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中餐館招牌的社會語言學調(diào)查
本文關鍵詞:美國紐約市中餐館招牌的社會語言學調(diào)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華東師范大學》 2010年
美國紐約市中餐館招牌的社會語言學調(diào)查
林泳
【摘要】: 本文從社會語言和文化現(xiàn)象的概念出發(fā),綜合語料庫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以隨機調(diào)查和受眾測試的方法,對紐約市三個代表性地區(qū)中餐館的招牌,作了相當規(guī)模的田野調(diào)查。 本文關注的是海外中餐館店招文字的明確性、功利性、文化性,尤其是它的特殊性。迄今為止,中國學界對店招文字所作的調(diào)查研究僅限于國內(nèi),未關注過海外,而海外學者則未曾留意過中餐館的店招。本文選取美國紐約市的中餐館招牌作研究,在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做語言學的比較和社會語言學的分析;深入探索了店招文字背后的相關因素。 筆者選擇紐約市三個華人高度聚集的小區(qū)法拉盛(Flushing),曼哈頓唐人街(Chinatown),和布碌倫(Brooklyn)作為調(diào)查對象,旨在比較三個不同層次,不同發(fā)展時期中餐館店招文字的異同,并從三個地區(qū)的橫向比較中,探索店招文字的歷史演變線索;其次,觀察中餐館店招文字如何既受西方文化影響,而又如何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再則,考察同一塊店招上中、英文名字之間的關聯(lián)——呼應和背離的情況到底如何。 論文記錄了兩次調(diào)查:第一次,先是用攝影方法,共采得352例餐館招牌的中英文語言文字內(nèi)容;后是訪談,從店主方面了解店家起名的初衷。第二次,采用問卷方式,了解首度光顧此店的顧客對店名、店招的印象及其心理反應,采得樣本共300例。 第一次調(diào)查取樣主要搜集了中餐館店招上中、英文的文字內(nèi)容,其次談訪獲悉店招名字跟生意興隆并無直接聯(lián)系。再則大部分店主認為招牌上的中、英文對照不重要。第二次調(diào)查顯示,在總數(shù)300個顧客中,有54個中國顧客和10個外國顧客平常會留意招牌名字。有118個中國顧客和72個外國顧客通常不會留意。有27個中國顧客和29個外國顧客有時會留意。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一半(63%)的顧客不會留意招牌名字。另外,有20個中國顧客和8個外國顧客表示他們首次光顧餐館與招牌有關。有176個中國顧客和96個顧客表示他們首次光顧餐館與招牌無關。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在300個顧客當中,有91%的顧客首次光顧與招牌無關。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招牌的名字并不會影響顧客是否光顧餐館。
【關鍵詞】:店招 餐館名稱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H0-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錢麗麗;中德店鋪名稱的語言學分析[D];南京大學;2012年
2 黃維躍;從化街口餐飲店名語言特點研究[D];廣州大學;2012年
3 宋曉丹;商業(yè)店面設計研究與實踐[D];延邊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黎明;楊敏鋒;;拼音商標的缺陷[J];中華商標;2009年04期
2 楊敏鋒;;首字母縮寫商標的利弊[J];中華商標;2009年06期
3 諸葛巧媛;;化妝品商標的翻譯原則及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徐惠芳;;跨文化背景下看商標命名的信息訴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5 馮麗姣;;商標翻譯的原則與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程迎新;;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品牌名稱翻譯的語義差異[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7 韓虎林;;中文品牌商標英譯的創(chuàng)造性信息增值[J];滁州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張昀霓;;文化所指層面的商標翻譯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彭學龍;;商標五分法的法學與符號學分析[J];電子知識產(chǎn)權;2007年03期
10 王友琴;;從文化視角探析商標翻譯的方法[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敏;我國農(nóng)產(chǎn)品品牌價值及品牌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2 袁真富;馳名商標異化的制度邏輯[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斌;論品牌名稱命名翻譯[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鄒瑩潔;長沙店名的社會心理修辭探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趙翔;商標翻譯的多角度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白輝;多元互補論視角下的商標翻譯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吳永長;藥品中文商品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嚴菊環(huán);目的論視角下化妝品品牌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梅梅;模因論對英語商標漢譯的啟示[D];中南大學;2010年
8 劉彬;基于模因翻譯論的藥品英文商品名漢譯規(guī)范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9 謝紅妹;英漢商標名的認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寒芬;南昌市內(nèi)餐館名稱的語言學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銀玉;從審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長春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宣宏博;韓繼賢;;論今日店面建筑裝飾的時代性——對店面的時代性特點和設計的要素作出詮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3 王夢純;;餐飲行業(yè)的店名特點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8期
4 賀景衛(wèi);;服裝店面設計對銷售的影響[J];湖南包裝;2005年04期
5 章曉清;;餐館店名的語言文化特點解析——以廣州市天河區(qū)上社餐館名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林群華;;個性空間——商業(yè)門面設計[J];廣東建筑裝飾;2007年04期
7 羅進軍;我省城市中不規(guī)范店名的考察[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朱珍華;李賜生;;論店面設計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1年03期
9 蔣華;;永州店名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從語言形式與語言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待[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聞?chuàng)P,苑春法,黃昌寧;基于搭配對的漢語形容詞-名詞聚類[J];中文信息學報;2000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杏;消費者潛意識分析在服裝櫥窗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邵磊;大連時尚店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娉;中國老字號店面設計發(fā)展趨勢的研究[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11年
4 朱珍華;基于消費心理的商業(yè)店面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年
5 趙愛英;店名的語言特征及其歷史文化心理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娜;南北中餐店名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暨南大學;2007年
7 許文武;青年人服裝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建模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代瑩;南寧市商業(yè)店名考察分析[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9 周慧潔;長沙市中餐館店名的語言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俊麗;西方現(xiàn)代設計思潮對現(xiàn)代櫥窗設計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平;;淺議社會語言學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1年47期
2 蓋爾達·孟索爾;羅慎儀;;社會語言學對多語現(xiàn)象研究的貢獻[J];第歐根尼;1988年01期
3 郅友昌,張曉燕;波利萬諾夫及其語言學理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郭鐘慶;;淺議社會語言學——兼談對外語語言教學的影響[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劉玉紅;;流行語的通俗闡釋[J];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08期
6 鄭青;;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網(wǎng)絡語言[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7期
7 張竹莉;;淺析語碼轉(zhuǎn)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呼格吉勒圖;;《當代世界的卡爾梅克語》評介[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張素月;;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分析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8期
10 姜君;;流行語之“流行”略論[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建民;陳章太;;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fā)研究社會語言學[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2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陳原;;論語文詞典的推陳出新——應用社會語言學札記[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4 陳原;;在文化背景接觸下進行的語言接觸——社會語言學札記[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5 高靜;路繼倫;;The Changing FF rule in Tianjin Dialect[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6 劉柯新;;性別差異對英語語言應用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7 蘇金智;;臺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8 韋美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及其實現(xiàn)途徑[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9 韓玉華;;從應對形式看兩性會話風格差異[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徐紹明;;軍人制式稱呼語淺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永林;[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李穎 羅靜;[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駐蘇記者陳韶旭通訊員羅靜;[N];文匯報;2003年
4 馬麗;[N];光明日報;2005年
5 弗蘭西斯·格林尹蔚 譯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韋理;[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7 李大星;[N];中華讀書報;2001年
8 張衛(wèi)國 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語言經(jīng)濟學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姚曉丹;[N];光明日報;2011年
10 申小龍(作者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N];文匯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芹芹;漢語恭維回應語的社會語言學變異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白鴿;西方來華傳教士對中國語言文字變革運動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俞永植;中韓新詞語的對比研究(1994年-2010年)[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4 嚴苡丹;《紅樓夢》親屬稱謂語的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額爾敦圖雅;城市蒙古人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7 沈世玘;北京話單音節(jié)異讀詞社會分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厲杰;口頭禪:類別、機制與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哈申格日樂;現(xiàn)代蒙古語常用親屬稱謂詞的語義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格根哈斯;蒙古語科爾沁土語特殊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男;沈陽市商業(yè)牌匾用語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2 石靜;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中話輪轉(zhuǎn)換的運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3 徐朦;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研究蘇聯(lián)解體后俄語新詞的變異現(xiàn)象[D];蘇州大學;2013年
4 謝智廣;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初中英語教材《新目標》的會話分析與評價[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園園;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看耒陽方言語法的新變化[D];暨南大學;2013年
6 常柳;社會語言學視角的俄語外來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瑤;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網(wǎng)絡自稱語[D];重慶師范大學;2013年
8 莊一鳴;商業(yè)領域仿名命名狀況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9 才洪俠;中日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10 康克兢;中國新式網(wǎng)絡稱呼語的社會語言學與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美國紐約市中餐館招牌的社會語言學調(diào)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89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