vagueness in Political Diplomatic Language24-34
- 3.1 Language in diplomacy24-25
- 3.2 Characteristic of vagueness in diplomatic language25-26
- 3.3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vagueness26-34
- 3.3.1 Lexical vagueness26-28
- 3.3.2 Syntactic vagueness28-32
- 3.3.3 Cross-textual vagueness32-34
- 4 Functions of Vagueness in Political Diplomatic Language34-43
- 4.1 Achieving politeness34-36
- 4.2 Creating harmonious atmosphere36-37
- 4.3 Being euphemistic and self-protecting37-39
- 4.4 Being flexible39-41
- 4.5 Being tactful41-43
- 5 A Case Study: Taiwan Issue43-62
- 5.1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vagueness on Taiwan issue43-55
- 5.1.1 Vagueness at lexical level44-48
- 5.1.1.1 Commitment on the status of Taiwan44-46
- 5.1.1.2 Commitment on the security of Taiwan46-48
- 5.1.2 Vagueness at syntactic level48-52
- 5.1.2.1 Commitment on the status of Taiwan48-51
- 5.1.2.2 Commitment on the security of Taiwan51-52
- 5.1.3 Vagueness at discourse level52-55
- 5.1.3.1 Commitment on the status of Taiwan52-53
- 5.1.3.2 Commitment on the security of Taiwan53-55
- 5.2 Changes in membership function of vagueness relating to Sino-American relations55-60
- 5.3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on Taiwan issue60-62
- 6 Conclusion62-65
- Bibliography65-68
- Appendix68-90
- Num.168-71
- Num.271-72
- Num.372-75
- Num.475-78
- Num.578-82
- Num.682-86
- Num.786-90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麗江;文化語境與政治話語[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姚光金;外交語言中語用模糊策略探析[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2 王娟;基于關聯(lián)論的外交模糊限制語的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方;從順應—關聯(lián)理論探悉外交語言中的語用模糊策略[D];西北大學;2008年
4 張海英;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外交語言的認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小姍;中美外交新聞發(fā)布會中介入資源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論政治外交場合模糊語言的功能及運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2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