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隨著”的句法、語義特點及教學策略探析
[Abstract]:Although many dictionaries contain the preposition "Shi", there are no scholars to discuss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the preposition "Shi". The us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is increasing, but with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clauses, th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re rather complex,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acquire them. Along with "clause has the background fun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is higher." With "more and more" co-existing, can be identified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ority.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concrete teach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eep in and out of the water".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朱其智;;“隨著V”與“越來越A”同現研究及其歷時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01期
2 曹玉華;顧菊珍;;關于表示“伴隨”意義的幾個句型的用法差異[J];蘇南科技開發(fā);2007年08期
3 尚平;“介詞+著”現象考察[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S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萬瑩;相似介詞“X”與“X著/了”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萬瑩;;現代漢語介詞研究二十年[J];理論月刊;2008年06期
2 孟曉慧;;“X+著”類介詞的形成過程及內部差異探析[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0年03期
3 黃自然;;“X”與“X著”類介詞辨析初探[J];文教資料;2007年34期
4 李德鵬;;論“介詞+著”現象[J];語文學刊;2010年2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麗彩;現代漢語方式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2 周四貴;元明漢語介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姜琴琴;介詞“沿著”和“順著”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韓璇;《兒女英雄傳》介詞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3 黎氏月草;“為X而Y”介詞框架的多角度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韋其標;現代漢語憑據性介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左世亮;介詞結構“隨著X”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里;現代漢語中“著”的體貌用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7 許爾茜;留學生“V著(zhe)”的習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8 施琰;現代漢語“為”類介詞框架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2 陳昌來;漢語介詞的發(fā)展歷程和虛化機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3 閆立媛;“越A越B”的語義、語法制約[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陳昌來;現代漢語介詞的內部差異及其影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范干良;“向、往、朝”及其相關的介詞[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6 費春元;;說“著”[J];語文研究;1992年02期
7 馬貝加;介詞“因”辨義[J];語文研究;199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洪;;現代漢語“一Ⅹ”重疊的語義、句法功能[J];凱里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徐靖;;“移動樣態(tài)動詞+處所賓語”的語義功能[J];漢語學習;2009年03期
3 徐熾喜;;淺析“等于說”[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5期
4 徐桂華;;近代白話小說專用動量詞重疊考察[J];邢臺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牛彥慧;;淺論《晏子春秋》數量結構的組合形式及其句法語義功能[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方菊華;;詞組型含蓄否定的用法芻議[J];內江科技;2009年03期
7 王倩;;“(形+名)+動”結構中形容詞的使用情況[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8 楊麗姣,許嘉璐;現代漢語介詞功能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4期
9 陳謝;;“與”在《禮記》中的介詞用法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翟峗;;現代漢語中的“不錯”及其語義功能[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秀敏;;淺論現代漢語介詞結構及其語法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劉紅霞;;“AB的VP/NP”結構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徐艷華;李斌;;信息處理用名詞細分類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英語介詞用法探索[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6 鐘星;;英語陳述句中語調的語義功能三分法——利用J·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對其語義功能進行重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徐存良;;析不定代詞獨立擴展成分的句法功能[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世凱;;語義功能語法的結構主義闡釋[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9 徐艷華;陳小荷;李斌;陳鐘;;面向自動句法分析的現代漢語“V+V”結構歧義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10 陳瑤;;“給予”義動詞兼表“施受”的動因研究——以徽語祁門話的“分”為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執(zhí)筆 江荻;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3 徐安崇;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N];山西科技報;2003年
4 劉慧英;口語語病的兩個語法成因[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5 鑒傳今;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性[N];光明日報;2005年
6 徐陽明 徐良觀;文言文翻譯四要領[N];朔州日報;2008年
7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語言研究創(chuàng)新重事實、現象、理論與應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山東省濟寧九中 王海英;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N];學知報;2010年
9 河北省涿州市 王義海;如何辨別與判定文言文中的變式句[N];學知報;2011年
10 勝寒;從“斑鳩的故事”說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四貴;元明漢語介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云峰;北京話介詞史(1750-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4 王永超;元明時期漢語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尹洪波;否定詞與副詞共現的句法語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喬翔;漢英形修名結構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何洪峰;漢語方式狀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D];吉林大學;2006年
9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鋪話連詞、介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徐艷華;現代漢語實詞語法功能考察及詞類體系重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靜;論現代漢語介詞的隱現[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米蘭;漢捷語表達空間和時間介詞用法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李俊霞;《高僧傳》介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鄭映雪;論英語交際中的句法語義認知秩序[D];黑龍江大學;2008年
5 曲宏欣;漢語介詞“從”與英語介詞“from”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鄭愛花;漢韓表“依據”成分對比[D];延邊大學;2011年
7 張會蘭;“從”類介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徐敏;現代漢語“按照”類介詞短語和介詞框架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曉飛;明代三種小說對象類介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張琳;《儒林外史》介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495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49537.html