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的后現(xiàn)代狀況
[Abstract]:In Austin and Searle, the founder of speech act theory, as a philosophical theory, its task is to oppose "logical positivism",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daily language", and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 meaning and context. Searle used speech act theory to create a philosophical research method of "fiction"; after the debate with deconstructionism, speech act theor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pluralistic interpretation method; post-modern thinkers found a means to break through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riticize all kinds of power discourse mechanism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by misappropriating some viewpoints and concepts of speech act theor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is the history in which its founder's original intention was gradually forgotte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0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進;;反本質(zhì)主義與敘事嬗變[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3 李志嶺;;漢字的宗教、美學、符號屬性與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趙穎坤;;“均質(zhì)”與“激情”下的規(guī)則制定——建國初期的立法及其社會背景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鄭小霞;;從抽象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現(xiàn)代性診斷的批判與超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王浩斌;;試論胡塞爾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論特征[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童敏;以對話為核心的個案工作教學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呂新萍;從知識、方法多元性看社會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李長成;;法蘭克福學派現(xiàn)代性批判的理論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2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3 黃旦;丁未;;傳播學科“知識地圖”的繪制和建構——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傳播學譯著的回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4 張慶熊;;語言、世界和交往行為——評哈貝馬斯對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的繼承和批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謝永康;;“天才”的出場——國外阿多爾諾哲學研究述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彭立群;;論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形而上學性[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9 汪行福;;三大轉向及其未來取向——為哈貝馬斯80誕辰而作[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10 孔慧;;哈貝馬斯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xiàn)》[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胡潔;建構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玉寒;現(xiàn)代家具設計趣味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2 陳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內(nèi)涵及關系[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曉林;物化關系視域下的現(xiàn)代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牙運豪;試論許地山小說的話語形態(tài)與審美[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馬翔;博爾赫斯小說之“內(nèi)在化西方視點”探析[D];江南大學;2010年
6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xiàn)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7 肖燕;多麗斯·萊辛幻想系列小說的獨特未來意識初探[D];南昌大學;2010年
8 鄭大偉;刑法適用中的類比推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9 石玉威;中國大學生文化安全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連麗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課互動教學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娜佳;;跨文化言語交際的哲學基礎——言語行為理論[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張杰;;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哲學意義[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3 馬靜;;電視廣告中言語行為理論的遵循與違背[J];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高歌;;言語行為理論的哲學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何海英;;簡析一種言語行為:“飯吃了嗎?”[J];文教資料;2011年17期
6 茹英;;中美文化背景下的拒絕言語行為——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言語行為[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8期
7 張娜娜;;校園告示語的語用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1年46期
8 金榮;;言語行為理論下的語篇銜接與連貫[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9 陳海慶;李慧禎;;言語行為視閾下醫(yī)患會話權勢不對等關系探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魏琳;;解構主義:顛覆式的翻譯觀[J];長治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楊一帆;韋努蒂解構主義的異化翻譯策略及在中西語境下的兩種文化立場[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王秉欽;東西方大師的對話[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牛新生;中國傳統(tǒng)譯論:揚棄抑或傳承?[N];文藝報;2006年
4 何成洲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表演性”越界:語言、性別與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劉鳳俠;交際法教學特征探析[N];吉林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趙明煒;會話的交互言語行為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陳海慶;語篇連貫:言語行為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賀春英;功能視野中的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回眸與反思[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柳海濤;社會的語言結構[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吳劍鋒;言語行為與現(xiàn)代漢語句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封一函;結構與解構:從喬姆斯基到韋努蒂[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10 朱湘軍;從客體到主體[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智姣;創(chuàng)造性誤讀:一種解構主義翻譯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郭麗靜;論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譯作的地位[D];重慶大學;2003年
3 王芳;對漢語心理咨詢節(jié)目中“建議”言語行為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趙倩;請求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崔文明;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請求施惠行為[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魏忠蘭;漢語暗示言語行為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7 陳曉晶;漢語競聘演講中承諾言語行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高璐夷;解構主義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與《論語》翻譯[D];廈門大學;2008年
9 梁蕾;漢語評價言語行為及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劉波;幽默話語的語用研究:幽默言語行為與語用策略[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052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0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